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道菜叫做酥肉

 谢老师工作室 2023-09-27 发布于四川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
川菜,可以说是所有菜系中色香味最为丰富的,四川的美食很多也很多,能够勾起我们回忆的一道菜可能就是酥肉了。有人说,记忆中的味道才是最美的,这句话没有任何水分。儿时的味蕾,始终活跃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些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日子里。
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我们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先是盖起了“长三间”土砖瓦房,后面又盖起了红火砖加预制板的一楼一底。父母勤劳的双手,让我们全家住宿条件改善了,伙食也随之改善,基本上每到逢场天都会有猪肉吃。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回锅肉——那时都是土猪肉,而且膘很厚,熬的油拿来炒菜,半肥半瘦的熬锅肉和着干咸菜以及青椒或蒜苗爆炒,守在锅边的我们,还不等起锅,就夹一块放进嘴里,虽然被烫得直叫唤,但满嘴流油后的醇香成为了此生最美的回忆。那时吃肉,不像现在这样把肉切得小块小块的,而是和我们的巴掌差不多的。
酥肉是一道大菜,都是吃酒席或过年时才会有的。对于四口之家的我来说,酥肉标志着新年的到来,也意味着又长大了一岁。酥肉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一道硬菜——鸡汤做底,新鲜肉或腊肉切成条或块状,撒上花椒面,拌上姜末和蒜末,不用鸡精和味精都已经很鲜了,喜欢辣椒的可以加上农家自制的豆瓣酱,全部放面盆里搅拌均匀,入味后再和上自家的红苕粉。一切就绪后,轻轻用筷子挑起夹着肉的面团放进早已焦躁不安的油锅里,然后闻着酥肉特有的香味,慢慢地看着白色的面团变黄、变脆。起锅后,可不能再心急了,最起码要凉一下或者吹一下才能放进嘴里。
刚起锅的酥肉,嚼起来嘎嘣嘎嘣直响,热气从张开的嘴里、鼻孔里散发出来,香辣咸香,各种味道满嘴直窜。
现在的条件好了,随时想吃酥肉都行。炸的料也不仅仅是猪肉了,鸡肉、排骨都行,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选择。
传说,酥肉还是我们四川的大文豪苏东坡发明的。这里有个典故。

苏东坡与酥肉

苏东坡是让四川的正式酒席上需要上“酥肉”这道菜时的开创者,更是因上这道菜就要出面打招呼的“第一人”。
相传,苏东坡因触犯了皇帝被贬黄州期间薪俸大减,加之拖家带口,生活十分拮据。因猪肉相对便宜,苏东坡便常常买猪肉回来,边角余料也不愿意丢弃,将其用传统的方法做酥肉吃,为此其制作酥肉的手艺也练习得十分娴熟。但因他本人姓苏,与酥肉的“酥”与其本人之姓氏同音,又与“输”同音,古时常有人以姓名作为测字或与音言寓意传讲,且苏东坡又在被贬的人生低谷时期,虽然好吃而不便对外宣讲与张扬,一般情况下更不会请别人来吃“酥肉”(输肉、苏肉)了。  
在苏东坡被贬的同年,张怀民也被贬官至黄州,两人遭遇相同,情投意合,惺惺相惜,为此也常在苏东坡住地吃一些家常小菜。一次去苏东坡住地已是饭点的时候,巧遇苏东坡正在吃饭,桌上有酥肉等菜,苏东坡赶紧加筷加碗酌酒共餐,待其吃到酥肉的时候赞不绝口,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吃到过这道菜。此时的苏东坡一脸严肃地立即交涉:无论酥肉是否好吃,都不能到外面讲在我家吃酥肉之事等等。张怀民看到苏东坡一脸正经也就答应了下来。  
到了公元1066年4月,苏东坡与其弟苏辙护父返川。在四川眉山老家服孝时,当时的众多苏家好友,贤达贵人无不来面吊祭拜,在下葬前,苏东坡好友张怀民也千里迢迢来亲临悼念,大家在一起有很多亲友文人共同用餐。对于苏东坡的好友远来祭悼,苏东坡的亲友以及苏东坡本人都向张怀民敬酒,在张怀民吃得大醉之时突然想起了苏东坡的酥肉,其餐桌无此菜而顿感不悦,大声说:“轼与我好,众所周知,东坡美食而名传天下,我独爱你之酥肉,您我分别多年未曾有食,甚为遗憾,今千里来祭,仍不见此菜,此生之憾矣”。说罢,端上一大碗酒一饮即尽而泪下。此时,众多在场亲友无不停箸而听,张怀民站立不稳定地以醉态断续哆哆地说:轼有好菜,文笔精彩,此生余岁不多,残年之景,何顾以“输”......,太过小气,只顾自己,美食应分享之......”。大家都被惊住了,全场鸦雀无声,苏东坡无言以对,连忙给大家赔不是,大声说:“怀民兄所言是实,批评得当,以表我及家人感谢大家,明吾父上山下葬前的正席第一个菜就上酥肉,由我亲自办理,一表敬父,二表谢意,三表赔礼”。大家听毕叫好,都知道苏东坡是美食家,大家对此传向四邻也就更加期待了。  
餐毕后,苏东坡为此很头痛地开始张罗,大家都受苏家之影响,第二天的下葬前正席来参与的人肯定不少,且受前说大美食家苏东坡要亲自办酥肉给大家吃,人家官员千里之外来的“酒后真言”是想了多年也未曾吃到的美食。这让苏家犯了难,原因当时的酥肉多是现炸现食(吃干酥肉),有少量的农家炸了也是方便储存,一般家里来人客时也是煮汤而食,当时的工业技术也不如何发达,大锅也不大,苏东坡面对如此之多的人提出请大家向四乡八邻去广借蒸笼,只有像其他菜品一样整理好后进行上蒸笼蒸。后连夜抓紧时间开始炸酥肉。
次日葬礼和宴席同步进行开始,(在乡间基本上都是同步进行,一般不另行独立设立葬礼,来参与悼念的围坐在桌前,吃着零食、茶水、酒或是凉菜之类),经主持人(司仪)一通程序与操作后,由苏东坡悼词,并作感谢等,主持人(司仪)高声呼:“内外肃静,请孝家子孙就位,向家宾客陈情叩谢,礼毕、鸣炮,入座,宴席开始。”大家很期待的,端上来的第一道菜就是“蒸酥肉”了,苏东坡端上第一碗酒并对大家说:大家重情重义来祭奠吾父,今备薄酒小菜也请大家吃“舒服”(意思是今天的主人向大家说请吃好喝好),对怀民兄之言,甚至憾颜,是我不对,这第一碗酒敬吾父及各亲友来宾,表示道歉与感谢。随后苏东坡让后厨抓紧时间菜,由此第二道、第三道、第四道等就依序而上桌席了。
言毕后,苏东坡就端上酒碗到席间开始对来参加葬礼的宾客逐桌问好连续说:实有歉之,请大家吃“舒服”、吃“舒服”,我们兄弟常不在家,感谢乡邻帮助,以后大家有啥大言小事的说一声哈(实则此时苏东坡的文人骨子气仍然表现出来了,就是不向大家说“请大家吃酥(苏、输)肉)”。大家听后也倍感亲切舒服,还吃到了作为大文豪与美食家苏东坡本人参与制作的酥肉,从未有过类似之体验,更加赞不绝口,其原因一是因原来酥肉这道菜的源起就是将肉之边角余料不好的和粉而炸,自然就差些,此次之炸酥肉自然也就不是边角作料了,且如此大席也不会有这么多边角余料,二是因在此前多数都没有这样用大竹蒸笼进行蒸食过,三是本身苏东坡对美食有研究,制作方法、程序、火候也讲究,四是还有大家对文豪的敬重和美食的向往所致,导致其“苏氏蒸酥肉”第一菜一下子就随着宾客的回归而传名四海,且于天下好美食者尽听之而口馋不尽。
酥肉,不仅仅是一道菜,更多的时候,会让我们想起那些儿时的岁月。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爸妈做的酥肉吃起来就是更香呢?或许,最美的味道都还停留在人生最初的记忆里。而爸妈每次张罗的饭菜,则唤起了我美好的回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