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介裹挟下的银行

 昵称KyZDW72p 2023-10-12 发布于河南

马上又到了季末冲刺存款的关键时刻了。

这几天,我收到很多名为“A存款冲量188XXXXX”的朋友发来的信息。信息的内容都大差不差。

核心意思就是:领导,月底存款冲量,量大从优,欢迎询价。

而这样的信息肯定不止我一个人收到。

01

其实不只是存款,现在银行的各类产品的营销,几乎都有中介的影子。

这些中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员工的业绩焦虑症。

任务指标太多,完不成?中介来帮您!您出钱,我出力,营销起来多容易。总比自己在那求爷爷告奶奶,最后没完成任务,还被扣工资强。

从最基础的存款,贷款,到之前的ETC、商户以及现在的信用卡、养老金账户、数字人民币等等。中介就像影子一样,始终跟随着银行的左右。

他们紧跟银行政策导向,不断开拓自己的新业务。银行主推什么业务,他们就快速跟进,提供相应的服务。主打的就是一个贴心。

而他们的工作,也并非只是简单的介绍客户那么简单。

一项业务需要哪些资料,会卡哪些点,要走哪些流程,周期大概多长,他们摸得门清,主打的就是一个专业。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对于银行的各项政策的把握,甚至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银行员工。

前几天,隔壁网点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有个中介给隔壁网点推荐了一个要做贷款的客户。

员工审核了客户的资料,感觉根据客户现有的资质,大概率申请不下来。

但是中介却很肯定地说,这个客户没啥问题,肯定能批。两人在那争执了很久。

最后,员工没办法,只能抱着试一试心态,提交上去。

结果没过几天,真的批了下来。员工被啪啪打脸。

02

其实不止是银行员工,现在很多银行也在和这些中介合作。只不过名称或叫法不太相同,有的叫辅助营销公司,有的叫第三方公司。但本质其实都相同。

通过这些公司来拓展市场,筛选客户,并推荐给银行。

银行根据行内政策对客户进行审核。把最难的营销交给中介来做,员工只做最核心的东西。

这样的确能省下很多人力物力,同时也能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

但硬币总有两面,看似美好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些黑暗。

首先就是业务风险。

对中介来说,他们的目标是挣钱。而这个钱,基本上都是根据业务成交量来算的。

这样一来,一些中介就有动机来尽可能地促成成交。这中间自然会存在一些不可明说的风险。

另一方面,中介介入的时间一长,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反过来很容易会对银行员工形成约束。

我手里有那么多客户,银行网点也有那么多。这些客户给谁不给谁?

判断的标准很简单。谁的配合度高,谁好说话就给谁。这样就造成了银行的风险把控存在一些缺失。这在一些信贷类的产品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而中介做得越好,员工的指标任务就越重,对中介的依赖性也越强。

这很像某些药物。不吃吧,有病,吃吧,伤身。

03

很多人都会有疑惑,为什么中介能找来这么多的客户,而银行为什么不行呢?

按说银行所拥有的客户量比中介多得太多了。而且也有更加完善的系统和服务。

但这些优势并不足以让银行成为一个很好的营销者。因为中介的营销方式和银行完全不同。

银行是有着大量的数据,但数据如果不够精准,量越大,越没有用。

因为没有经过清洗的数据对员工来说就是负担,而不是机会。

中介则不同,他们通过各种银行不能用也不敢用的渠道来获得有效的信息,然后派专人逐户去营销,客户有意向就继续跟进。

这样的模式自然比银行营销的效率要高很多。

此外,银行员工身上往往承担着很多指标。除了极少数人能够专职做某些业务之外,大部分人都无法专注于做某一件事。

客户有需求或者有任务了才会想着去营销。这自然比不过每天只盯着一件事情做的中介。

专注才能更专业,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也许就是银行依赖于这些中介的原因吧。

其实也有银行发现这中间的种种弊端,但除非出事,否则没有人敢叫停。

因为这样的方式的确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业绩,而且见效很快。

员工辛辛苦苦地营销,不见得有什么成效。出点费用给中介,指标很快就完成了。相比之下,谁能抵得住这种诱惑呢?

反正费用那么多,咋花不是花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