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炼字炼句题精选一

 阅读美丽星空 2023-10-06 发布于山东

诗歌鉴赏炼字炼句题精选一

.(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夏雨

梅尧臣

林梅初弄熟,密雨闭重关。

润裛衣巾上,凉生竹树间。

水声通远涧,云色暝前山。

野鸟寂无语,公庭尽昼闲。

【注】本诗作于诗人担任池州建德县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围绕夏雨展开描绘,调动了多种感官,充分展现了雨天的美好景象。

B.首联中“密”字直接写出雨点的密集,“闭重关”从侧面表现雨点的密集。

C.诗人在雨后外出散步,湿润的空气沾湿了衣巾,诗人感受到林间习习凉意。

D.远处山涧传来了水声,说明有流动的溪水;天色已晚,群山显得十分黯淡。

2)尾联中的“闲”字可谓点睛之字,请简要分析“闲”产生的原因。

答案

4.【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品读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并鉴赏诗歌炼字技巧的能力。答题时不能把需要分析的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答】(1D.“天色已晚,群山显得十分黯淡”错误。“水声通远涧,云色暝前山”意思是远处的山涧传来水声,说明有流动的泉水;近处的山岭被云气覆盖,所以显得昏暗,只能看清群峰的轮廓。结合“公庭尽昼闲”,说明是“白昼时”,不是因为“天色已晚”。

故选:D

2“野鸟寂无语,公庭尽昼闲”意思是郊野中的鸟雀都静寂无声,白昼时的公堂上更显得一派空闲。通过写“野鸟寂无语”是通过写郊野中的鸟雀的静寂无声,突出雨后环境的清幽。“公庭尽昼闲”表现了诗人在雨后清凉与静谧之境中的清闲,“闲”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宁静。暗示了梅大人治理有方,百姓们安居乐业。

据此概括出“闲”的原因:诗人因身在雨后清凉与静谧之境中而感到清闲自得;再加上没有人事的烦扰,百姓们安居乐业,诗人感到闲适宁静。

答案:

1D

2)诗人因身在雨后清凉与静谧之境中而感到清闲自得;再加上没有人事的烦扰,百姓们安居乐业,诗人感到闲适宁静。

白话译文:

林中的梅子刚刚成熟,密集的雨点就不停地撒向空中,千家万户都紧闭房门。诗人雨后外出散步,空气中还显得非常湿润,衣巾上沾满了潮气,竹林间却凉意习习。远处传来溪涧的淙淙流水声,群山被云雾笼罩,显得非常黯淡,难以分清细节。郊野中的鸟雀都静寂无声,白昼时的公堂上更显得一派空闲。

诗歌鉴赏:

作者在首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梅枝挂果、细雨纷纷。一个“密”字,刻画出这场雨并非暴雨,所以持续时间较长,也提高了空气湿度。屋门紧闭、阴云密布侧面写出雨急。颔联从触觉出发,通过衣巾的湿润和竹树间的凉意来表现空气的清新凉爽。颈联则是远近交替、动静结合,远处的山涧传来水声,说明有流动的泉水;近处的山岭被云气覆盖,所以显得昏暗,只能看清群峰的轮廓。结尾又从听觉角度出发,“野鸟寂”,显示出众鸟归林栖息,一片幽静气氛;“公庭闲”,则暗示了梅大人治理有方,百姓们安居乐业。

【点评】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的方法:

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

[宋]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①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②。障泥③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④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②层霄:弥漫的云气。③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④欹枕:斜靠在枕上。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写出了词人浓郁的醉态和欣悦的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喻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6.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答案

15.C16.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C.“'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说法错误。“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句的能力。

运用叠词。“弥弥”,是水盛的样子,用“弥弥”形容“浅浪”,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隐隐”,表现了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突出了云淡的特点。叠词使得语句富有音乐美,悦耳动听。

运用对仗的手法。“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有对称的美感,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

借景抒情。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

三、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边塞诗。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之所见,抒望中之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

B.颔联写诗人望见积雪映着寒光,旌旗猎猎飘扬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C.颈联前句写险要的地形,后句写战争的态势,把北国严冬战地的形势,宏观地勾勒出来,富有气魄。

D.尾联中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的两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

16.有人评价此诗“惊”字最富神韵,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5.C

16.①惊是震惊、震撼之意;首联写出了诗人初到边塞的特有感受,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②“惊”引出颔联的景物描写,积雪映着寒光,旌旗猎猎飘扬的景象;③边塞景象和稳固的军营是诗人产生惊的缘由;④结尾两句是诗人惊后的感慨,面对三边烽火,蓟门战云,也使他雄心振奋,壮志凌云,于是也产生了投笔从戎之愿。⑤首联的“客心惊”与尾联遥相呼应,全诗浑圆无痕而又遒劲有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统摄全诗的字或词(诗眼)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评分意见:本题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解题思路】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或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分析诗眼可以从诗眼本身的含义、围绕诗眼所写的内容以及诗眼在突出主旨、串联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角度入手。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①。

【注】①王孙:指贵族子弟。《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写了秋天时节山居所见雨后夜晚的景色,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B.颔联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写出了月照松林、泉流山石的恬静优美。

C.颈联中浣女喧笑,渔舟划动,莲叶轻摇,反衬出山中月夜的宁静清幽。

D.尾联中直接表明诗人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王孙”实亦其自指。

16.《茧斋诗谈》曾说:“'空’之一字,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空”字的理解。

答案

15.D 16.①“空”可指山景幽静空灵。诗的前两联描写了雨后山中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明净透亮的自然美景,一个“空”字,渲染了天高云淡、万物空灵明净之美。②“空”也指人情淳朴美好。山林看似寂静,却有人烟传来。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③“空”更指心境宁静淡泊。诗人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可以摆脱世俗,远离官场,投身山林自然,安闲恬淡。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直接表明”错误,尾联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并不是直接表明诗人情感。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空”可指山景幽静空灵。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眼睛淡远之境如在眼睛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②“空”也指人情淳朴美好。“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③“空”更指心境宁静淡泊。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投身山林自然,安闲恬淡之情溢于言表。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6.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5. D 16.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诗句“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是作者以一名考官的身份写出的见闻与感受。

第四句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首先,诗人使用比喻修辞,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其次,从动静的角度分析,考场内都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

再分析情感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显示出考生们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充满生气,为朝廷得以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