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_我的教育生涯从这里启程(1)

 惊涛拍岸849 2023-09-21

征文

我的教育生涯从这里启 程

       代县二中退休教师  

————谨以此文感谢沿村学校谢怀勇校长暨全体同仁

为什么我的心里常怀感激?因为我对沿村学校爱得深沉。

1951年出生于北京,是西城区居民,随响应国家“六二压”号召支援农业的父母回到代县。1967年毕业于代中,适逢文革“老三届”,1968年返乡在金街村劳动了9年,其间青春与艰辛为伴,心灵与工分齐飞;而后在沿村学校开启了教育生涯。

藉这次征文回眸,岁月竟然成了风景,在新高公社沿村中学当民办教师的历程从心间涌向笔端。

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1977年冬,我在中解水库工地劳动,传来一个消息——代县教育局招聘民办老师!报考条件之一是“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水平”,于我而言,这是报名的绿灯;但我打怵,初中毕业已久,地道的农民啦!近年社办高中毕业的、代中毕业的,都在战天斗地,谁不渴望当老师?竞争激烈!

回到家,爸爸注视着我的眼睛:“你没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就算落榜,无非再到水库背石头嘛!”我确实比较保守,甚至自卑。

“何况,我很看好你呢!你爱学习。老师总夸你!劳动九年了,有本书你就凑在煤油灯下看。”

 是的,我爱读书,在北京读了《格林童话》、《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等二十多本;到了山西,刘文秀老师重视阅读,也器重我,借给我《三里湾》、《晋阳秋》、《吕梁英雄传》等,还订阅《汾水》等刊物,让“山药蛋派”在我心中扎了根。在村劳动那年头几乎没有书可读,只将《水浒传》等读了几遍。粗浅的读书,让我看过了多种人生,知道了世界的浩瀚;乃至现在,读了书,总要品味,要思考,更觉得学习是终身的大事。只是,当农民的现实似乎在我心里刻的痕迹太深,只管狠力地低头拉车,路走得扎实,被称为“好后生”,却无暇抬头看看远方;是的,脚踏实地,还应该规划自己今后的生活

一盏灯被拨亮了,一颗心被感动啦!路在足下,希望在前

时隔多年,我走进考场。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考试有道写作题,阅读分析郭沫若的《黄钟与瓦釜》,并设计教学方案。在不读书的年代,这道题的难度大得出奇。也许是曾经无功利的阅读在起作用,我脑海里蹦出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立意随之而出,挥笔疾书……

考试成绩揭晓,我名列前茅。去哪个学校工作呢?我等待着,期盼着。

春寒料峭的一天上午,我们在村西劳动。忽然,有人发现从村口出来个人向这儿跑来,及至到跟前,是本村中学的民办老师谢福元,什么事儿这么急啊?他喘着气对我说:“沿村中学校长在咱村学校等你咧,快些儿回哇!”福元福元,原来是报喜鸟!人们立刻七嘴八舌说起来“肯定是请你去教书呀!”

县教育局正式聘用我为民办教师了!新生活向我招手呢!

上面唠叨了这么多,就是说我有了切身的体验,兴趣浓浓地阅读积累素养,机遇须要自信方能呈祥。

爸爸送我们直到村口外,临别时,爸爸拉着我的手说:“你当了民办老师,咱们都高兴。但是,你如果不尽责,不称职,就辞职回家,不能误人子弟。”爸爸话说透了。不尽责,主观上没有将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不把学生放在心里;不称职,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被刷下来。如果占一条就亏心,两条则完蛋。这样,虽然已经按成绩被聘用,也必须“回水库背石头”!

沿村是新高公社最西边的村子,人口1300左右,文化人多,很看重培养下一代。我随校长谢怀勇到校,进了办公室刚喘了口气,他就说:“学校里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一个初中语文老师,你教小学,还是教初中呀?直截了当地说,要看看你的水平咧!趁上午下学,你写篇作文交给我。”“写什么题目?”他抬起胳膊一指黑板:“就以这个为题哇!”校长够严格的啊!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毛主席的教导啊!八个大字撞击心扉!校长抓教育,塑师魂不含糊!我由农民转为民办教师,这个身份变化的后面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呀!当时拨乱反正,“抓纲治国”,欣欣向荣,在这样的背景下,重视教育是时代的召唤,是党中央抓纲治国的重大方针!我不能辜负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

现在回想,当时校长即兴点的这个作文题目是高深,却也切合我的内心世界。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到厨房外间,静心秉笔……

可以说,这篇作文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但融入个人命运的斑驳,就仍有立体感。作文记忆犹存,梗概如下:除了标题,文章开篇点题,引用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主体四个部分“毛主席教导的意义”、“新时代的召唤”、“对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的粗浅理解”、“把职业做成事业”乃至结尾,每个部分前都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独立成段,角度不同,一咏三叹,余音不绝。

我手写我心,激情迸发,感慨由衷,农民的起点,教师的心声。

下午,校长通知我,你教初中语文吧! 谢谢谢校长,我从教的启蒙校长!

新高公社教办主任贺瑞祥老师那天也到了学校,他专门对我说:“当老师呀,就得会演三花脸!”他善于观察,也许看到我腼腆话少,特别叮嘱我。

当时意识到这是领导的经验之谈,感动于贺老师的拳拳之心,却懵懵懂懂,一时难以践行。实际上,家长也是“管得严点儿,不听话好好打他!”

不仅是贺瑞祥老师、谢怀勇老师,学校的其他老师都是我心中的名师,他们先我而教,已涉身亲尝甘苦,自有得失。当时在初中任教的语文老师张喜燕是我起步的第一位引路老师,此外还有物理老师韩兆林(公办)、数学老师王义生等,以后有数学兼化学老师张增有(公办)、数学兼物理老师李美玲(公办)、语文老师戴锋等陆续调来;渐渐小学老师也熟悉了,如五年级班主任张有恩、四年级班主任张兰弟、三年级班主任庞万万、二年级班主任张兰定,还有田艾艾、张喜恒、张天贵、李满寿等老师,都从不同场合给予我教益和帮助。

在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师群体中,我接受了灵魂的光照和为师的洗礼。

二、做不成教育家就做好教书匠的工作

业内有句很激励人的话——不能只做教书匠,还要成为教育家。我想,做不成教育家就踏踏实实地做好教书匠的工作。

身份由农民转为老师,好容易有了工作,欣慰而阳光;但是潜意识没还没彻底转换角色,隐隐觉得人家以“农民”看我,怀疑我能否称职,这种心理作祟,工作中不免怯于学生,卑于同事。好在这样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

那个年代,农村学校注定了原生态的学校生活,这让我缩短了适应距离。

沿村学校是由寺庙改建的,校门朝东,进去右边有棵大楸树,粗壮的树干上吊着一截铁轨,标志上下课的清脆的敲击声是校园美妙的乐音。正北面是大殿改作的教室,正南是大戏台,台前有两根石旗杆,旗杆上镌刻着对联“沱水萦绕胜蓬壶妙境,荆山对峙作佛阁围屏”,我常驻足旗杆下品味对联,浮想联翩。19c1b7aff0902165be49d13ecc6badeb8968fb3ebf87d7568331d771ab0a51最近补拍,背景没了古朴之风。

环境幽雅,校舍整洁,黑板报有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

沿村学校校风严谨,学风很浓,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家长赞誉,村干部满意。

下学回家,学生都排路队,最后这堂课的老师负责整队,跟队。队伍出校门后按东南西北方向回家。我事先抖起精神,练习吼嗓子喊口令。两周后,怯怯的声音洪亮起来,路队整齐,学生们守规矩。

农村学校,农忙就半天劳动。

村委会给学校上伙的老师留了一亩菜地,我们三四个外村老师抽没课时去干活儿,自食其力,蔬菜新鲜丰足。劳动的氛围里,亲近了同事感情。

沿村是代县最早培植果树的村子,集体的果园主要在山坡上,很大很大,栽种有苹果树、梨树、葡萄等。秋天,生产大队向学校求援,老师带领学生去果园摘梨果,摘葡萄,抬筐子,干劲冲天。休息间隙里,师生一起吃梨果解渴。

沿村学校响应县局号召,勤工俭学,办了粉笔车间,产品除了供应新高公社学校外,还满足其它公社学校需求。周末,我们外村老师回家时顺便每人带一箱,送往订货学校。

每周三、四的活动时间,我领五六个有力气的男学生拉一辆平车,车上架着一个大油桶改成的水桶,去井边拉水。安全第一!站在井边,从井里提水也罢,返校时拉辕条也罢,大个男生和我抢着干,我也毫不示弱。

这些课外活动,不仅有物质的收获,而且让师生具备了简单的本领,增强了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农民的尊重。大家亲亲热热,花了力气,聚了人气。这不是教育的本质之一吗?陶行知先生在天之灵观之,岂不乐乎?

当然,教师日常主要工作是教书,把课上好是起码的常识;而课上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面对的是人,是青少年,教材和课堂是师生共同营造乐园的媒介。

备课,那时条件局限,人工将粉连纸裁成16开,订制教案本,一学期结束我写了厚厚的两本,后来攒了很高的一摞。大班道揉压有优越性,起步时校长要求严格,备课的环节、要领不得含糊,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更强调教法设计要从学生出发,符合学情,这些令我受益匪浅。

幸亏那个时代没有“应试教育”,没有引入标准化试题,没有唯分数论。我没有按什么固定模式那样中规中矩地训练答题高手,答题机器非我所愿。加之种种因素,我至今也不赞同只以分数为标准评价学生,选拔学生;对形式主义,对沽名钓誉有种本能的抗拒。

语文难教也难学,这大多是应试教育造成的畸形状态。我那时比较朦胧的宗旨,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引领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期积累形成语文素养。素养高的学生,往往主动地阅读,诵读,讨论,思考,表达,这些能力自然强得很,自然成绩好;而分数高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未必了了。后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育改革也方兴未艾;但是,久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教育改革始终未触及本质,素质教育自然流于形式。

农村孩子的基础是比较薄弱,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我常回想自己的恩师怎样教我们,也想自己学习语文的得与失;还请教身边的老师,也听他们的课,并且了解学生的意愿。总的来说,语文的字词句篇,从零散状态经由灵性融为浑然一体。学生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综合练习,扎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养成勾画、批注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教有法,无定法;但养成教育是要坚持始终的。

认真批改作业,与学生个别辅导功课,个别谈心,搞课外活动,作为科任老师甚至家访等等,这些工作可以说源于爱心和良知,让农民的孩子出人头地,为国家培养人才,学生乃至家长对此心存感激。其实说得直白些,这些工作都是教师应该做的职分,都是尽一份责任,对得起自己领的那份工资。

接下来的日子里,感受挺深的是科任老师要和班主任多沟通,熟悉班情,了解班干部,增进感情。初接班,班长张贵财、体委张全拴、语文课代表张红梅三个各撑一根顶梁柱,教学工作的开展就顺当多了。

一件小事至今警醒着我。

第一学期的一天,做饭的老太太没来,有两个女生课前去伙房大灶台烧壶开水。一缸子水端到教室来,欸?白色?浑浊?也许过一会儿可能就消失了,我却随即询问这两个女生,语气中流露出疑惑和不满,她俩也许有委屈吧,就张口分辨。后果可想而知,在全班同学面前,形成双方都不好下台的尴尬。我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作为老师的颜面,全然不体会她俩烧水的辛劳,直到校长赶来处理才算妥善收场。

允许孩子顶嘴,欣赏他们展示个性,探寻孩子当时的心理,甚至换为他们的角度,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处理好矛盾,与他们结下情谊。这样,还有助于自己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而师生平等的理念从此在我心中萌芽。

教育过程应该是使人快乐幸福的过程。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声,甚至允许不同意见的碰撞,是为师者应有的胸怀。

两个顶嘴的学生现在已到知天命之年,其中张香芬后来也成为县直初中语文老师,成绩斐然,也有了为师的感悟。

一次“表演”触动我心。

有一次到坡上摘梨果,休息时间,我无意中欣赏到一个女生的“表演”,这个表演比当面征求学生意见还有效。“俺谢老师讲课可生动咧。哗啦啦一声巨响,墙上那条龙倏然腾飞,摇头舞爪,冲开门窗,往天空飞去……”声音是从圪塄上传来的。我探头一看,原来是李美英在跟几个外班同学模仿我讲“画龙点睛”,她连说带比划,神采飞扬。别打扰她,我赶紧坐下。这个成语,在她心中扎根儿了;一种形象语言感染了学生,一种教学风格被孩子们认可,对我是极大的激励。        语文教学,与作者对话,在文章里探寻,陪伴学生欣赏,还可以进一步品味写法之妙。

三、把职业做成事业

民办教师是我国特殊的教师群体,特殊在身份是农民,职业是教师;专业水平低,工作热情高;地位和待遇低,负担和责任大。可以说,他们甘于奉献,勤于耕耘,勇于挑战,乐于钻研,在农村学校挑着大梁,为农村的孩子带来希望,支撑起农村教育事业的半边天。

代县民办教师队伍庞大,这些老师舍小家,为大家。

沿村学校民办教师占比80%以上。我在这个学校工作几年,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就是民办老师在艰辛的困境中,执着坚守。

我们这些外村的民办老师,整天在校内,全部精力都投入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尽职尽责。土地承包到户后,自己家里的地几乎都是父母兄弟或妻子代为耕种,周六下午放学后回家,忙得焦头烂额。周日下午急忙赶到学校办公。

周日,初三年级师生不能休息,要补课;而做饭老太太不到学校。记得有次轮我和戴锋老师补课,中午自己做饭,一碟咸菜,一人一碗挂面,吃得津津有味;下午上课,师生怡然。甘苦自知啊。

连同本村的民办老师,我们都在尽心教学工作之余,还见缝插针地钻研教材,以期烂熟于心,深入浅出;甚至拓展学习专业以外的相关学科,避免捉襟见肘,力求游刃有余。可以自豪地说,纵横时空,当年沿村学校教风学风的纯净向上是不可复制,难以比肩的。

把目光从沿村学校投向更广阔的背景,好些民办老师,把一批批学生培养出来上高中、师范、中专深造,后来有了理想的工作。这些老师欣慰之余,却有很大的心病——自己孩子的学业却荒废了,至今是农民工,日子过得艰难——他们能怎不纠心?

更有甚者,工作数十年的民办老师没有转正,坚守至今,信念不改。

据我所知,在沿村学校教的第二届班级中有两个学生成为教师,其中民办教师赵妙龄已经转正,张焕梅现在仍然是教英语的“临时工”。她今年56岁,山西师大函授自考大专学历,19岁考取山区代空教师,正儿八经地被县教育局录用的,我姑且理直气壮地写进她来。她把青春奉献给代县交口中学的孩子们,让他们的视野扩展到国外;1999年5月到了初创的原平育英学校,至今20余年,已享誉崞阳大地。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两副担子外,还赡养着八秩老母(去年九月去世)。每到周末,便急忙赶几十里路回沿村,给母亲洗洗涮涮,蒸出几天的馒头、花卷,再赶回学校。平时的照顾,留给打工的弟弟。身心俱疲,工作出色,需要怎样的精神支撑啊!

还有位学生家长李青云,今年51岁,前两年东北师大函授专科毕业,教龄29年,已取得小学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二乙,先后在小学、中学等6个学校工作过,农村小学月工资最多1050元。同类不少教师坚守多年,看不到希望,忍痛放弃了神圣的讲台,而李老师太爱这份工作,舍不得离开孩子们!她视学生为己出,常自费给学生买奖品和节日礼物,仅今年“六一”就买了700多元的《俗世奇人》(冯骥才)送给孩子们人手一册。李老师不仅教学成绩优异,而且笔耕不辍,已发表散文诗歌多篇(首)。贫贱不移,矢志杏坛,多么广博的大爱呀!

还有不少民办同行们在践行着育人教书的职责,讲台才不致空闲。

我们钦佩张桂梅老师,仰之弥高,期盼更多涌现出这样的翘楚;同时,我们期盼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来关注这些普通而不平凡的民办老师,精神激励以外,转正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话说回来,人呐,总得想超越,有追求。民办老师唯恐工作效率和高质量逊于公办老师,同时有个强烈愿望:有机会进修多好!

我们有幸接受继续教育。 

好消息不胫而走:国家重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提倡老师在职进修!

代县教师进修学校派各科老师分期分批到各乡镇为老师们授课,时间一般在周末。本来是难得的休息时间,家里事儿排队等着呢!但是,我们不得不歉意满怀地参与进修,而把营生再让亲人去做,欠了亲人多少情啊。

不过,进入学生听课状态的感觉真好!我印象最深的是乔正康老师!到代县多年来,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马上入迷!乔老师的形象特帅,极有气质,一派学者风范,讲现代文学课更吸引人,文采很盛,妙趣横生。机会其实很罕见,听了三次课后,乔老师再没来,原来已经调回上海啦!今生就这三节课的缘分,通达了我的教学生涯。

我们还上了古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比较全面地汲取了为师的营养。

我们这些中年老师能以学生身份重新坐在讲台下,聆听进修校老师的教诲,比较系统地接受新知,心情格外舒畅,求知欲得到极大满足。老师讲多少,我们总觉得太少太少;进修时间多长,我们都觉得太短太短。继续教育的岁月,我们分外珍惜。

四年后,考试合格,我们领到了山西省教育学院颁发的汉语言大专毕业证书。更大的收获,是丰富了我的人文修养和语文素养,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懂得了一碗水与一桶水之外,还有源头活水。

沿村学校一大特色是开展务实的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主要有四类:1.集体学习时事政策。2.学习研讨教育理论。3.制订计划,预设课题。4.课后考毕,总结得失。公办老师和民办老师一起学习讨论,各抒己见,对教法、学情,不同班级、学科的老师也有共同语言。每次活动,一般会将要点记在教案本上,这已经有了现在的“教学反思”的雏形。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这样的活动,提升着全体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增强了教师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很怀念那种纯粹和谐的氛围。

倡导敬业精神,提升传道授业解惑能力,我不能不插入一位长辈热情灼灼的嘱托,且说说这位1997年已逝的五叔吧!他作为战地记者,曾跟随西北野战军西进,解放兰州;又与魏巍等记者跟随彭总抗美援朝,书写铁血英雄。归国后,他迈入了人民大学的殿堂,后来在张家口市教育和政协两个系统耕耘。

五叔得到我登上讲台的消息,十分欣喜,并多次写信赠我。家书抵万金,现从两封信中节选部分内容融入此文,以激励我在夕阳红中继续稳健前行。 

“你文字功底很好,要多观察,深思考,勤动笔。首先人生多感悟,越写越有品位;其次对教学有好处,你爱写,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写作,你写,学生自然爱写。”(1980.8.)

如何写作?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寥寥数语,切中肯綮。

“从来信中看出你面临不少困难,且稍有急躁情绪。相信你能够正视现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信心和毅力可以产生无穷的力量,俗语云:功夫不负有心人。即使失败100次,你要做101次的努力啊!人遗子,金与银;我教侄,唯一经。这一经,就是做人的根本!”(1982.6.

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领悟到五叔拳拳之心!首先,做个好人,其次是做个好老师,然后,做个优秀的语文老师。

从教之路,五叔始终陪伴并滋润着我。我在倾情于教学工作的同时,积累点滴体会,连缀成文。兹简要记录三次至今印象极深的写作经历于此,与大家共勉。

那第一次给大报投送批评稿是1980年的事儿吧。读到一则关于跳高健儿朱建华又一次夺冠的报道,发现其中有病句,敏锐地感到不容放过,就做了简要分析指正,索性将短文发给人民日报社。报社竟然及时回复,给予赞赏。我本无名,病句系小节,可大报无小事!这种纠错的敬业态度,这种对读者的尊重,令我现在依然钦佩不已!治学要严谨,阅读该较真,指正须勇气,一点一点继续做下去。

还有段儿经历。在县委通讯组工作的张占城老师只要回村,就喜欢来学校和老师们聊,不经意中我内心拜认了这位老师。我在农村劳动的几年间,就曾陆续给代县广播站和山西农民报、山西日报发稿,但可以说只是凭着感觉走;也曾发表过几篇,有些体会,很有助于教学工作。而今,从张老师的谈话中悟到些更重要的心得。

当时农业局局长刘文秀老师给我提了一条宝贵的建议——在课余时间下点工夫,收集沿村种稻“万元户”张恩富的感人素材。我采访,提炼,撰写,多次修改,方成一篇人物通讯,在农民中反响不小。这篇通讯是我截至彼时发表的最长稿件,我在欣喜中萌生更高的目标。

再说段儿农村青年张挺会的故事吧。他是一个健谈的小伙子,也许因为没上成高中,平时是老师们的常客,即便农忙时有问题也会到学校来。一天晚饭后,他来办公室找我,进门就打开我的词典,凑在我面前,翻到“白”字词条,说:“怎么解释三个白字呢?它肩右上角的123啥意思?每个白字后的几个黑坨坨1234、表示啥?”

查过多少次的词典,我自然很熟练了,但对这些符号的作用却往往是意会,没有想过准确地解说。这个当口,我被认真地思考了会儿,从同音同形词说肩上的数字,从多义词意思分项说黑坨坨数字,他点头认可“谢谢!问过好些人啦,从来没说出个子丑寅卯。”挺会呀,应该谢谢你!不是你问,我也不曾认真地想过呢!不求甚解呀!农民小伙子前来切磋,给我创造了一个思考的契机,而就是这个无意间的思考萦绕心头,让我20年后写了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同音同义词排序的文章发给国家语委,与专家探讨。

很快的,20012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给我复函“从学术角度看是对的,这也是《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者最初的设想……感谢您的来信!”谁说普通老师不能登大雅之堂?5d64edbe7720241d5b10bbc424076d8

也许,上面这些写作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只是长期以来,语文老师不写文章的现象并不罕见。而老师写下水作文指导学生写作很有必要,从生活实践中取材提炼成文是老师成长更重要的途径,对学生的启发也更重要,汲取源头活水比闭门造车要可贵得多。同时,有社会时代在驱使,有责任担当在警醒啊!遴选入教材的好文章,哪篇不是作者关注社会矛盾,倾听时代足音而呕心沥血的结晶?文章有魂呐!以这样的思想指导学生写作,尽量避免了脱离生活实际的空话连篇。

写作素材的来源主要是社会生活和阅读书籍。在沿村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材是编者精心遴选编辑的,入选课文是学生学习的标杆,不重视科学地使用教材显然得不偿失;但是,仅局限于教材是也不够的

我适度适时地为学生补充选备好的课外读物,进入角色去品味,用普通话有声有色地朗读,学生从听觉感知作品内涵,效果挺好。

坚持,改进,学生们大大迸发出阅读文学刊物的激情,尤其是第三届学生。农村孩子家庭贫寒,极少有零花钱,但是,阅读热情高涨,这届学生不满足于我有限的课外阅读,就积极订阅文学月刊,如《汾水》、《萌芽》等;方式多样,如小组合订,几人伙订,甚至有个人单订,各选订一本月刊,互不重复;大约每人花不超两毛钱吧。这样就组成比较松散的个人图书馆,可以资源共享,自由阅读。

a123d8d85f7e3a3eba47eba2c5e65282a71770ef0bbb2e7cb8a070d6a50a17

在那个文革结束不久,文学创作井喷的初期,一个农村学校出现这样的图书馆,是个新鲜事物,学生们受益终生。而我在以后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让这次尝试发展到成熟,历届学生对我当年诵读过的、推荐过的优秀作品记忆犹新,美赞不绝。

恢复高考以后,考试逐渐正规,学科竞赛也渐渐热起来。

1980年秋的一天,县农业局副局长张建华回村来,专门到学校报告喜讯:“全县初中各科竞赛出红榜啦!咱村的张润全语文竞赛进了前十名!这个老师厉害,沿村学校榜上有名!”。张润全是我在沿村教的第二届那个班的男生,比较顽皮耍滑,甚至令人头疼。一旦勾起他学习兴趣,关心并严格要求他,那他的书面作业、口头表达就往往会有些小惊喜的超常表现。

后来有个名句“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用马比作人才,那么,学校应该出现万马奔腾,一马当先的局面。既重视整体水平提高,也重视优生个体更优。 语文教学也如此,进度、难度、深度和温度对大家负责,也别埋没尖子生,允许给尖子生放开发展的条件。

张润全跻身前十名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况且一次竞赛也绝不能完全反映学生水平和素养。倒是他的获奖让我清醒,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书育人,精益求精。

成为民办老师,竟然让我推广普通话有了用武之地。

出生于北京,在首都长大,普通话是我的母语,这在农村学校教语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普通话作为课堂用语,学生们新鲜而开心。

沿村学校举办语文教学普通话公开课,我讲《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呼唤追寻敬爱的周总理,结构重章复沓,情感热烈深沉,课堂教学宜用朗诵为主要方式。我引导学生以一个小节为例,勾画重音、停连、语气和语调,粗浅地引入了实用性诵读技巧,他们举一反三,把结构相同的小节勾画好。

接着,我示范朗诵。深情已满胸怀,情绪无需酝酿,朗诵结束,学生积极展示,情感逐渐达到高潮,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感动了孩子们的心灵。

学生朗诵,有专门学普通话的,有声情并茂的,有小组朗诵的,很令人感动。

平时呢,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说开普通话了,哪怕两不像的“咬筋”。

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场所,我有责任以“国语”上课,并以活泼的形式为推普助力。如在“六一”期间,曾出过“推普之窗”一类的黑板报。可以说沿村学校是代县推广普通话较早、效果较好的典型。

民办教师为主体、公办教师为骨干的农村教育,办进了农民心里。沿村的文化氛围浓郁,沿村学校在新高公社乃至代县小有名气,农民子女陆续走进城市,我们几位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而忠诚奉献的民办老师也由衷地欣慰。

四、惜别沿村学校话启程

当民办教师,也要兢兢业业地做个好老师。时间流逝,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思考,磨砺,进修,提高,视野开阔了,对教育的理解更深入了;同时,免不了羡慕公办老师。民办老师都有个渴望,什么年头成为公办教师啊?

国家何尝不关注整个民办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忻州师范民办教师班应运而生。1982年,忻师民师班在代县招生,录取10人,我忝列其中。

进城领录取通知书,我顺便到县教研室,领导们说,不要去忻师上学了,现在就到刚成立的县重点中学代县二中工作吧,那儿正需要这样的好老师呢。这样安排确实是捷径,可是,文革中连上高中的机会都没有,我舍不得上师范这宝贵的深造机会,就婉绝了好意。

我在沿村中学工作了四年半,九个学期,和分属三个年级的三个班学生一起教学相长,度过美好时光。那个团结的教师集体,那些淳朴的学生,我至今怀念。教育就是人与人的心灵交融啊!离开沿村学校那天的场景,铭刻在心间——那个幽雅的校园,那棵大楸树……还有敲击铁轨的袅袅清音在耳畔久久萦逥。欣慰的是,我从忻师毕业那年,戴锋老师也迈进忻师深造。沿村学校民办同侪,霁月风华。

民办教师是我的起点,我从沿村中学启程,向更高远的目标攀登,超越。新高乡教办主任姚守忠老师高兴地赠言“在教师的摇篮里增强素养”。此后,我渐渐理解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灵魂说”——真诚的爱心、丰富的智慧与开阔的格局,对一个教师而言,就是教育的灵魂。

数十年来,我只讲授一门课程——语文。从农村初中到县直初中,到县直高中,到朔州市高中复读班,到北京涉外经济学院,逐层升级;从公办教育到民办教育,从普通中学教育到大学职业教育,大幅跨越。我从不忘来路。

在沿村中学工作的过程中,我基本形成了以人为本、开放式的大语文观,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和勤勉务实、读写相济的教学风格。

后来取得本科学历的时候,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时候,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了论文的时候,出席省级、国家级大型语文研讨会、表彰会的时候,任县政协常委参与研讨教育工作的时候,200412月应邀出席全国首届教育家大会的时候,2011711日应邀出席第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的时候,201710月应邀列席中华总工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耳顺之年退休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都溯源到了沿村学校,也神游于当年任民办教师时的教育大环境……

2022.9.10.教师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