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浩然文学征文大赛散文035:李庭义专栏】散文║“文学梦”陪伴我成长(北京)

 静水深流gk3ddr 2023-09-26 发布于安徽

“文学梦”陪伴我成长

  作者:李庭义(北京)

     上小学四年级时,我第一次接触的“闲书”是《红旗插上大门岛》。虽然那本书里还有许多生字,但我还是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后来,在我们玩“打仗”游戏的时候,有一次,我躲藏的一处打开的暖气管道中的另一个出口上面正好是父亲单位一间放图书的屋子。望着满屋“文革”期间的禁书,我欣喜若狂。之后,这处被我偶然发现的书屋,便成为我的秘密图书室。在这里,我读到了许多书,其中有不少中外名著。当然,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读这些课外书的感觉就是过瘾罢了。

上初中时,在一次作文评比课上,语文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我不该把一篇小说中的一句形容词不恰当地用在班里的某位女同学身上。这件事情之后,我才认识到,读书并不是只图过瘾、有趣这么简单,只有用心读书,才能读好书。

     后来,姐姐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市少年宫工作。每两星期就给我和弟弟从她单位的图书馆里借一本文学书籍看。几年后姐姐被单位推荐上了大学,幸好没多长时间,爸爸又给我们办了一张区图书馆的借书证。那时候,我看闲书的方法已与以前不同了:除了喜欢书中的故事性外,我还喜欢书中的思想性和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并坚持写观察日记和读书感。

     其实,我之所以喜欢看文学书籍,除了以上外因之外,父亲打小对我的启蒙及言传身教也尤为重要。记得小时候,常看到父亲单位的宣传橱窗里,有他写的小诗歌、快板、三句半之类的“豆腐块”。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吧,上小学四年级时,我也爱记日记爱看书了。为此,父亲为了鼓励我,才特意从区图书馆给我办了一个借书证。上中学时,我写的作文就成为班级里的范文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写的第一篇童年趣事征文被北京电台经济台选用,父亲看到电台编辑给我的来信,脑门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文章播出的那天,正赶上我们单位加班。等我回到家时,父亲高兴地递给我一盒新买的磁带,说:“你的文章我给录下来了,不错!”第二天,他又花了近30元钱,给我买了一部《辞海》。要知道,父亲当时的月收入还不足百元呢。

     一个月后,我的另一篇征文获得了全国奖,父亲那个高兴劲就更甭提了。记得获奖不久后的一天上午,正赶上老同学在我家里聚会。一向低调的我本不打算把自己征文获奖的事儿告诉同学们,但父亲竟把这消息说了出去……望着他那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的内心仿佛有一种使命感。打那儿之后,读书、写作便成为我的“文学梦”!

     上班之后,我读的书不仅仅只是文学作品了,凡是跟我工作有关的书籍都列入了我的范围。久而久之,我感觉以前比较内向的我,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与人谈话聊天也能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工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还获得过两个高级工证书。更没想到的是,这些年来,爱好文学写作的我竟有几百篇文学作品见诸于电台、报刊,有些征文还获得了各种奖项。

     2017年5月初的一天,刚退休不久的我便参加了由北京广播电视报社主办的“紫荆花开京港情”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影视征文大赛。记得那年7月初的一天上午,我接到了该征文办负责人的一个电话,邀请我参加18日上午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举办的颁奖仪式。听到这消息,之前没见过大世面的我本不打算参加,但征文办的负责人却说:“您必须来,因为这次征文您是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多年来,从书籍和写作中得到的快乐、从容与充盈不断,在我有限的人生长度上刻画着密度。我想,这也正是我喜爱读书、写作的目的所在。

【作者简介】李庭义,男,热爱文学写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在北京电台和《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中国广播电视周报》《北京广播电视周报》《劳动午报》《首都建设报》等多家媒体平台上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其中有几十篇征文荣获各类奖项。

征 稿 启 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