分享

曲阜明故城南门“万仞宫墙”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曲阜明故城南门“万仞宫墙”

梅庆吉

因为万仞宫墙是进入孔庙的南大门,所以许多人都把它称孔庙南门,严格说来,它应该是明故城南门,那个半圆形建筑,就是瓮城。当然了,因为它是进入孔庙的必由之路,把它称孔庙南门也未尝不可。可以说,凡是游曲阜孔庙的人,都会对此门留下极深的印象。因为每天早晨,都要在这里举行开城仪式,晚上还要举行闭城仪式。而那些导游们,也都是从万仞宫墙讲起。所以,万仞宫墙的知名度很高。

悬挂在瓮城上的“万仞宫墙”这四个字,把我们的思绪带进了儒家文化的核心经典《论语》一书中。第十九篇《子张》中有这样一段话: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三桓之一的叔孙氏第8代掌门叔孙武叔,他的名字叫叔孙州仇,武是他的谥号。有一天,他在朝堂上议论说:“子贡的水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仲尼。”他的话被别一位大夫子服景伯听见了,就告诉了子贡。子贡听后,打了一个比方说:“好比围墙,我的墙也就肩膀那么高,你抬抬脚就能看到里面的房舍有多么的好。可我老师的围墙有数仞之高。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康熙字典》引《正字通》说:“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是说中等身材的人,把两臂伸开,大约8尺,也就是一仞。一周尺约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也有七尺、五尺六寸等说法。子贡的意思是说,我老师的围墙很高,如果找不到门路进去,你就不会知道里面的宗庙有多么美好,房屋有多么绚丽多彩。(“官”通“馆”,指房屋、房舍)能找到门路进入到我老师围墙里面去的人是很少的,所以一般人对他学识的了解也就很有限。像叔孙武叔这样讲,不也就很自然了吗?子贡的这个比喻十分精辟,把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一般人很难念领会其真邃的现实说得一清二楚。

这位叔孙武叔应该是经常抵毁孔子,《论语·子张》篇还记载了一件事:“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这回是叔孙武叔当着子贡的面说的,子贡进行了直接反驳:“你对孔子的抵毁是没有用的,仲尼是不可以抵毁的。别人的贤能就像丘陵,一般人是可以超过的,而我的老师仲尼,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是没有谁能够超过的。虽然一个人想要与太阳月亮断绝关系,那对日月能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彰显了他不自量力而已。”

子贡像

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曲阜祭孔,当他走到这面墙下时,不由心有所动,挥笔写下了“万仞宫墙”四字,命人替下原来的匾额,将他的题字挂了上去。他的这一举动,具有很深的含义,告诉人们,只要从这个门走进去,你就走进了孔子的“数仞”宫墙,就可以窥见到里边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去领略孔子与日月同辉的伟大精神了。

乾隆像

那么在乾隆之前有匾吗?匾是题的是什么?是谁题的?乾隆题了“万仞宫墙”之后,原匾又去了哪里?这些问题,恐怕很多人都想知道。就此问题,我进行了艰苦的查找,发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其一是说,“万仞宫墙”四字最早是由当时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乾隆皇帝命人将胡缵宗凿掉,换上自己写的字。孟坡主编的《曲阜小城故事多》一书里,这样写道:“曲阜县城落成后,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了'万仞宫墙’四字,并刻成石额镶嵌在宫墙上,以表达人们对孔子的的尊敬和赞扬。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弘历来阙里祭拜孔子,示入孔庙大门,便见到'万仞宫墙’四字,顿感热血沸腾。祭拜完毕,'万仞宫墙’四字在他脑海里时时浮现,挥之不去。于是,提笔挥墨,激情饱满地写了'万仞宫墙’四个大字。陪侍者惊喜不已,高呼万岁。后来,有人就把原来的匾额换成了乾隆书写的'万仞宫墙’四字。”

在百度百科“万仞宫墙”词条里,也查到了这种说法:“'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位于山东济宁曲阜明故城旅游景区的南面。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正对孔庙。门额'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又说:“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胡缵宗像

后面还附了一个彭山题写“万仞宫墙”的故事。说是在清雍正年间,有个死囚犯彭山被下在大牢。文庙须题“万仞宫墙”四字,人们纷纷推荐彭山。县令亲临监狱,对彭山说明此意。彭山一挥而就,交与县令。县令看来看去,问:“宫字上面咋没脑壳?”彭说:“我这个死囚犯有没有脑袋都不知道,奈何一个字无头!”县令说:“你给宫字点上头,赦你无罪!”彭山一听,喜上心头,“抓起衙役头上的毡帽,饱醮墨汁,飞起一脚,那毡帽不高不低,不偏不倚,刚好落在宫字头上,成了一个大大的圆点”。这个故事发生在四川犍为文庙,与曲阜的“万仞宫墙”无关。这段文字不知出于何人之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胡缵宗题写的是“仰圣门”而不是“万仞宫墙”,将乾隆题写的匾额挂上去后,把“仰圣门”匾移到了北门。孟继新、张九韶在《乾隆曲阜朝圣》一书里写道:“孔庙的外大门,就是'仰圣门’。但乾隆认为此名不如叫'万仞宫墙’更帖切。只见,乾隆皇帝的笔下,果然写出了'万仞宫墙’四字。写毕,他端详了许久,然后吩咐富明安及曲阜知县,要尽早将其四字镌刻上墙,把'仰圣门’三字,换成'万仞宫墙’。富明安等自是应诺称是。”是说将“万仞宫墙”换下了“仰圣门”。

孔德平、彭庆涛主编的《游读曲阜》一书,说的更加明白:“曲阜县城落成后,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了'仰圣门’三字,并刻石额镶上,以表达人们对孔子的赞扬和尊敬。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亲谒曲阜孔庙祭孔,把原来的匾额换成了自己书写的'万仞宫墙’四字,以显示对孔子的尊崇。奖原'仰圣门’匾额移镶于北门之上。”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更接近实际情况呢?这还得从明代建城说起。

宋代将曲阜县城迁往少昊陵附近,名仙源县,与阙里孔庙相去近十里。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河北刘六、刘七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于二月二十七日打进曲阜,烧毁了无数宫寺民居,并且移营阙里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给孔庙造成很大的破坏。事后,东兖道佥事潘珍上奏,建议围绕孔庙筑造城墙,以城卫庙,获得了明廷的同意。从正德八年(1513)秋七月开始,到嘉靖元年三月(1522)完工,历时10费弘在《城阙里记》碑文中,对重建的新城做了这样的描述:“经始于癸酉之秋七月,讫工于嘉靖壬午之春三月。视其外则高墉深沟,与泰山洙泗暎带而萦迴。视其内则庙貌公府伉然中居,而县治儒林行毫分司,以及市廛门巷,罫布环列,雅足以增宫墙之重。前此千百年之缺典,乃今始克举之。后此千百年而或有外侮焉,于是乎庶几无患矣。”

费宏《城阙里记》碑

关于新城的规模,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二十九《城邑山川考》有载:“今城周八里三十六步,高二丈,厚半之,池深一丈,广称之。凡五门,正南曰仰圣门,东南曰崇信门,东曰秉礼门,西曰宗鲁门,北曰延恩门。”据文献记载,建城之初并无仰圣门,是后来才开的。明弘治十八年(1505)由提学副使陈镐主修的第一部《阙里志》问世,李东阳作序。该书所绘明故城图上,没有仰圣门。

弘治十八年《阙里志》明故城图上,没有仰圣门。

那么仰圣门是什么时候开的呢?康熙十二年(1673)《曲阜县志》卷一里,对五座城门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城门五:东曰秉礼,匾曰'尼防耸翠’。东南曰崇信,匾曰'东鲁文邦’,隆庆间移对先圣庙,遂塞之。万历五年,管县事同知孔弘复因居民原辏集于此,不便出入,请于当道,复开西南曰仰圣,匾曰'万代瞻仰’,即前移对先圣庙门。西曰宗鲁,匾曰'洙泗环翠’。北曰延恩,匾曰'泰岳精华’。”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崇信门的介绍,隆庆年间,曾把此门移到正南,与先圣庙相对,不久又堵上。到了万历五年,管县事同知孔弘复以居民增多,进出不方便为由,又将此门开通,取名为“仰圣”,并题匾曰“万代瞻仰”。这告诉我们,新城最初完工的时候,并没有开正南门,直到万历五年(1577)才开通,并取命“仰圣”。此事在乾隆《曲阜县志》卷三十里也的记载:“丁丑五年,改辟城南门。”“丁丑五年”即万历五年。《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也证实了南门为后开:“正德八年(1513年)以孔庙为中心修建曲阜新城,嘉靖元年(1522年)春三月工竣。万历二十年于庙前城墙上新辟县城正南门,'重城皋门,以象朝阙’,突出了孔庙的中心地位。”这样,南门开通的时间就有了两个:万历五年、万历二十年。不管哪一说,都证明建城之初并无南门,题匾也不是“万仞宫墙”,而是“万代瞻仰”。

康熙《志》明故城图上有仰 圣门

康熙《志》关于城门的记载

这样说来,胡缵宗题写“万仞宫墙”一事就成了问题。胡缵宗曾两次到山东任职,一次是嘉靖六年(1527),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大约三四年的时间。第二次是嘉靖十五年十二月,出任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约两年多时间。这期间,曾在孔庙立“金声玉振”坊。其上款曰“嘉靖十七年(1538)六月”,下款曰“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天水胡缵宗立并书”。此事乾隆《曲阜县志》亦载:戊戌十七年大旱,冬十一月赥。巡抚胡缵宗建金声玉振坊。”下面又有小字曰:“缵宗又题城南门额曰'宫墙万仞’,又为孔子赞曰:'一以贯之,金声玉振。是为大成,贤于尧舜。教在六经,道该群圣。生民以来,求有其盛。’”后面的赞语,说的是金声玉振,而不是万仞宫墙。按这种表述,是在说明胡缵宗题了“金声玉振”之后又题了“宫墙万仞”。注意:该志说胡所题为“宫墙万仞”,而不是“万仞宫墙”。此说太值得怀疑,当时南门尚未开通,怎么就题匾了呢?再说了,从嘉靖十七年胡缵宗题写“金声玉振”到万历五年开通南门,时间已经过去了39年,难道说他预见到39年后要开通南门,就提前写下了门匾?抑或南门开了之后,又去请胡重新题写?

康熙《志》上说的“万代瞻仰”,乾隆《志》上说的“宫墙万仞”,并无其他佐证,而“圣门”则有实锤,至今还悬挂在北门。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都认定南门为仰圣门,北门为延恩门。北城门外那条东西向的路,因延恩门而名之曰“延恩路”。可在今天的北门上,竟然悬挂着两方门匾,城门楼南向写的是“延恩门”,而瓮城北门上方则是“仰圣门”。毫无疑问,这个匾本来在南城门,被人移过来的。

曲阜明故城北城门

城楼上的“延恩门”匾

若此匾为胡缵宗所题,应该不是南城门,因为那时此门还未开。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当时的崇信门,原名仰圣门,胡缵宗为此门题写了门名。等南门开通后,人们将仰圣门匾移了过来,将原来的门另取名为崇信门。乾隆看到仰圣门匾之后,觉得“万仞宫墙”才更合适,所以亲笔题写了“万仞宫墙”四字,挂在原来仰圣门那个位置,将仰圣门匾移到北门。

北城门上的“仰圣门”匾

至此可以做出结论,“万仞宫墙”四字不是胡缵宗所题,甚至也没题过“宫墙万仞”,他题的应该就是“仰圣门”。乾隆也算是一代英明君主,他决不会愚蠢到把别人同样的内容凿掉换上自己的。胡缵宗不仅是封疆大吏,而且还是书法家,他题写的“金声玉振”四个大字就一直摆放在那,乾隆不可能不知道。若胡缵宗题写的是“仰圣门”或“宫墙万仞”,就另当别论了,因为“万仞宫墙”比起前二者来,更胜一畴。即便是这样,乾隆也不会霸道到把别人的凿掉换上自己的,因为他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将其安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这应该是他考虑到的。

但北门“仰圣门”匾上题款则说,这个石匾是民国年间的安上去的。上面写的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九日复员纪念”。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经查,民国十九年(1930)夏,阎锡山军与国民政府军在曲阜发生了一场激战,达十昼夜之久,曲阜城遭到严重破坏,东、西、北三座城门被毁,仰圣门匾也在这场战争中被毁。事后进行过简单修复。到了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为迎接国民党军入城和孔德成先生回故里探望,才复原了石额,悬挂在北门瓮城门上。题款上的“复员”二字,说明此匾以前就有,这次不过是按原样复制而已。而原来的匾“仰圣门”,应该是胡缵宗所题

2023612日第一稿

2023627日第二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