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迷信红学专家,《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应该如此断句

 思明居士 2023-10-01 发布于河北

《石头记》锲子里,当空空道人把“石头”身上的一大篇文字抄回去以后,书中有一段话——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别迷信红学专家,《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应该如此断句

因古代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给现代人阅读古文带来不小的困难,甚至可能产生歧义。古诗词还好说,毕竟有格律在那儿,可据意断句,一般不会出错。

现代人阅读古代小说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可根据上下句语意进行断句,但在看古代的奏折、书籍的序跋、文言文小说和碑文等文字时,往往很难准确地断句,给阅读带来许多不便。

凡事都有例外。《红楼梦》虽然不是文言文,却也存在着断句难的问题。就比如上述这段话,因断句方式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两种语意,直接影响着对这段话的理解。这种情况不但经常发生在一般读者身上,甚至还有知名的红学专家也出现断句不清的情况!

别迷信红学专家,《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应该如此断句

上述引文的通常断句方式就是上面那个样子,大家都能接受,也没有觉察出什么问题,因为好多红学专家和自媒体作者都是这么认为的。处于“先来为主”思想和从众心理,多数读者就这么接受了。其实,这种断句方式有好几处错误,一直误导着读者好些年,也不见有人指出或纠正!这就是读《红楼梦》阅读越迷糊的原因之一。

研读《红楼梦》十七年来,读过这段话不下几十遍,起初没有注意,后来发现并确认其断句是有问题的!经反复对照句意与脂批的提示,我认为该段文字应该如此断句——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别迷信红学专家,《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应该如此断句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至)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原来的断句方式将地点“吴”和人名“玉峰”看作是一个人名“吴玉峰”,认为他是曹雪芹的同时期人。将地点“东鲁”和人名“孔梅溪”看作是“东鲁人孔梅溪”,忽视了“东鲁”之前省略的那个“至”字!

既然曹雪芹在历史上“查无此人”,其作品“无朝代年纪可考”,那些红学爱好者只好从明清两朝的文人中去寻找所谓的“吴玉峰”,并以此确定曹雪芹的生活时期和《红楼梦》的创作时间。何其谬也!这都是没有准确理解前后文的关系而错误断句所引发的误会。

其实,从上述引文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红楼梦》书名的演化过程——

首先,在创作《红楼梦》之前,曹雪芹就创作了一部叫作“风月宝鉴”的小说,这是书中批语所提示的。:甲戌本中在此处有一则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曹雪芹是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石头记》的。

其次,《石头记》已经是比较成型的作品,在此基础上由“空空道人”传抄出去,问世传奇。《石头记》的特点是“石头记,记石头”,说的就是作者自己所经历的事情。

第三,“空空道人”读了这本书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透过现象看本质,思想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遂易名为“情僧”,就是将自己的道人身份乏味僧侣身份了。不仅如此,还将改《石头记》这个书名改为《情僧录》,就是记录一个和尚的经历。

第四,该书传抄至“吴”,即江南一带时,曹雪芹的朋友玉峰给题了个书名叫《红楼梦》。“吴”是红楼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作者梦幻般的亲身经历就是在此地发生的。

第五,当该书传抄至“东鲁”,即孔子的故乡时,孔子的后代孔梅溪则将其书名题写为《风月宝鉴》。为什么要这么题写书名呢?书中批语说【雪芹旧《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则批语疑似为孔梅溪所作,因“睹新怀旧”而延续旧书名。

第六,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对《石头记》进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再创作,题书名为《金陵十二钗》。

经这么一捋,重新断句,研读上述引文的思路应该更清晰了一些。也可见,在此书的修改过程中,做批语的人除了脂砚斋、畸笏叟,还有其弟棠村、孔梅溪、玉峰等人,当然还有其他人,如张宜泉,都是了解曹雪芹底细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