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医圣张仲景经方药量究竟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神希园 2023-09-25 发布于湖北

这是「神希园的第 288 期原创

作者 l 神希园

来源 l 神希园(ID:shenxiyuan999)

我们在看到医圣张仲景流传下来的经典名方时,首先让人震惊不已的是药的重量,其次是药的数量。对于医圣张仲景所用之方,药物的数量很少,但是每一味的剂量都很大,比如被誉为伤寒第一方的桂枝汤,它的药量是“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如果我们没有搞明白汉代的度量衡的话,如果按照我们现代的计量单位直接换算的话,那估计一看到这个药量都会吓一跳。比如这方里的剂量主要是二两、三两和十二枚,至于十二枚大枣,在现代可能也不会觉得这个量很大,但是对于二两甘草、三两桂枝、芍药、生姜,那就会觉得这个量已经超超超超常规了。

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时期,而随着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汉承秦制,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度量衡的研究,有利于厘清医圣张仲景所用经方的药物剂量,这对我们现代运用经方大有裨益。秦汉时期的度量衡,略有一些微妙变化。有相关考证表明,秦汉时期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关系为:尺度,秦时为23.1厘米,西汉时为23.1厘米,新莽时期为23.1厘米,东汉时为23.5厘米;容量,秦时每升为200毫升,西汉、新莽、东汉时每升为200毫升;权衡,秦时每斤为252-253克,西汉时每斤为248克,新莽时每斤为238克,东汉时,每斤约为220克[1]

所以,在初步了解秦汉时期的度量衡之后,对于深刻学习和掌握《伤寒杂病论》的药用剂量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医圣张仲景所用经方的剂量,我们主要需要了解四种。第一个是“审度”,也就是长度与现代的折算方法;第二个就是“嘉量”,也就是容器所容纳的量与现代的折算方法;第三个就是“权衡”,也就是物质的重量与现代的折算方法。除了度量衡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枚数或者个数,因此第四个便是枚数或个数与现代的折算方法。弄清楚度量衡和个数与现代的折算方法,对于娴熟的运用医圣张仲景所传经方,如有神助。

第一、审度

对于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到的度量衡中,“审度”使用的比较少,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厚朴一尺。无论是在《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厚朴大多是按照两来计算剂量的,但唯独麻子仁丸、厚朴大黄汤两个方剂,厚朴的剂量使用的是一尺。按照对秦汉度量衡的考证,对于一尺的长度,折合成现代的长度,大约为23.1~23.5厘米。长度基本可以确定,那么这么长的厚朴究竟有多重呢?毕竟现代通用剂量都是按克的,多以,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唯有实测。有医者通过实测发现,厚朴一尺(厚三分)等于21.092克,厚朴一尺(据唐代厚朴厚度)等于45.1975克[2]。还有医者按照汉代一尺约23cm测算厚朴重量,以长23cm、宽7cm的大小来计算,厚朴一尺去粗皮约重60g[3]。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实测得出厚朴一尺约等于30克[4]所以,目前关于厚朴一尺的重量,主要有四个折算剂量,那就是21、30、45、60克。由此可知,对于厚朴一尺的重量,即便通过实测,依然存在很大差异,暂无形成统一意见。

第二、嘉量

对于容量的计算,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到最多的是斗、升、合、方寸匕。在古代的量具中,除了装液态的,也装固态的,因此这个剂量如果都按照现代的克度来计算的话,除了很多通用的之外,还有一些个例需要分别对待。一般来说,汉代的容量:汉1合等于20ml,1升等于200ml,1斗等于 2000ml,1斛等于20000ml[5]。对于汉代的斗、升、合的容量换算,目前已经达成共识,几乎没有争议,但是对于方寸匕的古今换算争议却较大,至今尚无一致意见。

方寸匕是古代的一种专用量具,用它来抄取药末或者细小颗粒的中药,以堆满而不落为度,但是对于这个方寸匕的古今剂量换算却存在较大的争议。有医者通过自制1寸见方(2.3立方厘米) 容器称重草木类药末约5g,滑石粉约9g,代赭石粉约30g[3];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4];也有医者通过实测发现,一方寸匕的重量,赤石脂平满13克,尖满14.7克;滑石平满9克,尖满10.35克;白芍平满8.25克,尖满9.75克;薏苡仁平满9克,尖满11.25克,半夏平满7.25克,尖满8克;桂枝平满4克,尖满4.2克[6]。这些都是按照不同类别的中药、不同的方寸匕量具进行换算的。不过对于一方寸匕的换算,还有两种意见也应引起重视,一种是一方寸匕,折合现代的5毫升[7];另一种是《中药辞海》记载,一方寸匕合今6~9g[8]

第三、权衡

对于权衡的应用,在中医临床中,运用的应当是最多的,但是汉代的权衡剂量与现代剂量的换算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争议。汉代的重量单位主要分为粟、分、铢、两、斤、钧、石。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按照《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载,大致为:12粟=1分,12分=1铢,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当然,在晋代晋朝在衡重单位铢和两之间增加了“分”,其进制关系是:6铢=1分,4分=1两,铢和两之间仍然是二十四进制[9]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到的权衡剂量,大多为分、铢、两、斤,其中铢、两、斤的进制关系几乎没有争议,但是这个,如何进制,究竟是汉制还是晋制,仍需考证。

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中药的权衡重量,使用最为频繁的重量单位是两,也只有搞清楚张仲景时代的两如何与现代剂量换算,搞清楚这个,对现代以及后世医家使用经方具有重大意义。最初提出换算张仲景经方一两等于多少的是明代的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但是对于汉代的一两究竟折合现代多少克,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有医者对汉代度衡量(重量)进行过统计,主要有一两合13.92克,一两合现代15.625克,一两合现代3克,一两合现代的1~2克,一两折合市制四钱,一两折合现代8[10]

也有医者认为汉代一两折合现代六钱,也就是18[11]。还有医者认为,张仲景所用古秤是现代秤的1/4,一两约等于现代的7.8[12]。除此之外,还有学者通过考证《汉书》发现,汉代还有一种黄金秤,秤黄金用此小秤,秤细小精细的东西,如中草药,大约也用此小秤,而这种黄金小秤一斤(釿)相当于现代的16.35克,一两相当于现代的1.02[13]。这样一综合,东汉的一两折算现代剂量,最小为1.02克,最大为18克,这中间还夹着2、3、7.8、8、13.92、15.625等不同的换算关系,真是不得不感叹,“小本本上的方子羞答答,剂量太复杂”!

对于经方剂量换算中,关于“两”的换算,的确众说纷纭,但最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李时珍所提的古之一两,折合现代的一钱(相当于3克)。而另一种是当代名医柯雪帆等根据“光和大司农铜权”(高7.6厘米,底径10厘米,重2996克)进行推算,东汉的1斤应折合为250克,1两折合为15.625克(或缩减为15.6克)[14]

第四、个数

在整本《伤寒杂病论》中,很多中药的用量,并没有按照常规的度量衡计算方式,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便是个数(枚数)。但是有关枚数/个数的古今折算也一直是仁智互见。比如百合,有医者通过实测得知,百合七枚等于165.806克,百合一升等于64.867克[2]。但也有医者通过实测发现,百合每枚直径约5cm,鲜时称重约70g,晒干后每枚约25g[3]。由于各种中药的枚数/个数的现代剂量换算,也有医者做过相关测算,但结果却不完全一致,因此,各种中药里的剂量换算,依然可通过实际测算,也可通过诸多医者已经做过的测算进行综合统计,取平均值

对于经方的用药剂量问题,其实最大的困扰其实是汉代一两如何折算,因为从文献考证来讲,东汉的一两对应的现代剂量范围,几乎是从1克至18克这么大跨度的区间,即便按照最主流的3克或15.6克,这中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对于汉代一两如何折算,究竟是一两3克,还是一两15.625克,依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仝小林教授等认为,经方用量的问题,可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来决定用量,一般病势急、病情重,用量宜大,病势重、病情轻,用量宜小;在临床用药的时候,预防用药的时候,经方一两可折合现代的1~3克,治疗一般疾病、慢性病时,经方一两可折合现代的3~6克,治疗急危重症时,经方一两可折合现代的6~9克[15],临床可供参考。对于特殊情况,特殊经方,特殊人群,或可参考经方一两折合现代的15克。对于医圣张仲景的用药剂量问题,依然还是一个仁智互见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实测和研究,以期还原仲景经方原貌。

参考文献
[1]姜波.秦汉度量衡制度的考古学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4):27-32.
[2]郭明章.仲景方用药剂量古今折算及配伍比例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1-130.
[3]陶汉华.经方药量换算与考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4):307-308.
[4]刘兴洲.古今处方用量浅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14(9):40-41.
[5]郝万山.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3):48-51.
[6] 张同振.《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剂量续考[J].吉林中医药,1987,(6):42-43.
[7]赵有臣.方寸匕考[J].江苏中医,1961,(7):23-24.
[8]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辞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9]王晓玲,唐勇,陈亮.汉代度量衡与经方剂量折算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81-82.
[10]陈志刚,王新佩,孟繁兴,等.张仲景经方计量古今研究探讨[J].中医教育,2008,27(3):13-16+61.
[11]刘海涵.仲景《经方》汉制度量衡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6,9(3):19-21.
[12]朱文惠,沈兰心.张仲景古方称量考[J].中医杂志,1996,(12):756.
[13]王树伟.“黄金方寸而重一斤”解[J].中国钱币,1983,(2):56-60.
[14]柯雪帆,赵章忠,张玉萍,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剂量问题[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36-38.

[15]李娜.仝小林:提高中医疗效,呼唤方药量效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22-9-19(003).

温馨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方药或治疗的推荐,不能代替医疗建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如有诊疗需要,请到当地医院就诊。

公众号升级,更改了分发机制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神希园设为星标
保持沟通,一起前行


END

——妙用中医,健康人生,精彩内容,广而告之——

正脉正宗正统正版,种下仙桃仙杏
祖传师承学院私淑,培养名医名士
学中医,有前途
走进中医殿堂,必读名著经典

筑基进阶,不要错过!

 不知道如何学习?
关注公众号@神希园

本公众号暂时没有留言功能
留言交流,请关注视频号

视频内策,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