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术后患者,吐槽“疼死了!”引发的思考

 席小麻 2023-10-10 发布于上海

   一个5岁的小朋友,做扁桃体切除手术,术后,委屈地向妈妈告状:“骗人,谁说一点不疼,疼死我了!”

    送患儿回病房的麻醉医生问道:“小朋友,哪里疼呀?”,小朋友举起输液的小手,晃了晃,道:“手疼!”护士问道:“现在还疼吗?”,“不疼了!就是扎针的时候疼”。紧张的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和孩子妈妈都松了一口气。“扎针哪有不疼的呀?”妈妈说道。“那,阿姨骗我说一点也不疼!”。

虽然是一场虚惊,但是,这件事里却突显出一件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麻醉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

     每次剖宫产手术打硬膜外麻醉,胆小的患者都会问一句,疼吗?手术医生总是会抢着回答:不疼!。我常常在此时,都会怼手术医生一句:谁说不疼,谁来……然后安抚患者:就一点点疼,肯定会比你的宫缩轻,我会尽可能地轻柔。

记住,不要欺骗患者,不要盲目地给患者允诺,在患者的心中,期望值越大,失望就会越大。对于是否疼痛,麻醉医生一定要如实地告诉患者,因为疼痛是一种内心感受,它的阈值与心里期望值是有关联的。只有如实告知,麻醉操作结束后,你才会听到患者的反馈:唉,没有想象的疼耶!

   

患者进入到手术室,没有不紧张的。而大多数实施麻醉的时候,手术间里,只有患者和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再就是一个手术科室派来的先头部队”——进修的亦或实习的小医生。所以,此时的阵形,麻醉医生的一言一行,至关重要,麻醉医生的语言安抚,可以部分解除患者的恐惧感,对于一台手术,至关重要。


   而这种安抚作用,是从术前访视病人,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建立一个良好的互信关系开始的。

医生,除了医术上精益求精,行医过程循规蹈矩,更重要的是在语言上要善解人意。麻醉医生跟患者沟通的时候,真的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这是自我修养的体现。

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疾病的载体——人。医生的语言应该是医疗的一部分。

    那麻醉医生究竟怎样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呢?怎样才能让患者及家属更加信任我们呢?

    下面,我从反面,例举一些不严谨的言语,加以分析。

有些麻醉医生,术前访视病人的时候,容易说一些在理不在情的狂语。病榻中的患者,内心很复杂,很脆弱,同时也很敏感。这就要求麻醉医生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同样一句话,如果换一种表述,既表明了麻醉的重要性,同时也会让患者更加信任麻醉医生,并愿意托付生命。

虽然我们常常开导人们要正确面对死亡,但是术前谈话时,对于敏感的患者及家属,尽量回避使用这个词。有经验的麻醉医生,更喜欢用一些温和的词语,如:危及生命造成不良后果有一定的风险等词代替死亡等词。同样的意思,却不会那么刺激。

对于有些患者的特殊诉求,麻醉医生不可一味地附和,有时看似不经意的附和,坐实了患者自己臆想,后患无穷呀!

我们要让患者知道,我们的操作、用药甚至施救,都是有章可依的。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术前访视时,麻醉医生常常会被患者问及意外出险的概率,大家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

其实,大家都明白:概率对于某个个体来说,意义并不大。对于患者,出现意外的可能只有两种:“有”或“无”,出现了就是100%,不出现就是0。而麻醉医生的任务就是将意外险情尽可能降到零。

我相信,所有的麻醉医生,在手术室里都遇到过,不见主刀不麻醉的患者。其实,将心比心,谁又不是紧张害怕呢?而麻醉医生不应该让患者带着恐惧进入麻醉。

一定要让患者了解到,手术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一个人,我们的工作是有节奏、有顺序的……

 

手术后,常听到患者家属安慰患者:“做手术哪有不疼的!”。而麻醉医生,说出这句话,就不应该了。 


现代麻醉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手术。围术期的管理及镇痛,已经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让患者摆脱术后疼痛困扰,我们义不容辞。

当患者醒来的时候,睁开双眼第一个见到的,就是麻醉医生。某些时候,对于患者急切的病情询问,麻醉医生的支支吾吾,可能会打碎了患者的期望……以至于,对于后期手术医生的病情解释,产生怀疑。

有些时候,即便我们不能代替手术医生向患者说明病情,至少我们可以告诉患者:“你的状态和生命体征良好。”

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他进入麻醉前和麻醉醒来后,麻醉医生绝对是离他最近的“亲人”。

所以,麻醉医生应该用温暖陪伴着患者完成手术。

医学科普为公众,

修为人文做良医。


作者 张艺泷 副主任医师  《中华麻醉学杂志》科普工作组成员 解放军总医院

编辑   席宏   副主任医师  《中华麻醉学杂志》科普工作组成员 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

文章为原创,转载请征得同意,并在文章末尾标识本公众号的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