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碗茄子里的素净秋味

 zzm1008图书馆 2023-10-03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秋日菜园,篱笆院落,

一抹深紫如同眉黛。

茄子原本滋味平平,

却有一种素净的“秋气”,

需以淡泊平适之心,

才能尝得出来。

茄子原产于印度恒河河谷,经由三路传入我国。一经古蜀商道,二经西域丝绸之路,三经江东海上。

至少在西汉初年,四川人就已经开始吃茄子了。西汉王褒曾经替杨惠拟了一份很好玩的《僮约》,洋洋洒洒,将家中奴仆必做之事,从“登山射鹿,入水捕龟”到“牵犬贩鹅,武阳买茶”,列了个事无巨细。其中还包括了“种瓜作瓠,,别茄披葱”。

图片

这是现存典籍中,最早提到种茄子的。大约七十年后,印度商人把茄子带到了中亚,通过丝绸之路携入葱岭。

“西域……胡商入献紫瓜,多疣而肉白,软似酥酪。问曰,此为何物?答:昆仑山上一湾泉,泉口生大树,此果名曰昆仑卵。”

——《大荒纪闻》

图片

印度三哥编故事的脑洞也是无敌了,把茄子说成仙果,还取了个小号“昆仑卵”。直到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取名大师隋炀帝把茄子改成了简单直白的“昆仑紫瓜”

图片

茄子还有其他马甲,比如五代时《清异录》里提到的“昆味”和“酪苏”,以及《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里的 “落苏”“小菰”等。并且不同品种的茄子还有了特定称谓,如暹罗所产的紫茄子在清代又叫做“紫膨脝”。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名字中带茄字的反而多半不是茄子,比如“山茄子”和“风茄”,这俩指的都是曼陀罗花。“澄茄”也不是茄子,而是指嫩胡椒,也就是李时珍说的毛叶木姜子。

图片
图片

紫茄纷烂漫,白茄色胜银

Rich variety

茄子在晋代以后才开始普遍种植,东晋时以京口(现江苏镇江)一带所产的茄子最佳。北魏后期,茄子产区已经遍及南北。

图片

彼时所产的多是紫色茄子,南梁沈约写了首《行园诗》:“寒瓜方卧垄,秋菰亦满陂。紫茄纷烂漫,绿芋郁参差。”紫色的茄子,与西瓜、茭白、芋头一起种植,这是一千五百年前的江南菜园。

图片

宋朝时,嫁接技术提高,当时除了紫茄、水茄、藤茄,还出现了口感更为细腻的白色茄子,叫做“银茄”。白茄子价值不菲,非一般人可得之。黄庭坚收到友人送来的白茄子,十分惊艳,还特意写诗感谢。

“藜藿盘中生精神,珍蔬长蒂色胜银。

朝来盐醯饱滋味,已觉瓜瓠漫轮囷。”

——宋·黄庭坚《 谢杨履道送银茄》

图片

元代时,茄子品种更加丰富。王桢在《农书》中对常见的茄子做了分类:“一种渤海茄,色白而坚实。一种番茄,白而扁,甘脆不涩,生熟可食;一种紫茄,紫色蒂长,味甘;一种水茄味甘,可偶止渴。”

对于茄子的食用价值,他也算是非常懂:“茄视他菜最耐久,供膳之余,糟盐豉醋,无所不宜。”

图片
图片

酱香烧茄子:北魏缹茄子法

Braised Eggplant with Soy Bean Paste

历史上第一道被记载下来的茄子菜,是北魏时期的“缹茄子法”,记载在《齐民要术》里,做法有点类似今天我们吃的红烧茄子。

“用茄子未成者,子成则不好也。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铁则渝黑,汤渫去腥味。细切葱白,熬油令香,苏弥好。香酱青,孽葱白,与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姜末。”

——《齐民要术》

图片

“缹茄子法”中的“缹”字,意为“燥煮”,即少汁焖煮。菜谱短短几十字,但细节很足,茄子要选未长籽的,切茄子要用骨刀或竹刀。做时要先将茄子焯水去腥,再起锅烧葱油,下入黄豆酱和茄子,添水焖熟,最后撒上花椒和姜末。

图片

茄子本身寡淡无味,但它既吸油,又吃酱。“缹茄子法”做出来的茄子,浓油赤酱,很是下饭,这里面的黄豆酱功不可没。

类似的做法,还出现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吴小谷广文家,将整茄子削皮,滚水泡去苦汁,猪油炙之,炙时须待泡水干,后用甜酱水干煨,甚佳。”猪油加甜面酱的王炸组合,简直香迷糊了。

图片
图片

吃茄子要加糖:宋朝的糖蒸茄

Sugar eggplant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文人意趣和人间烟火结合的宋朝,女子庖厨者众多,如钱塘做鱼羹的宋五嫂,浦江的料理家吴氏,都是江南有名的女厨师。女子口味多嗜酸甜,因此宋代的食谱中,有许多“甜糯之菜”。

《浦江吴氏中馈录》里记载的“糖醋茄子”,是一道800年前的婺州(金华)风味。取新嫩的茄子切成三角块,沸水焯过,用布包起来挤干水分,搁盐腌上一宿,晒干后以姜丝、紫苏拌匀,浇上用热油煎滚的糖醋汁,装入瓷器中,可以长期存储。

图片

除了“糖醋茄子”,《浦江吴氏中馈录》中还有一道“糖蒸茄”。是将茄子带蒂切成六棱块,每五十斤配盐一两拌匀,沸水焯过后捞出沥干。再以三斤砂糖、半盅醋,并薄荷和茴香末制成卤汁,将茄子浸泡三日后捞出晒干,反复数次,直至卤尽茄干,最后把茄子压扁存放即可。

这两道加糖的茄子,虽不知是何味道,但料想口感酸酸甜甜,吃一口令人梦回江南。

图片
图片

明清竞豪奢:茄鲞鹌鹑茄

The high-end eating method of eggplant

茄子菜里的轻奢天花板,当属《红楼梦》里的“茄鲞”了。“鲞”字的本义为剖开晾干的鱼,后泛指成片的腌腊食物。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图片

这道“茄鲞”配料珍贵,工序繁杂,与其说是吃茄子,倒不如说是豪门的厨房游戏。难怪刘姥姥吃过之后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样的味儿来了。”贵则贵矣,却失了茄子的本味。 

明清食茄,似乎格外重视配料,并多喜干制久放之法,比如《群芳谱》中记载的“鹌鹑茄”,算是低配版的“茄鲞”:焯水后的茄子,以各种香料腌晒后蒸熟,做成茄干,吃之前用热水泡软,蘸着香油吃。

图片

“拣嫩茄子切细缕,沸汤焯过,控干,用盐、酱、花椒、莳萝、茴香、甘草、陈皮、杏仁、红豆研细末,拌晒干,蒸收之。用时以滚汤泡软,蘸香油渫之。” 

——明·王象晋《群芳谱》

清代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还提到了“蝙蝠茄”,在落霜季节取小嫩黑茄,上笼蒸一柱香功夫,取出压干,入酱中浸一天取出,晾去水气,油炸用梅卤拌润更妙,加白糖、花椒末,叠放坛内,用原油灌满。之所以取名蝙蝠茄,大概是使用了黑皮茄子的缘故。

图片
图片

家常小茄菜:盐腌糟茄子

Salted eggplant

茄子也可以做成家常小酱菜,如明清食谱中经常出现的“糟茄子”。在《遵生八笺》和《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中均有记载。

“五茄六糟盐十七,更加河水甜如蜜。”这便是《遵生八笺》里说的糟茄子口诀。翻译过来就是用茄子五斤、糟六斤、盐十七两,并以河水小碗拌糟。福建一带糟茄子多用红糟,也就是红曲;而江浙一带多产黄酒,故在菜品中多用香糟。

图片

糟茄子的主料也多选用嫩茄子,沸水焯过后,抹匀糟料,装进坛子,以泥封口。糟腌得越久,茄子颜色愈加黄澄透亮,闻起来有一股酒香。如果不用酒糟,也可以使用酱腌,酱香浓郁,更具北方风味。

若是秋后摘的老茄子,则适合做成“蒜茄”。用醋水焯煮,捣好蒜泥,加盐、冷醋汤一起拌匀,再以瓷坛装盛封存。

图片

茄子还可以与秋瓜同腌,比如《易牙遗意》中的“配盐瓜茄法”,即以老瓜、嫩茄合五十斤,每斤用净盐二两半,腌一宿出水,再入紫苏、姜丝、砂仁、桂花、甘草、黄豆一斗。酒五,同拌入瓮,以泥封口。两月后取出,再加入花椒、茴香、砂仁,拌匀。“亮晒在日,内发热乃酥美”。

“配盐瓜茄”与《调鼎集》中的“酱瓜茄姜”做法相似。《调鼎集》是扬州盐商童岳荐的食单,身为盐商巨贾,腌起茄子来,自是不必手软。

图片
图片

古今食一脉,养生吃秋茄

health preservation

茄子本性清淡,和豆腐一样可与其他食材“兼美”。或放蒜蓉烧烤、或加蘸水凉拌,或加酱红烧、或爆锅鱼香,或炖鲶鱼,或与长豆角同炒,或与青椒土豆做成地三鲜,或夹上肉馅炸成茄盒。但溯其源流,每一款茄子菜,都能在古谱中找到影子。

图片

例如茄盒,元代时叫做“茄子馒头”,并且不是油炸而是清蒸。把羊肉、羊油、羊尾巴、葱、陈皮切成细蓉,加调料拌成肉馅,再将嫩茄子去掉茄瓤,塞满肉馅,上锅蒸熟,出笼前撒上香菜,蘸着蒜酪吃。

图片

茄子的古方食谱多达百计,今天的做法更是千变万化。之所以普及,原因有三:一是价廉易得,二是味道醇厚鲜美,三是营养丰富——茄子是标准的碱性食物,含有多种生物碱,兼有养生之效。

俗语说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古人认为茄子干可以降火气、除秋燥,并且可以治疗疟疾。从立秋开始,直到十月间,便是一年中吃秋茄的好时节。

秋日菜园,篱笆院落,一抹深紫如同眉黛,在清凉的风露里勃然生长。外表华贵的茄子,味道却雅正平和,这种素净的“秋气”,需以淡泊平适之心,才能尝得出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