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一步一回头 彩陶中的植物纹主要包括:花瓣、叶片和果实纹饰。仰韶时代的植物纹样往往与抽象的圆点纹、弧线纹、三角纹互为表时,难分彼此;马家窑期植物纹较为少见,但在漩涡纹的水流及器口、器盖的装饰上常能看到花瓣纹的影子;到了半山、马厂阶段,植物纹又大量出现,并成为彩陶中最美丽的装饰纹样;进入到青铜时代以后,植物纹逐渐消失。 ![]() 弧边三角纹大口罐(仰韶文化早期,秦安县博物馆) ![]() ![]() ![]() ![]() ![]() 鸟纹可能源 于信仰因素,早取出现在仰韶文化早期,外观形象生动、写实;仰韶文化晚期的鸟纹只突出眼睛,身体的其他部位已红脱去鸟的基本外形,毛羽飞扬,旋转如风,并越来越趋向于水流漩涡形态。马家窑期的鸟纹常表现为对鸟旋转缠绕的式样,鸟头部已经变成圆点,身体则已变成了涡旋线条。 ![]() 变体鸟纹壶(仰韶文化晚期,通渭县博物馆) ![]() ![]() ![]() ![]() ![]() 上古时代,人们滨水而居,水里的鱼、蛙及其他水生生物既是日常捕猎的对象,也是彩陶艺术离不开的母题。仰韶文化早期盛行鱼纹和蛙纹。鱼纹存在时间不长,但蛙纹及期变体形象一直延续到了马家窑文化期。 ![]() 鱼纹盆(仰韶文化早期,大地湾博物馆) ![]() ![]() ![]() 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驯养家畜。中国内陆较早驯化的是狗和猪,西亚地区驯化了山羊和绵羊。随着自然环境改变,山羊和绵羊的传入,甘肃地区人们的生存方式从农耕变为畜牧和狩猎。彩陶题材出现了不少犬、羊、鹿和晰蜴纹饰,反映了畜牧生活的特点。 ![]() 猪面纹细颈壶(仰韶文化早期,甘肃省博物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