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如何理解“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笔荷 2023-10-11 发布于河北
5月,大大小小的8个节日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是一篇充满智慧的哲学篇章,其中“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这句话,传达了深刻的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意思: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在这句话中,“朴散则为器”表达了一种朴实无华的品质。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朴素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一切从简,追求简洁与自然,是古代智者的普遍追求。这种“朴散”的态度,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事物的本真面目,不被繁琐和虚华所迷惑。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里的“圣人”指的是有智慧、有见识的领袖。他们懂得运用朴素和自然的力量,不将自己抬高到不可及的地步,而是与人民平等相处,以谦虚的态度治理国家。在领导中,他们不需要过多的奢侈,不需要过多的规矩,因为他们的智慧使得治理变得简单,他们的信仰使得人民安心,他们的仁爱使得社会和谐。
“故大制不割”,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管理和治理上,不需要过度的规章制度,而应该注重人性的本真。大制度的建立常常会束缚人的发展和创造力,而适度的自由则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总的来说,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平和、宽容、朴素的管理哲学。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有一颗朴素的心,尊重自然,尊重人性,不过分追求外在的表象,而是用真诚和宽容对待世界,才能真正实现内外的和谐与平衡。


    点赞关注,订阅更多内容/编辑:笔荷

    您可能还想阅读以下文章: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如何理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