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肿(中医学人卫8版)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10-01 发布于海南
   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称为水肿。其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西医 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充血性心力衰竭营养障碍等病的某些时期出现的水肿,可参考本节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1.风邪外袭,肺失宣降  风邪外袭,肺失宣降,不能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发为风水。
2.水湿内侵,脾为湿困  久居潮湿环境, 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酒食不节,生冷太过,湿蕴于中,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不能升清降浊,以致水湿停留,泛溢肌肤,而成水肿。若水湿久蕴化热,湿热交蒸, 致膀胱气化无权,也能导致水肿。
3.饮食劳倦,脾阳虚弱   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损伤脾土,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转输无权,不能制水,发为水肿。
4.房劳久病,肾阳衰微   房劳过度 ,或久病缠绵,肾精内耗,日久致肾阳亏虚,肾失气化,开阖不利,则水液停聚,泛溢肌肤,形成水肿。
  总之,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脏腑功能的正常气化,如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使三焦决渎有权,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反之,若外邪入侵.或脏腑功能失调,或脏气亏虚,致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即可发生水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可相互影响,加重水液代谢的紊乱。如肾虚水泛,逆于肺,则肺气不降,失其通调水道之职,使肾气更虚而水肿更重。
  若脾虚不能制水,水湿雍盛,必损其阳,日久导致肾阳亦衰。反之,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土,则脾肾俱虑,也可使水肿加重。
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首先应辨别属阳水还是阴水。
阳水:发病急骤,水肿从头面开始,继及四肢及朐腹,腰以上为剧,按之凹陷较容易恢复,常伴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证的表现。
阴水:发病缓慢,水肿迁延反复不愈,多从下肢开始,继及腹胸、上肢头面以下肢为甚,按之凹陷深而难复,常伴有脾肾阳虚之证。
临床上,阴水、阳水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相互转化。阳水久延不退,致正气日衰,水邪日盛,则可转为阴水。阴水若复感外邪,水肿增剧,标证居主要地位时,又当急则治其标,从阳水论治。
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垫”三条基本原则,《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些治疗原则,迄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水肿的具体治疗方法,历代医家都有补充和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发汗、利尿、燥湿、温化、理气、逐水、固本等法。
阳水

1.风水泛滥
证候  眼睑浮肿,继而四肢及全身皆肿,发展较快,小便不利,尿少尿黄,多伴有恶风、恶寒、发热等症,或兼咳嗽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舌质红,脉浮滑数;如水邪泛滥,肿势较重,也可见沉脉。
证候分析  风邪外侵,肺气不宜,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膀胱气化失常,则见小便不利;风为阳邪,风性上扬,善行而数变,风水相搏,故水肿自上而起,且发展迅速;邪在肌表,故身有寒热;肺失宣降,则咳嗽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水偏寒之象;舌质红,脉浮滑数为风水偏热之象;肿势严重,阳气被遏,故见脉沉。
治法  祛风解表,宣肺行水。
方药  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白术、大枣、生姜、甘草)加减治疗;表邪甚而偏寒者,去石膏加防风、羌活;咳喘者加杏仁前胡桑白皮葶苈子;尿少热重者,加白茅根。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三焦俞、偏历、阴陵泉、合谷穴,用泻法。

2.水湿浸渍
证候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重而困倦,胸闷,纳呆,舌苔白腻,脉沉缓。
证候分析  水湿之邪,浸渍肌肤,故肢体浮肿;水湿内聚,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不利,肿势日甚,按之没指;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水谷精微无以营养肢体而壅滞中焦,故见身体重而困倦、胸闷、纳呆等症。苔白腻、脉沉缓为水湿内盛阳气不运之象。
治法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  五苓散(白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合五皮饮(桑白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加减。上半身肿而喘者.加麻黄、杏仁;下半身肿甚者,加厚朴、防已。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三焦俞、脾俞、中脘、膀胱俞、中极,宜泻法。

3.湿热壅盛
证候  遍身浮肿,皮肤光亮而薄,胸闷腹胀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伴见气喘,舌苔黄腻,脉沉数。
证候分析  水湿之邪化热,泛滥全身,壅于肌肤经隧之间,故见遍身浮肿,皮薄而亮;湿热郁燕,气机升降失常,故胸闷腹胀而烦热;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则口渴;大肠传导失常.故大便干结;湿热下注,膀胱气化无权,津液受伤,故小便短赤;水邪迫肺,肺失肃降,故气喘。舌苔黄腻.脉沉数,乃湿热内盛之象。
治法  分利湿热。
方药  疏凿饮子(商陆、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大腹皮、槟榔、羌活、秦艽、生姜)加减;若腹满,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实;热甚加连翘、竹叶;尿少加白茅根。
针灸治疗  可选取曲池、合谷、三阴交、照海、足临泣,用泻法。
阴水

1.脾阳不振
证候  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缓。
证候分析  中阳不足,脾失健运,不能制水,致下焦水湿停聚泛滥,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中阳不振,运化无力,气机壅滞,故脘腹胀闷,纳减便溏;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养.故面色萎黄.神疲肢倦;脾失运化,则水湿不行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是脾虚水聚,阳气不运之象。
治法  温运脾阳,行气利水。
方药  实脾饮(白术、附子、干姜、甘草、木瓜、槟榔、茯苓、厚朴、木香、草果、大枣、生姜)加减。水湿过重者,加桂枝、泽泻、猪苓等;气虚者,加党参。
针灸治疗  可选取脾俞、肾俞、中脘、关元、三阴交,宜补法兼灸。

2.肾阳衰微
证候  水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尿少。腰部冷痛酸重,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舌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证候分析  肾主腰膝,肾阳衰微,阴盛于下,故见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故尿少;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而水湿内盛,则腰部冷痛酸重;肾阳虚惫,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肌体,故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乃肾阳衰微,水湿内盛之象。
治法   温补肾阳, 化气行水。
方药  真武汤(附子、白术、生姜、茯苓、白芍)加减。虚寒甚,加肉桂,巴载天。喘息自汗不得卧,加党参、五味子、牡蛎。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脾俞、气海、水分、太溪、命门穴,宜补法兼灸。

复习思考题:
1.水肿中阴水与阳水如何鉴别?
2.肾阳衰微的水肿临床特征及治法、主方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