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滋阴退烧一案

 中医闫大夫 2023-10-20 发布于山东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133)

祝融派、玄武派,大都胎息《素问》次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温病学家除了继承玄武派思想,尚善投解表、清里、泻火、攻下各种寒凉药物,乃其不同点。外感热邪初起用桑叶、连翘、薄荷、浮萍;降体温用青蒿、石膏、蝉蜕;解毒用重楼、贯众、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养阴用鲜地黄、麦冬、鲜石斛、活水芦根;泻火用黄芩、黄连、山栀子、知母;利肠下泻用大黄、元明粉。王孟英先贤于处方内常添入荸荠、海蛇,即雪羹汤;与叶天士老人加丹参通络凉血,合为二美。
1950年见一杨姓乡医,乃地方玄武派掌门人,滋阴、生津、增液十分娴熟,号称“丹溪第二”,对燥热导致的阴虚水亏调治较多,突出壮水、濡润,不吃寒凉而火能熄。他曾诊一秋燥患者,口干、舌红、鼻衄、皮肤落屑、身上灼手、喜喝冷水,开了《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减,有西洋参10克、麦冬15克、鲜生地黄15克、竹叶30克、鲜石斛10克、板蓝根20克、玄参10克、甘草6克、大枣10枚(擘开)、粳米30克,水煎,分两次饮之。连用六剂,即热消血止,症状逐渐解除。未服芩、连、石、栀同样生效,说明水阴疗法也可独建城廓。
小郎中按:无论是祝融火神派还是玄武水仙派其理论基础都是根植于中医的阴阳互根同源理论。因此我们在临证应用时一定要牢记阴阳互根同源思想,不可顾此失彼,偏颇一隅,过度强调阳或者阴都不是明智之举。即使被称为祝融火神派始祖的郑钦安先生也是两者兼顾,临证中注意阴阳辨证,提出中医不难,难在辨别阴阳,他非常注重阴阳辨证,重视阳气在人体的作用,但在治疗中选择方药并没有过多强调要大量使用温阳药,而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着合适的阴阳同调的药物或者单独使用养阴和温阳药物也有之。临证中小郎中经常使用郑钦安先生的封髓丹、三才封髓丹、潜阳封髓丹等治疗一些复发性口腔溃疡、失眠、高血压、糖尿病后期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文中张老提到温病学家继承了玄武派的一些学术思想,但又有不同,小郎中认为其不同在于温病学家是综合了玄武派和寒凉派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综合吸收了这两个学派的重要成果,开创了温病学派。温病学派研究的毕竟是外感温热邪气伤损人体的发展传变规律,温热邪气易伤津液阴血,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阴血,“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所以滋阴养血,养营生津法贯穿温病学派治法的始终。而在治疗具体疾病时又要分清阶段和疾病层次,因此就有了温病学派特有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体系。《温热论》中提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在卫汗之可也,要结合寒凉派刘完素的玄府学说,使用辛寒开宣的方法,开通玄府,宣邪外出,给邪以出路。即张老在文中提到的外感热邪初起用桑叶、连翘、薄荷、浮萍。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此时才能使用一些辛苦寒的药物,寒凉之性较卫分稍重,清热之力较强,但此时也不可过用寒凉还要结合辛寒之药透气宣散和甘寒之药养阴生津治法,给邪以出路,从机体较深层次的阶段转出较浅的层次阶段。这点在临床中治疗温热邪气导致的发热性疾病至关重要,望学者体会。此阶段也即张老文中提到的降体温用青蒿、石膏、蝉蜕;解毒用重楼、贯众、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泻火用黄芩、黄连、山栀子、知母;利肠下泻用大黄、元明粉。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温热邪气进入血分阶段就要注意凉血散血,要使用一些滋阴养血、清热凉血、少量使用一些活血化瘀之品,防止凉血过度造成瘀血。此即张老文中提到的养阴用鲜地黄、麦冬、鲜石斛、活水芦根和叶天士老人加丹参通络凉血的内容相一致。
文中张老列出了滋阴退热的一则医案。从案中燥热伤阴的病机信息可以得出这是一则温热邪气伤损人体在营血分阶段的医案。案中症状没有在显示卫分症状,说明疾病已经深入营血层次,因此可以不用辛寒透热的药物,只需用滋阴养血凉血之药即可,方中竹叶其实也是体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治法。张老在文章中已经重点列出了这个医案的症状要点,缺少脉象,小郎中认为此案中的脉应该是沉细数的脉象。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