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篆刻家李刚田,说的句句在理!

 杨则川书画印石 2023-09-24

图片

图片

鲁大东  10字汉印篆刻“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尺寸】25.4x26x51.5mm
【用石】素章高结晶青田菜花黄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子恩  四面草书绘刻款朱文鸟虫篆刻“不如三尺剑苍芒”
【尺寸】32.6*32*64.2mm 
【用石】螭虎钮高结晶老挝紫檀冻

子恩兄看来一定是武侠迷了,且看这方印四面款最后一面的侠客,气势飞扬、姿态生动,一柄长剑斜指天际,握拳、蹬腿、昂首、出剑,侠客的潇洒慷慨从画面中迎面而来。

当然,这方印的印面与草书款也是处理得极为巧妙的!印面中直线与曲线的结合,再附以鸟虫纹饰的点缀,从整体的面貌上呈现出静雅而又绮丽的独特之感。边款的设计极为用心,满满当当三面的草书龙飞凤舞,遒劲流丽,却丝毫不觉有拖沓累赘之处,若把它想象为侠客醉酒,提笔狂书于壁,若张癫醉素之效果,大抵如是吧!


侠客是中国人心中都有的一个梦,绝不是自金庸始,亦非只有金庸一脉!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侠客面貌,都有自己的表达,
如战国便是一个侠客的时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荆轲刺秦王,不论成败,不论对错,
想一想易水河边,何等的气势和胆魄,壮哉!
黄老师琢磨酝酿了三小时,数易其稿,终于刻出了一方神采飞扬的作品!
瞧这彩色印稿中的七个字,有没有一种雄健、豪迈、大刀阔斧的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文斌  篆刻“仰天呼气成白虹” 
【用石】辟邪钮高结晶老挝红花冻
【尺寸】25.5x51.5x46.5mm




图片

图片


王义骅  浙派切刀玉印风篆刻“雅谑生春襟抱超然”
【尺寸】43.2x42.9x64mm
【用石】辟邪钮高结晶老挝红花冻
王老师这方浙派风格的白文印极为娴熟与生动,印章以切刀法刻制而成,线条极具变化,富有金石味,空间与字形的排布轻巧自然,虽极具变化,却没有琐碎之态,对于整体的和谐统一把控得可谓是精妙绝伦。




图片

图片

图片


丁万里  四面篆书+行书款拟汉镜铭文9字篆刻“羡青山有恩白鹤忘机”
【尺寸】34.2*35*93.7mm
【用石】素章高结晶老挝桃花冻
丁万里老师这方界格隶书朱文印颇具趣味,用汉镜铭文字入印,字形稚拙而富有古趣,在文字形态与图形之间把控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度,耐人寻味。
边款的篆书是亮点,紧靠印石顶边、分布两边,形成很好的装饰性效果。小行书成文,甚是典雅秀丽,端庄大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少锋  三面隶书+楷书款元朱文16字篆刻“菩萨心肠神仙眷属英雄志气儿女清怀”
【尺寸】45*35*48mm
【石材】辟邪钮高结晶老挝白芙蓉冻
杨少峰老师这方多字元朱文印极为雅静与高古,空间的排布与字形的处理妙到巅毫,线条的弧度与直线的衔接与搭配真是将元朱文的典雅与安静做到了极致。一方温润如玉的老挝芙蓉上以切刀小楷和古雅的隶书刻制边款,整方印的气息与格调更是又提升了几分。
整件作品犹如武当太极,所有的刀痕都看似消融在笔画间,实则内涵饱满的气息,线虽细却韧劲足,字虽空却张力弥漫。



图片

图片


费胤斌  白文汉将军印篆刻“各有因缘莫羡人”
【尺寸】19.2*19.2*89mm
【用石】巧色辟邪钮高结晶寿山芙蓉冻
从费老师这方汉白文印中可以看出其对汉印有了极为娴熟与深层的理解,不论是线条的凝实与古拙还是空间的大胆变化,残破的处理与红白块面形成的对比,都从各个方面将这方印的精彩展现出来。


图片

图片

杨逸  拟颜真卿《祭侄文稿》行书笔意四面款汉白文+鸟虫10字篆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尺寸】35*35*120.5mm
【用石】麒麟钮高结晶老挝三彩冻

杨逸老师这方印以经典的汉白文印作基础,对于部分的笔画和留空处加以鸟虫符纹作装饰,整体给人和谐自然,质朴中带有几分灵巧的意味,生动而富有古趣。四面行书以颜真卿《争座位帖》法刻就,可谓使刀如笔,轻重提按,欹侧变化信手拈来,甚是精妙!而颜真卿之铮铮铁骨,可谓侠之大者,故用在此印中特别贴切!

图片图片

沈邱恒  草书三面款白文鸟虫篆刻“桃花影落 碧海潮生”
【尺寸】35x34x55.2mm
【用石】素章高结晶老挝桃斑倔性芙蓉冻

鸟虫字形与汉印线条的一种结合,将华丽与古稚相结合,空间的排布自然妥帖,纹饰的运用与线条的组合呈现,残破的处理变化使得印章更具层次感与视觉的冲击,破边的处理让印面更具张力与古意,甚是精彩。三面行书款变化丰富,用刀极为灵活巧妙,书写感跃然石上。

图片

图片


徐文康  细朱文篆刻“相逢意气为君饮”
【尺寸】20*33*61cm
【用石】马钮高结晶流彩老挝桃花冻
徐文康老师的这方细朱文整体以一种硬朗方整的感觉来呈现,然而“方”仅是一个整体的视觉感受,其印中也有许多遒劲有力的弧线来打破横平竖直所带来的单一与乏味,呈现出一种动静相生的美感,极为可人。


图片

图片


毛洋洋  明代印风篆刻“行云流水任意所至” 
【尺寸】17.5x38.2x50mm
【用石】马钮高结晶老挝红花冻
这方细朱文印仿明人法所制,整体呈现出一股空灵之态,秀丽典雅,端庄大方,线条细劲流畅,空间通透自然,对于弧度的把控极为刁钻,却又极为和谐,结字变化生动灵巧,给人以惬意旷达之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蔡泓杰  两面楷书款细朱文篆刻“仗剑走天涯”
【尺寸】23.3x24x47mm
【用石】辟邪钮高结晶老挝巧色田黄冻
“涯”字的拉长处理使得整方印章打破了原有的节奏,变幻出新的生命力,左右两侧线条的紧密排列与中央的疏朗形成对比,线条稚拙富有韵味,每个笔画的起笔处的处理使得每个字具有书写性,笔画的挪让与变形都做得恰到好处,和谐有序,犹如君子般谦让而不显做作。



图片

图片


张明  细朱文篆刻“沧海一声笑” 
【尺寸】25*30*76mm 
【用石】辟邪钮老挝黄芙蓉冻
这方印的设计十分独道且巧妙,“沧”“海”二字并用一个三点水再加以重文符号的处理减少了空间上的琐碎,线条的排叠感加强了中央纵势的呈现,使得整方印更为鲜活和生动。

图片

图片

赵光学  四面楷书款古玺篆刻“老夫聊发少年狂”
【尺寸】40.6x41.6x53.8mm
【用石】辟邪钮冻地老挝旗降
此印的结字十分古拙大气,根据空间布局的需要对每个字进行了巧妙的收放处理,使得各字有不同的横纵方向体势的变化,边框的残破处理与方圆结合之态使得印章极具古趣与玩味。边框的设计也极为用心,阳刻的印文内容与楷书正文相结合,颇具形式感。

1、邓石如曾提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对汉印古法提出的挑战,从艺术创作上讲,是一种理念上的进步。

然而,在具体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提出另外两句话,作为对邓石如此论的补充,那就是:“疏处不可使其空散,密处不可使其滞塞”。

图片

2、篆刻不同于工艺美术之处,就在于其中的书法意味。但篆刻不是书法,其中的书法美又要通过工艺手段来体现,此间权衡,非语言可以描述。印道中人,直如在水之鱼,冷暖自知。

图片

26、篆刻之道,虽形在方寸,而贵在纳须弥于芥子艺术的大道理,尽在其中。失平直则易失古质,仅存平直则易失生动,一味求平直中之变化,又难以浑然天成。故变化而不失醇古,不露迹象,方为上乘之作。

27、古代的印工与后世的篆刻家对美的理解不同,印工们求印面的充满,篆刻家则须将平面的均满转化为具有刀意笔感的线条的律动。

28、古人追求印面平和安祥、均满妥帖;今人则意在求变化、生趣味,其中有着审美的差别。

29、汉人制印,以均满平正为尚,结构稀疏的字使之屈曲填满,结构稠密的字省改使之变疏朗,圆者使其变方,斜者使其变正,此即汉印模式,汉印的和谐美。明清印人虽然以“印宗秦汉”为旗帜,但此时的篆刻创作,已与汉人的印章制作有着本质的不同,由原来被动地制作印章之美变为主动地追求篆刻艺术。艺术构成的规律悄悄地改变着汉印的既成模式,其中,加强印面的疏密对比之美,使形式上产生对视觉的冲击力,是重要的创作手法。

30、印文往往对印面有一个很强的规定性,这就使得制印者往往没有选择的权力。但换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印文的规定性,才使制印者有了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在印文的规定中寻求形式上的自由,在印文的不变中寻求艺术上的变化,这也正是篆刻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性。

图片

图片

31、带有边框界格,是古玺印的突出特点。由于古玺印印文篆法变化很大,以边框界格来增加印面的稳定与团聚,是古代印工们的智慧。汉印篆法本身就平稳方正,于是印章的边框界格由秦入汉后便渐渐消失,这是按照美的规律自然而然的选择。

32、元人吾丘衍在《三十五举》中已明确提出以汉式为楷模的篆刻观念。以后明清流派印一直以宗法秦汉为旗帜,追求着印面舒和雍容之美,这种审美思想合于儒家的中庸观。至邓石如出,提出:“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种加强疏密对比的创作手法是反中庸的,从本质上使篆刻更贴近了艺术的纯粹。

33、篆刻要注意印面大效果,注重印面形式对第一感官的冲击力,在当前的“展厅时代”尤其如此,但细节同样重要。篆刻是方寸之地的微型艺术,可以说没有对细节的认真描写,就谈不上篆刻艺术。如果说注重大效果可以夺人耳目,那么注重细节则可以耐人品读,二者不可缺一。

34、书法中的篆书一旦入印,必须作一番适合于印面形式的变化改造,使之转化为篆刻用语。

35、汉代印工制作印章,为求印面均满之美,常常将印文屈曲回绕,以求充满印面,以致于不顾有悖篆法,妄为增减,任意盘曲。以《说文解字》对照《汉印文字征》之类篆刻工具书,其中篆法结构不合者并不鲜见,但古人出于对当时审美的追求,对于一般不碍辨识的篆字,即使有悖篆法,时人也不会苛求。但使用这些工具书时,要知其所致之由,有原则地选择,切不可盲从古人,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经典。

图片

图片

36、多字印易于工稳而难于生趣,易于安祥而难于飞动。

37、汉白文印最基本的特点是平正,在此基础上求变化,一旦变化过度而失去平正,汉印味儿也将随之而去。

38、学习古印,务要去甜熟,还要去匠俗。

39、邓石如讲“密处不使透风”,是对应“疏处可以走马”的夸张比喻,意在强调疏密对比之美,在具体的创作中,密处必须透风,不可走到极端。

40、篆刻艺术具有诸多属性,如印章属性、书法属性、工艺属性、美术属性以及古文字属性等等,它们之间是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美术属性的膨胀,将会损及印章属性、书法属性;工艺属性表现得突出,则会伤及书法意味。高明的印人往往善于使诸多属性相互生发,从而创作出流传百代的印制。

41、手写文字顺应了人们挥毫书写的生理特点,有纵横之笔,也有波拂分展、钩环盘纡,而摹印篆是将手写篆书进行适合印面形式的改造变化,一般变斜为正,变圆为方。汉摹印篆多平直方正,在汉式白文印中,斜向的长线条一定要慎用。

42、解脱“满白”这个思路的束缚,淡化其工艺性,张扬刀情笔意。

43、汉摹印篆的特点,就是将小篆进行适合印章形式的变化改造,我曾在文章中把这种变化称之为“印化”。古人在长期的印章制作过程中,把摹印篆变得尽善尽美,其中既有着规律的统一性,又有着随机变化的多样性。

44、明清以来,篆刻创作与秦汉古印最大的不同是刀意、笔意的表现,取用石质印材进行篆刻创作是其物质基础。朱简的所谓“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是这种思想的主导,从而生发出丰富的篆刻技法,因得以超秦越汉。

45、篆刻家与刻字匠的最大不同,是篆刻家极端重视书法之美在印面的潜在作用,而刻字匠则更多的看重工艺之美在印面的表面作用。

46、只有工艺性的平面变化,人们则只能从布白上去“看印”,看印所感受的是印本身的平面空间构成;而“读印”,则不但从空间上去理解篆刻,同时,通过体会刀笔起止转换,从时间上去解读篆刻的创作过程以及内在的依存关系。

图片

图片

47、方与圆、直与曲是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方、直主静,圆、曲主动;过于方直则乏韵味,过于圆曲则失骨力。惟方圆合度,才能得到动静相映之美,但又不可流入中庸之中。施之于篆刻,每方印都应有一个或方或圆的主调,在此基础上作适当方圆调整,做到方不至于生硬,圆不流于油滑。

48、学习古印,用以刀刻石的创作方式,是再现古铜印的那种凝重之美,还是不囿于古印的形质,顺乎自然地表现出以刀刻石的线条特性?我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在形质上,要解脱千年烂铜的束缚,不必用刀在石上斤斤于摹取锈蚀斑驳的烂铜效果,要自然地表现出刀情石趣;但在神韵上,仍要通过刀石的互动来表现出朴厚的古典美,刀石应生辣,神韵要古雅。

图片

图片

49、作为书法的篆书取用入印,必须作适合印面方寸形式的变化,这是一般初学篆刻者很难闯过的文字变异关,要变化得合情、合理,又不违背篆字的结构。否则,就难以创作出一方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好印。

50、今天作为篆刻创作,在姓名印中,“印”、“之印”、“印信”、“之玺”等字的安排使用,成了调整章法的一种手段,用与不用、如何使用这些姓名之外的字眼,完全出于对印面布局的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