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新解《道德经》德篇(二)

 大智若愚wxy 2023-10-21 发布于重庆

新解《道德经》德篇(二)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新解《道德经》德篇(二)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直译

凡能悟“”者,所得者何?

天以其空,故能清明四达;地以其空,故能宁静致远;神以其空,故能灵心慧性;谷以其空,故能持盈守成;万物以其空,故能生生不息;人以其空,故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反之,不欲空而欲盈,事与愿违之始也。

”者,何用之有?

以其空,方能容;以其舍,方能得。人与人有其空,曰:距离产生美;心与思有其空,曰:保持冷静;欲与求有其空,曰:知足;我与物有其空,曰:遨游!

能否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往往都取决于那些你不想要的东西。

这个道理很简单,却又很费脑筋。

就像君主之高贵,都是由普通民众驾驭起来的;又如巍巍高楼,全凭地基在支撑;再如水之于杯,以杯之空,方成水之有。

所以,君主都喜欢用孤、寡、不穀来称呼自己。

这么做是为了表明自己很贱,还是应该以贱为荣?

非也!

实乃“贵不忘本,贱不失根”是也。

又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流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新解《道德经》德篇(二)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直译

何为反者?

物极必反!

比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比如水满自溢、乐极生悲;比如饱暖生淫、富贵而骄……

此反者,恰如大海之波涛,有波峰即有波谷,峰可下为谷,谷可上成峰,波亦反、峰亦反,起起伏伏,无穷尽也。

此态近道,似道之显化,阴也罢晴也罢、乐也罢悲也罢、起也罢伏也罢,道之动者,人之无计可施也。

无计可施,却非无以应对。

何以应对?

弱者也!

何为弱者?

弱者,乃不以强取而为之者也

是谓“不争”。

不争者,于道之动而言,如冲浪持板于波涛之上,浪起浮之,浪压冲之,不亦快哉。

人道有为,为者所何?欲得也!故爱“有之以为利”;空者,似无也,无者,人所恶之,故难知“无之以为用”,因此,也就难以理解为什么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新解《道德经》德篇(二)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直译

关于什么是道,道有何用,该如何用,用了对你有什么好处……我已经说的很多了,爱信不信!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新解《道德经》德篇(二)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直译

道者,“似不存在之存在”也,此“似不存在之存在”即是“”也。

”者,若以物名之,何以为名?

意识!

何以故?

意识者,今人所谓“振动”也。

万物之所以有形,似频率不同之振动状态也。

故,一切物质均有意识,低频者成物、高频者为生、极高频者乃神。

所谓“”者,回归意识之原始状态也。以生之体驭神之始,是谓“归道”。

一生二者,谓之所何?

“二”者,阴阳是也,营魄之体也。

阴阳合和,谓之生,有其命,故称之为“生命”。

生命者,非低频之物,因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以其生、有其死,皆属生命之类也。

二生三者,谓之所何?

此“”者,非生命之俱可得也。唯取天地之灵气、女娲之泥骨者可得之。

载营魄,抱一

得之,即为是“”。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新解《道德经》德篇(二)

得之何物?

字之曰“”。

”者生“”,分析、辨别、认知、有情、哀乐之源也。

亦为“思考”之能力。

思考”者,同源与“”,乃意识之分其一枝也,出其体,存一隅,可解惑、可生疑

因其有自我之意识,似物寄存于人体,故名之曰“思维”。

人者,谓其有“三”,一曰生于源头,二曰阴阳合体,三曰“思维”寄存。

以其形体,又曰“灵魂、肉体、思维”。此三者俱全,可称之为“”。

何以见得“思维”乃寄存之物?

汝能停止思考否?

已知多思无益,实难治也,若非寄存,岂能难治?

三生万物,谓之所何?

人眼视之、人耳闻之、嗅之触之、思考虑之、分门别类,以成万物!

思维之所是,莫能以其技而成其巧,以其巧欲速成,欲速不达,反成其“”,是谓“不道”。

何以故?

生命之体,以其存,不过一箪食、一瓢饮、一陋室,多巧何用?成其欲也!

羚羊以其不巧,故能快如闪电;虎以其不巧,故能搏之有力;鼠以其不巧,故能感之敏锐……

类其者,不知有物,不知使巧,生而有之,其技自然,道也。

人之即成,万物之主,欲为其大,不可不下,以阴阳之躯,待万物之于道,不思巧以制欲,是谓“中和之道”!

中者,不二也,此二者,意之为阴,物之为阳;和者,合二为一,不偏不倚,以致无为

以人之心,独不喜“孤单寂寞冷”,然而君主却用“孤、寡、不穀”来称呼自己,此举无他,警示自己不要忘乎所以耳!

人之生,以有取物,欲成其多。因舍而得、因得而舍,此两者之妙,仅以思虑之,难得其义也。

欲得者,强取也,终不可得!

君主以“孤、寡”自称,吾亦以“强梁者不得其死”为座右铭。

强梁者:欲得、欲速、欲争、欲强、欲盈、为也!

座右铭者:紧箍咒也!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新解《道德经》德篇(二)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直译

天下之柔,莫过于水,以水之柔,无坚不摧;吾身之柔,莫过于舌,以舌之柔,胜齿之坚。

柔之于人,举重若轻,有柔之气,故有生之息。譬如血管,其柔则通,其硬则堵;柔之百病不侵,硬之邪气淤积。

人之爱有,恶无,终归于无。

有之以为利,亡之不可得。

有诗云:

石光火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

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知此道者,故知欲得之无益,无为之所为。

从自然中感受天地之道,活在当下,必将受益无穷,只可惜,相信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新解《道德经》德篇(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