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残雪的文学观

 小娜cls9ddg8gm 2023-09-28 发布于江苏

既然真要谈谈文学,那么本期,我们就来聊点真正高级的东西:残雪的文学观。

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预计将于2023年10月5号这一天揭晓。我当然希望获得此殊荣的人,是中国作家:残雪。无论这个名字对我们国人而言,或陌生或熟悉,但这都丝毫不会减弱她在世界文坛上所绽放的光。残雪已经4次入围诺奖提名了,而此前的三次,排名也都均在余华和村上春树之前。 而本届,她更是成为了最具获奖可能的世界级大作家队伍里的领队。因为,她在本届的诺奖赔率榜上,一直稳居在全球作家的首位。对此,我们定会不禁感叹:原来中国还有这样高水平的作家? 同时,我们也会不禁要纳闷: 那些历来仇视我们的外国人,为什么要把一位连她自己国家的人,都少有知道她的作家,推至到世界文坛的巅峰呢? 难道说:继莫言之后,残雪再次通过抹黑自己的民族,而博得了外国评委们的芳心? 真遗憾:倘若今天的人们,依旧如此的狭隘,无知,且对人类世界的崇高追求缺乏敬畏,那就真是更得佩服迅哥的笔锋了:一见短袖子,立刻就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说白了:一个人灵魂里脏,脑袋里蠢,看什么干净,纯洁的东西,都恶心。

图片

童年的残雪

所以,这样的脑袋最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耶鲁大学出版社的社长,竟会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只出版世界顶级作家的作品,从不问他是谁,而出版残雪的著作,正是因为这唯一的原因。

那么:残雪究竟卓群在哪?她为什么可以被国际上最权威的文学评审们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顶级的作家之一呢?这就不得不谈到残雪的文学观了,那是一种怎样的艺术追求呢?

试想:我们是不是从小就被教育,甚至如今我们的孩子也仍然被这样灌输,当我们解读或理解一篇作品的时候,第一个便要问:它歌颂了什么,鞭挞了什么,赞扬了什么,讽喻了什么,它的思想中心是什么等等。然而,在我们对文学和艺术,传统的观念中,却极少有这样的追问:那就是一部作品本身,它应该是什么?或是说:文学的,或艺术的根,应该在哪里?而这个问题,却恰恰是残雪,终其一生,在其创作里,所要阐明的。当然,这也是残雪之所以会非常厌恶80年代文学传统观的原因。在残雪看来:文学或是艺术作品,不可以受到绑架,因为社会,读者均不能要求或提倡一位作家,必须去写关注什么,批判什么或是去服务什么,这无疑会将作家变成了“写手”。那么,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根本义务究竟该是什么呢? 残雪认为,那就是将自身内在的精神敏感通过文字呈现出来,使之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命体。倘若这个话很难理解,那么巴乌斯托夫斯基就给出了一个对此更好理解的说明:作家不是医生,而是病痛。他的意思是在说:读者不应该指望作家去担负起医治社会的责任,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佳作,恰恰是由作者自身的病痛所书写的。

图片

残雪在她工作过的地方

倘若我们真正的理解他的意思,就自然会明白:为什么卡夫卡这位作家会被称为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卡夫卡的作品历来缺乏整体性的明确的意涵,但是他的创作里却塞满了一个作家在痛苦与孤独之中寻觅存在的体验,他不得不变成一只被家人嫌弃的甲虫,他不得不在孤独的悲哀里死去,他在世间饥肠辘辘的寻找,但却寻不到任何可以果腹的东西,于是人们笑他,笑他故意绝食,来博得众人的围观。即便在他终要离开的时候,仍然因为无法寻到通往城堡的路径而焦虑,遗憾,茫然无措。这就是卡夫卡文学的现代性——一个作家,一个人,最为深彻,饱满,敏感的存在之精神体验。卡夫卡的一切创造性,独创性,无不是基于对情感,情绪,甚至是情调的敏感性上。从而书写了出了人们早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生活中,那丰富,细腻,沉重的深刻性。这就是文学的创造力,更是一个作家的伟大天才。那么由此我们是否理解了:为什么诺奖评委们会在对残雪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说:她是中国的卡夫卡,甚至比卡夫卡更加伟大。

其实:残雪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已经给出了最准确的说明:他说:什么是我所追求的“新实验”文学,其实,也就是关于自我的文学。即拿自己做实验,看看生命力还能否爆发,看看僵硬的肉体在爆发中还有多大的能动性,是不是冲得破陈腐常规的桎梏。这样的文学具有无限宽广的前景,她摒弃了传统文学的狭隘性和幼稚性,直接就将提升人性、拯救自身当作最高的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作家首先就要自觉地运用蛮力进入自己那分裂的灵魂,自相矛盾,以恶抗恶,在灵界展开痛苦血腥的厮杀,由这酷烈的厮杀升华出终极的美来。也许可以说,这就是艺术家将自我放上祭坛向全人类展示的壮举吧。我们为此而自豪。

听罢,也便不由的想起戏剧舞台大师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理论。残雪的文学,正如阿尔托舞台上,一位神圣的演员在行动。在阿尔托看来:一个优秀的演员之所以可以被称为具有某种神圣性,其根本原因是:这位演员必须成为那个走向火刑架的人,将自身人性的秘密,将自己与角色的深度合一,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呈现出来,这是一场献祭般的行动,演员应自愿的将自己解剖,并把他的血肉和神经一并献给观众,由此,他才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对比下来,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这实则正是残雪的文学行动所执意追求的,她要写的不是莫言笔下的丑陋国民性,也不是史铁生笔下那种单纯的倔强,当然也不是王朔痞子的纯情,而是在追求:如何通过文学的方式,将自己的丑陋,枯涸,衰弱,乏味,平庸俗常的生命状态呈现出来,进一步,还要将自己从这难挨的病痛进行拯救。这远不是什么自我检讨,而是一个人从他灵魂的地狱最深处,叩响了那通往神界的永恒之门。这便是残雪一生的努力,一旦起航,便绝无退路,因为这是一场并无回归可能的跋涉,任何一位真正的作家或艺术家,都不可能贪恋俗世的故乡,他必须向精神的最深处远行,在艺术的最巅峰处,用一个作家的热血,以及他生命的爆发力,为自己构筑起一个文学的天堂。

图片

残雪与她的哥哥邓晓芒

是的。正是因着残雪这份独特和执拗,她的文学最终被塑成了极具先锋性的特色。残雪的哥哥邓晓芒先生,就在对残雪文学的造诣所做评价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残雪是最早意识到建立一种自我现身的新型人格这一使命的作家,在她身上,你可以发现同样存在着和你一样的困惑,苦恼和矛盾,但是你又能感受一种固执而强韧的生命力,她顽强的忍受着身心的煎熬,她一直在于命运作对。因此:残雪小说中的这种巨大张力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审美心态的一次彻底颠覆,它直逼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生存意境,成为了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之境中一块绕不过去的路标。 

最后,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样的疑虑:那些历来仇视我们的外国人,为什么要把一位连她自己国家的人,都少有知道她的作家,推至到世界文坛的巅峰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残雪的文学所聚焦的,首先是一个作家对现代性下的自我与个性的深度剖析,然后在一种人类所共有的巨大尊严感和对渴望奉献的献身精神的推动下,以绝对的荒蛮之力,撕开了被生活和现实堵塞的神圣泉眼,即刻间:那里涌出了无尽的甘泉,有苦难,有温馨,有困顿,有情愫,有孤独,有狂欢,有魔怔,有欣然,有病痛,有期待,有挣扎,有沉默,有破碎,有悲怜,有不认输,不屈服,有哭泣,有不甘,有茫然无措,有为人的力度和尊严。这,就是残雪的文学,也是新时代下,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全新宣言。

有人问:当今的文学还有什么用吗?当然没有用,它唯一能做的就是使得一位作家,甘愿献祭出自己,以获得那无尚的自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