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杜甫在《发秦州》一诗中描述了成县(古称成州,又名同谷)物产的丰饶和如诗如画的风光。成县有40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东扼汉中、南下巴蜀的交通要冲,这里属于南北过渡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山川地貌兼具北地的壮阔和南方的灵秀。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忘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绝妙诗章。“天下草堂多,同谷第一家。”如若不是亲身所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成县也有一座杜甫草堂。据统计,我国境内共有大大小小的杜甫草堂36家,成县的草堂建于北宋宣和年间,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它的建造时间早于尽人皆知的成都杜甫草堂。成县,古称成州,又因境内青泥、下辨两水会合注入飞龙峡谷,因此得名“同谷”。乾元二年(759年)农历十一月,杜甫从秦州来到同谷,在凤凰山下的凤凰村住下,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写下了近二十首诗歌,其中包括《凤凰台》、《同谷七歌》等千古名作。杜甫为什么会千里迢迢地带着弟弟、妻子、儿子和女儿来到成县?据史料载,乾元二年七月,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携家人西行至秦州(今甘肃天水)。此时唐朝正在经历“安史之乱”,杜甫仕途受挫,对朝廷失望透顶,一心想挂甲隐遁,远离险恶的政治旋涡而明哲保身。可惜彼时的秦州也并不安宁,当地朋友亦无法给予有力帮助,杜甫一家在秦州生计艰难。他在《空囊》一诗里描述当时窘境:“翠柏苦尤食,晨霞高可餐”,“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可即便穷困潦倒,为了保持体面,口袋里还得留一枚铜钱看家。这时候,同谷的一位朋友来信相邀,杜甫在诗中称他为“佳主人”:“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佳主人”在信中热情地描绘了同谷的富庶,杜甫大喜,想都不想就欣然前往。从秦州到同谷途中,杜甫挥笔写下了一组严整的纪行诗,包括《发秦州》《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阵》《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它们和一个多月后杜甫在由陇入蜀道途上写下的《发同谷县》组诗一起,完整地绘出陇蜀山水的奇美画卷,描摹了千里蜀道的险峻雄姿。在同谷县,情况却并不如人意。写信相邀的“佳主人”,后代学者推测应为同谷县令,由于从秦州到同谷路途遥远,到同谷县时,可能是“安史之乱”后调离,也可能是辞官……总之,敲不开的府邸,挂着锁的衙门,没音信的失踪,让杜甫扑了一场空。于是,杜甫很快又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是杜甫陇右诗篇里的杰作,也是古代诗歌中罕有的苍凉悲怆之作:“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遍历苦辛,而同谷岁月堪称其苦难的顶点。冬天物产稀薄,蓬头乱发的诗人去山谷捡橡栗果腹,又拿着长镵进山挖黄独,因为它的根茎可以蒸熟了当粮食,可是山中大雪覆盖,哪里挖得到什么?天寒地冻,可他的衣服短得怎么扯也遮不住小腿。回到家中,家人已饿得气息奄奄,“男呻女吟四壁静”,连邻居都为他们忧心忡忡。如果“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诗人旅居长安时遭遇的世态炎凉,“岁拾橡栗随狙公”“手脚冻皴皮肉死”则是从极狼狈、极蹇迫的生死绝境中吟诵的千古悲歌。早年他发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如今年过半百而无一成就,只好嗟叹“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