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世界||粗粮

 晨风的书屋 2023-10-01 发布于江苏

      粗粮

 中秋节到了,家人和亲友们在一起聚餐,一年中,大家团聚在一起吃饭,也就是节假日里最多。我一直认为,家人和亲友经常团聚在一起,这本身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餐桌上的菜肴,以家常菜为主基调,这是东道主和座上宾的共同要求。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减肥,也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健康指标,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席间,大家聚焦的话题,不再是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谈论的內容既不是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也不是物价的上涨幅度和GDP。大家关心和谈论的最多内容,都是与健康有关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大家评论着各类土菜的营养价值,以及对健康的帮助。如今的餐桌上,人们远离了各种肉类食品,绿色土菜和粗粮,倍受人们的青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粮食分成了粗粮和细粮。所谓粗粮,就是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制大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主要包括玉米、紫米、燕麦、荞麦等谷类,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蚕豆、豌豆等豆类,红薯、山药、马铃薯等块茎类。由于粗粮加工简单,因此保存了许多营养成分。当然细粮、粗粮之分,还有口感问题,粗粮的口感不如细粮細膩。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哪个朝代,无论是政府还是百姓,都把粮食视作命根子,也许这就是农耕社会的特色吧。在西方社会里,粮食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们以肉食为主要食物,粮食也只是补充。其实,中国的游牧民族也以肉食为主,只是进入中原地区后被同化,就以粮食为主了。我的祖辈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都是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

 在我的记忆里,计划经济的年代,油粮是定量供应的,每家庭的主食里有很多的粗粮。那时的社会经济并不发达,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富裕。不象现在这样,只要有身份证,就能够全国通行。那时,你如果没有粮票,就会寸步难行。粮票,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是人们飞翔的翅膀,它淋漓尽致地凸现了“民以食为天”的绝对真理

 在我上小学前,我第一次去老家玩,那时已是冬天,外面天寒地冻。雪落无声,坐在灶后烧火的祖母,把几个山芋放进燃烧的灶膛里,我们几个孩子就围坐在锅灶旁的火盆边,等着吃烤山芋。火盆里,燃去烟味的余烬,仍散发着温热,孩子们的小脸蛋被烤得通红,祖母用铁釬翻动着埋在灶膛里的山芋,只一会儿,烤山芋的香甜味就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伴着铁锅里溢出的山芋饭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厨房,在小锅里,大白菜煮粉条的热气,也在腾腾的上升。祖母用山芋粉,再兑点白面粉,包入青菜豆腐馅,给我们做山芋团子吃。筋道软滑的山芋团子,咬在嘴里,很是爽口,当时的感受至今难忘。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还一直感觉,茅屋草舍有清欢,烟火味中的山芋,那才是真正的人间美食。

 山芋是老家的特产,记得小时候老家那里,把凡是能填饱肚子的食物,统称为粮食。那时,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虽然每天与粮食形影不离,但是吃不饱,是当时很普遍的现象。在相伴的日子里,村里人悄悄地问我,在城里挨过饿吗?我茫然地摇摇头,虽然家里并不富有,但我还真的不知道挨饿的滋味。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感慨万分的。

 在我的记忆当中,在计划经济年代里,生活中流通着很多票卷,每个家庭里,除了粮票,还有油票,肉票,糖票,布票等等。市场经济后,饥饿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各类票卷都取消了,一切都开放了。只要有了钱,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着生活,中国经久不衰的吃喝之风,可能就是从那个时候形成的,并且愈演愈烈。

 如今,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土菜馆,随着人们的需求,雨后春笋般的应运而生,吸引了无数美食家的眼球。从饥饿到减肥,从粗粮到细粮,再从细粮到粗粮。这充分反应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其实,无论是粗粮,还是细粮,都是人类周而复始的惦念与依赖,它注定了与人类生命的延续紧密相连。

 粮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人类的命根子。从某种意义来讲,珍惜粮食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也是珍惜社会的财富。父母只能给了我们生命的长度,粮食给我们的却是生命的宽度和厚度,粮食要陪伴我们一生。古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爱粮食,是我们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美德,我们要以感恩之心爱护它,更要加珍惜它!

 生活在食物富足的年代,让人看到了吃的返璞现象。老干菜是健康的,粗粮是美味的,山芋粉是精品特级在不同的阶段,它们穿越了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也穿越了饥饿和贫穷。粮食,它是人们精神的图腾,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当我们每天一日三餐,无论面对着粗粮或细粮,我们是否应该对它们保持足够的理解和敬畏?!

作者简介:

晨风,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平时喜欢阅读写作,中年步入作家行列。先后在国内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作品千余篇,喜欢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