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命题(心即理)

 白桦树2008 2023-10-16 发布于内蒙古



三大核心命题(心即理)

王阳明心学有三大核心命题: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核心:“心即理”。

在谈到“心即理”以前,先要讲一个非常重要的宋代程朱理学的哲学主张,即是由二程先生(即程颢和程颐)所提出而为朱子(朱熹)所丰满的“性即理”学说。

1

何谓“性即理”?

“性即理”是程颐提出的,朱熹赞之为“颠扑不破”,从与汉学的思想史联系上看,“性即理”是天人合一的另一个说法,但是不限于此。理学之前人们说“性”都是从人性论上来说,天命之流化于人为性,而理学把“性”,提高到的本体地位。

因此“性即理”,也可以说是“理即性”,在天之理在人之体现,或曰人性对天理的把握,此天人合一之处即超越了人从天禀赋之性,而隐隐成为人可主天的普遍理性。即是“本性即是天理”之意,按照小程先生程颐的说法“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而因于性禀受于理,所以说“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图片

而“心即理”的提出者也并非是王阳明,而是由南宋大儒陆九渊提出,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有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提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王阳明在陆九渊的思想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概念。

那么这里就牵扯到两个问题,一是性与心的区别:二是“性即理”与“心即理”的不同与融通。

我们先来看南宋大儒朱熹老夫子的看法,他根据北宋一代宗师张载的“心统性情说”而提出“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

我们再来看王阳明的说法,他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

所谓“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所谓的天道。正所谓“心即理”,“道即天”知心则知“道之天”。

图片

“心即理”也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而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说:一切事物都与你的心同为一体,对你来说,你能看到的物才是物,你能想到的事才是事。

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这句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这句话其实可以证明,王阳明心学并没有否认物的客观存在,只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人来讲,比如一本书,张三看到他,那么他就存在张三的心里,李四没有看到他,那么他在李四的心里就不存在,但客观上讲这本书仍然是存在的。

在王阳明看来,世界上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正如他在《咏良知》一诗中写的: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因此,“心”成为一种巨大能量的象征。

亦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兼作家露易丝·海在他的书中这样写到:“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友谊、美妙的职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成功。首先我们要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然后释放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和生活方式,深入内心去感受这种力量,因为它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愿意把生命交给至高的爱和支持我们的力量,就将拥有成功并充满爱的生命!”

图片

2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阳明心学被简单的贴上“唯心论”的标签,其实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王阳明心学同样也是唯物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就是说对于艺术的欣赏,只对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来说才有意义。

可见阳明的“心外无物”,并不是针对外界事物,是否独立于“吾心”而存在这类问题而发的,而是与他对物的特殊规定,以及他的整个思想系统密切关联着的。

王阳明心学讨论的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非存在本身,存在是客观的,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则由人来赋予,如果离开了心,那就是没有意义的世界,不是这个世界不存在,而只是僵死的存在,这是“心外无物”的根本意义,也是心学体系中,心和物之间的根本关系。

当今社会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身外之物,比如金钱、名利、地位等等。却忘记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种高度。许多时候,人们把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功的学问当作让心灵强大的法宝,认真地学习它们,却收效甚微。因此,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我天天读《卡耐基》还是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为什么我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我整天学《胡雪岩》却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

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这些大人物的模仿只学得其形,而未学得其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和那些大人物一样的心路历程,仅仅模仿他们的行为是没有用的,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心”的重要性,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王阳明心学的原因,将会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找出答案,帮助我们解决人生中的现实问题。

图片

王阳明当年在贵州龙场悟道,他所顿悟的“道”是吾心之道,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一颗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能通过人的6种感觉眼、耳、鼻、舌、身去认识世界,去分辨善恶,去做出各种是非判断和复杂推理,就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所以说,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

“心外无理”故不必向心外去求什么,吾心即道,求礼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也可以这样理解,人人皆生而具有一颗圣心;人人皆生而具有圣人之道;人人皆有成为圣贤的潜力;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根基。

他认为“理”全在人心,应该向心内去求。王阳明对他的学生徐爱说:“心即理也,天下要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礼乎?”。“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吾心外之理,吾心外之物”。

直白点说,每个人生活的世界,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你认为你是快乐的,在苦再累你也感觉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锦衣玉食你也不满足,理的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