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骨帖韵——邹炯文的榜书心得(第一百零五期)

 三品美术馆v1 2023-09-28 发布于北京

三品寻美丨碑骨帖韵——邹炯文的榜书心得

上一期和我们的邹老师相谈甚欢,那么这一期我们来聊一聊创作理念以及想法或者是笔法和技巧。

邹老师,这里有一副您的作品,今天我想请您和大家聊一聊您这幅作品的一些创作理念,当时在创作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在里面?

这是我一个比较好的应酬之作,是为黄馆长作的一副对子。我以前跟黄馆长不熟,通过市书协李静主席介绍,我们就联上了。

这副对子气势还是有了,涛声不时的震地,枝叶志齐天,上指青天,整个气势是有的,意境还是很好、很励志,现在叫做正能量。正能量的才接地气,俗的东西不接地气,那叫做搞乱社会。

邹炯文作品

所以像黄馆长这样的风雅之士,怎么能搞一个俗的东西给他呢?我吹捧你,结果大家搞得都很俗套,不好。所以这副对子是按照这样的一种设想来作出来的一副对子,将馆长的大名嵌在里面,然后要有一点立意。

想到海角,因为知道馆长就住在沙井这边,是在海边,沙井过去产蚝是很有名的,我从小就知道沙井出蚝,名满天下啊。

这个地方近海,所以就经常听到海涛的声音,不时震地、惊天动地,特别是有台风的时候,那何止震地;然后这“林”字,林间不是有很多树吗?很多树枝、很多树叶,还有繁花,这些树枝树叶都是胸怀大志要直奔青天的,那么也就颂扬了馆长的大志,是做大事的人,有这个意思。

然后他带领他的团队,“林间的枝叶”就是馆长的团队,包括你们这些员工,枝叶就是馆长的团队、他的员工、同事们,大家都是大志齐天。

所以这立意还是比较好的,一是写了馆长所居住的环境,在海边,涛声震地,声势是很大的;然后颂扬馆长带领他的团队是要做大事的——志齐天。

整副对子是这样的,写的基本上是行书,行书的结构是比较严谨的,但是也不能写死,也不会很霸悍,也不会很媚俗,调子基本上是比较雅的,但不算很高雅,也不算很大雅。所以做嵌名的对、嵌名的诗,其实不是很难,难在立意要雅,做到情调要高雅、要脱俗,要合乎平仄对仗,格律必须要达到。

上联“海角涛声时震地”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林间枝叶志齐天”是平平平仄仄平平,这是按照格律来的。“枝”是平声,没有问题,一三五不论,二四六明“角”对“间”,“声”对“叶”。“震”对“齐”,“地”对“天”,“海”对“林”,这些全部都是对死的字,“涛声”对“枝叶”,“海角”对“林间”,“时震地”对“志齐天”,对仗工整。

刚刚听了您的分享,这一幅对联是以黄馆长的名字来进行创作的,其实老师您也自谦了,这一幅我觉得气势特别好,像您说的也不俗。

刚刚您也提到了,要深知掌握书法的技巧,要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势必离不开日积月累的练习才能笔下有神。

而且感觉到您在写作的时候,这幅字的节奏感,第一眼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有冲击感,很潇洒、又很灵动,真的是让我大饱眼福。

如果说我们今天以您的这幅作品和古人的一幅作品相对来谈论一些相同之处,或者是一些特殊的闪光点的话,那您会觉得用哪一幅作品来和您的这幅作品相对比,做到一个比较好的分析呢?


跟古人比我很惭愧。自我感觉这副对子,它的书体是行楷、行书,有一些字接近楷书,用自家比较熟悉的一种笔调来写,所以还比较流畅、比较自然,没有什么矫饰、花枝招展、很多打圈圈的那些东西,所以基本上还可以。

在历史上、明朝以前很少有对联作品,跟人的居住、书法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明朝以前民间很少有高楼大厦、很大的厅堂。

到明朝以后,经济发展,江南江浙地区,生活好了,建的房子厅堂都很大,所以在厅里面就会挂对联、挂画、挂中堂,所以那时候才开始产生比较多的对联。

在明清以后,对联不断的增加,作为一种常见的书法幅式,到现在的书法展览,很多书家写对联,也是写的很好的,清代以来名家写对联写的好的很多。

写对联,各种书体都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有人写,都有写的好的。对联从书写性质来分的话,属于榜书类,就是大字。

字比较少,就那么几个字,如七字联,字是少,但是字一般都比较大。所以在书写的过程里,要求什么体格、气度要比较大,不能太拘谨,不能小气。所以用笔要流畅、要顺畅,不能迟疑,一迟疑这个字就有问题了,气就不顺、不畅了。

邹炯文作品局部图

对联就那么几个字,所以要求是很高的,只要一个字不自然,一个字犯规矩,那么这幅对联就不行了,所以是不容易的,我的字不好,不敢跟古人比。

像清末的翁同龢,很有名,他是两代帝师,写颜体就写得很好,写的很多对子、对联很精彩。现当代的于右任,用行草书写的对联那才叫好,可以作为我们的典范来学习,对联怎么写才叫好。我老邹很惭愧,不好。

邹老师自谦了。您在这部作品里面写的是行书,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就是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吧。

您可以就着《兰亭序》或者是王羲之的风格和我们聊一聊您的一些看法吗?

《兰亭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王羲之称为书圣,他的地位不可动摇,是最高的。

所以我们学帖的,写行书到写行草书,必须要二王,必须要王羲之,绕不过去。古代用《兰亭序》的字集成对子的也很多,叫《兰亭序》集字联,这种作品也很多。

学书法的基本上分为两派:一个叫帖派,一个叫碑派。各有所长,其实碑和帖都是写字。帖学的好处在小字,作大字时如果不调整,无论《兰亭序》练得多纯熟,用那种结构、笔法来写成对联往往不行,要调整。

《兰亭序》

刚才讲了,对联是榜书、是大字,不是在案头写的小字、朋友亲戚写的信札。写的对联都是大字,所以必须要做调整,大字结构要紧密,叫结密无间,笔画有些要粗壮,但是不能每笔都那么粗,一样粗就呆了,所以要调整。

写帖的人写大字,最好加一点碑派的笔法、结构,那怎么参进去才好、要怎么样才可以和谐融合呢?今天就不展开了,靠经验。

是,我们也知道,书法里面不只有行书,还有着很多不同的书体,其实我们也想听一听您对除了行书以外的书体有没有一些其他的分析和见解?

各种字体都是可以抒情的,正书各体,写篆隶、写楷书也能抒情的,不是说都是呆板的,不要以为正的字就是呆头呆脑的摆在那里,不是的。

有些人以为,行草书才能抒情,写其他字体是不能抒情的,错。这是对书法认知不够深入的一种误解,就像我写的这些楷书,也能抒情,也能轻松愉快,一样有喜怒哀乐。

邓石如作品局部图

清代人写篆隶,就很能抒情,而且有个人的个性,一看就是邓石如写的隶书、邓石如的篆书;一看这就是吴昌硕的石鼓文大篆、行书。

吴昌硕作品

看得出来都能抒情、都能表达情感、都能写的很漂亮,也能写的很生辣,就像我讲的,书法跟吃菜一样,咸酸苦辣甜,都有的,书法也一样,各体都能表现,就看我们怎么来用。

吴昌硕作品

有些人理解写字写的漂亮就行,不行。光漂亮不行,光学熟某个体的体格不行,要把情感灌注进去,把你的情怀流露出来。

如果只是一种程序化的制作、拼凑。那都是写字匠,跟泥瓦匠做砖瓦、做陶器没有什么区别。一定要有情怀,情怀要好,必须多读书,这样才能够成为好的书法家。

今天也辛苦我们的邹老师了,非常感谢他对三品美术馆的支持,希望大家也多多关注我们三品美术馆。《三品寻美》下期再跟大家再见,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