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金融史(五):共同利益

 weipina 2023-10-25 发布于广西

英美体系的优越性,如果我们以后见之明去看,就是他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共生的关系。

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

那这种共同体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呢?

首先就是英格兰银行。

英格兰银行最初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王室借债问题的。

当时很多人都在反对王室借债,因为在他们看来,国债你终究是要还的,你预支未来,最后债务还是要落在英国国民身上。

只是富了那一小撮借钱给国家的大资本家。

借钱给国王的,就等于是国民的剥削者,这笔钱肯定是要国民来还的。

包括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就说过,荷兰国债这么高,肯定不是好现象,我们学了是非常危险的。

但在当时也没有办法,因为仗肯定是要打的,打仗肯定是要钱的。

所以目前只能采取妥协的做法,就是先把短期的债务换成长期的,至少还安全一些。

英格兰银行的作用就是,他以比较低的利息借给政府长期贷款,那政府短期内没有还款压力,就不用去乱借一些高息的贷款。

英格兰银行借给政府大笔的长期低息贷款,他得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垄断货币发行权。

在此之前,中世纪的货币是非常多元的。

就算在一个国家之内,也经常会出现各个君主发行的各式各样的货币,甚至还有来自东方的货币,包括现银都可以流通。

那你想让你的货币流通,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你货币的质量。

我们讲过,在中世纪,是没有公共权力的,一切都是私人的,包括铸币厂。

铸币厂想要有利润,那就要别人都接受你发行的货币,那你就要提高你货币的质量。

如果你的货币质量太差,没人用,那你肯定就会亏本。

发行货币可以说非常赚钱,如果你的货币流通比较广,前提就是你的货币要有信用,大家都愿意用,那在你发行的时候,稍微掺一点劣质金属,那利润就相当可观了。

如果你掺得太多,那大家就不用了,所以要维持其中的平衡。

总而言之,中世纪没有那种垄断发行货币的权力。

而到了现代,基本上全世界的国家货币都有垄断性,本国居民有义务使用本国货币。

这也是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一个重要变化。

有了公共国家货币,才有公共国家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国家货币,那可能国家本身都建立不起来。

英格兰银行就是第一个垄断货币发行权的现代银行。

英格兰银行将大笔钱借给国王去打仗,以此得到了垄断发行货币的特许权。

此后,英格兰王国境内,只有英格兰银行才有发行货币的权力。

这个权利可以说是价值连城了,银行与国王形成了一个利益共生的关系。

另外两家主要借钱给国王的公司,是之后成立的,就是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

他们也给国王提供了大量借款,国王回报的也是特许权。

东印度公司的特许权就是东方航线,包括印度、中国、印尼这些地方的贸易特许权。

南海公司的特许权,就是美洲贸易、西班牙殖民地的贸易特许权。

这两条航线基本上就是海外贸易的大头。

这两条航线的特许权,包括铸币权,可以说是英国最宝贵的三项特权了。

在伊丽莎白时代,只有这个特许权没有让步,因此还和国会吵了很多次,但女王都没有让步,按照伊丽莎白的说法,这是女王最宝贵的特权。

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最赚钱了。

但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国王不管事。

你看英国女王好像有很多权力,像是有解散议会的权力,还是国家武装部队的统帅,还有任命首相的权力,制定法律的权力,还有外交、宗教、豁免权什么的。

这些权利看上去很重要,但都是虚的。

那什么是实的呢?

就是财政权力。

这几个最赚钱的特权交出去后,你想管事也管不了了,你想要钱还要找议会去要。

那你就成象征物了,其他的事也不用管了。

首相就是第一财政大臣变来的,因为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就是财政事务,于是第一财政大臣就自动成了首相,内阁制度也就确立了。

别的大臣当不了首相,只有第一财政大臣能当首相,归根结底,国家的事就是如何处理分钱的事。

第一财政大臣负责分钱,他能决定财政支出的方向,那他就是首相。

世界上这么多国家,搞得金融制度和国债制度,可以说绝大部分最后的结果都是很糟的,成功的很少。

基本上最后弄得动摇国本,饮鸩止渴,预支未来。

像是意大利那几个城邦,还有法国、西班牙王室,信用破产很多次了。

而荷兰,奥兰治亲王借的那些钱,他其实也没办法还。

最后荷兰解决了,还是因为英国,也就是说,是英国把荷兰的债顺带都还了。

当然,当时的看法不是这样的,因为按照历史经验看,这么借钱借下去肯定会把英国搞死,带英药丸。

但是为什么英国最后能处理得很好?

就是因为,负责处理国债的人,是国债的反对者。

国会一开始是托利党执政,托利党是什么人,就是地主阶级,这些人是保守党。

这些人就是我们说的塔尖下的基石,他们的利益与伦敦商人和金融家不一样,他们是反对一切征税的。

而借钱给国王的那些商人,他们希望国王多借钱,多付他们利息,这样他们才能赚钱。

而且他们还可以以此获得特许权,去海外做生意赚钱。

也就是说,负责处理国债的那些人,他们就是还钱的。

那他们当然要反对国债了,无论是加税还是借债,最后都会对他们造成负担,那花自己的钱能不心疼吗,所以他们坚持反对政府扩大开支,坚持小政府主义。

而他们在政治上的成功,改变了英国国债发展的方向。

其实国债没什么复杂的东西,无非就是借钱、还钱,就看你什么时候还了。

而且一开始英国的金融业并非很发达,欧洲的金融中心在荷兰和意大利。

而引入国债,就是奥兰治亲王,他不考虑后果。

他不考虑后果,有人得考虑,就是保守党那些人,特别是柏林布鲁克和沃波尔。

英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在于,英国发行国债,最后能体面地把债还了。

而其他国家呢,你借钱不算是本事,借了不还才是本事。

这就像是,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还呢?

英国还债的方式,我们之前讲过了,就是三种方法。

一是年金,就是永久息债。

然后是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的股票替换债券。

这三种方式,等于是让全体国民,包括了中产阶级和有点小钱的无产阶级,在经济上与国家达成了一致利益。

如果对国家有利,那就是对全体国民有利,无非就是或多或少的区别。

如果国家受损失,那就是所有人都亏。

不会说,因为某些原因,让一部分人大赚特赚,而让另一部人蒙受损失。

方向是一样的,这样就制造了一个国民利益共同体。

在由封建制转向民族国家这一过程中,建立利益共同体,是相当重要的。

可以说要比宪法、宗教或是什么司法还要重要得多。

不见得每个人对宗教都这么虔诚,或者对言论自由,政治自由这么看重,但是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爱钱的。

就像我们说的,自由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只要我生活过得很好,那我少点自由又怎么样呢?

而英国能够把全体国民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当然在当时他们考虑的并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如何还债。

但是在后来转向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稳固作用。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因为英国比较小,不像德国、俄罗斯或是中东那几个大帝国,包括东亚,帝国负担这么重。

即便这样,他也是有一些边界条件的。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你看像是从清末到民国,清廷包括后来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也发了很多国债。

但不出意外的,结果都成了废纸。

英国的债券能够有信用,也是因为英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个发展,我们讲得好像很简单,为什么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可以发动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现代国家?主导世界秩序?

你要完全解释清楚原因是很难的,而且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偶然性。

法国没有像英国一样的金融市场,这个很好解释,就是因为法国的绝对君主国家,国王的权力太大了,起到了破坏的作用,所以他成长不起来。

那荷兰呢,荷兰也是君主立宪,而且他起步比英国还要早。

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阿姆斯特兰和伦敦是竞争的关系,金融中心,既然叫中心,那肯定只有一个。

有了伦敦就不用阿姆斯特丹了,而英国相比起荷兰更安全一些,那伦敦就有了一定的优势。

后来英国在外交上与荷兰联盟,两个金融市场是重叠的,结果就是伦敦把阿姆斯特丹的业务吃掉了。

而荷兰愿意接受这一点,也是因为英国在处理本国国债的时候,顺带着也解决了荷兰当初与西班牙和法国打仗的债务。

当然这都是我们处于现在的视角下去回看当时的情况,描述现象当然是没问题的,但解释清楚原因却不那么容易。

比如说英国处理债务的三种方式,就是年金、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东印度公司的股票。

我们现在看起来好像解决得很完美,但这三种方式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年金不仅英国有,法国也有,年金其实就是法国发明的,《高老头》就是写父亲为了女儿把非常丰厚的终身年金给卖了。

那年金本质是什么,就是用后来人的钱,去支付前者的利息。

没错,很像是庞氏骗局,当然,当时没有庞氏骗局这个概念。

只不过庞氏骗局不会告诉你不还你本金,而年金明确告诉你不会还你本金。

而东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的股票,没有人能保证永远在股市中赚钱。

因为股市很容易出现泡沫,南海泡沫事件就是这么来的。

南海泡沫与密西西比泡沫从本质上讲,没有太大的区别。

只是英国这边较早的把这个泡沫戳破了,而且也善后处理了。

如果像密西西比泡沫一样,泡沫大到政府也无法处理,那购买股票的国民也没有办法的,只能是认倒霉,从伦敦大桥上跳下去了。

而英国对南海泡沫事件善后的比较好,那些高价买进股票的,最后都置换成了年金。

南海泡沫事件妥善解决,而密西西比公司整个信用破产,就是英国和欧洲大陆最大的区别。

而英格兰银行的货币发行权,就像我们上一篇讲的,我完全可以为了利润增发20%的货币。

但他没有这么做。

包括你看英国一战的债务是2015年还清的,二战美国租界法案是2006年还清的。

历史上战后赖债的现象可以说非常常见的,而英国把这些烂摊子都清理了。

你说他们是聪明还是傻呢?

所以说,国债或是什么金融手段,关键不在于技术,是年金、股票、还是债券什么的。

主要还是信用,或者说德行。

如果英国没有这样做,不见得会与欧洲大陆有很大的差别。

而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殖民主义秩序退场,美国新罗马秩序登场。

英国退场也是很体面的,英国殖民的地方是最多的,但恨他的反而很少。

无论我们如何嘲笑大英帝国是从日不落到日落,但他现在仍有很多海外领地,包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是不容小觑的。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就是英国的一种延续。

以英伦三岛这样的弹丸之地去主导世界秩序,可以说仅此一例。

但无论你怎么解释,反正就是英国借钱更容易了。

在七年战争期间包括后来的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的财政收入还是不及法国的,但是借钱却比法国容易得多。

但这无关紧要,战争的花费本来就和平时的支出不在一个等级。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仅凭正常税收去支撑一场战争的,你要打仗肯定需要额外收入,战争归根结底打得还是金钱,所谓金钱是战争的血脉,谁的钱多,谁就是稳操胜券的。

英国借的钱总是利息最低的,全世界的资本家都争着把钱借给英国。

而法国这边,没人想借给他钱,好不容易借到的利率又特别高。

那他只能以行政的方式,用超经济剥削的方式,硬逼着本国的农民出钱。

这种方式无疑是残酷且低效的。

法国农民变得很穷,而政府又变得残暴且苛刻,征到底农民能有多少钱呢?

你花了高额的征税成本,但能征到的税很少,而英国很容易的就能在金融市场上借一大笔钱。

高下立判。

一开始,法兰西国王只能在其直辖的领地上才能征税,其他的地方,比如布列塔尼、朗格多克封建性还比较强,没办法直接征税。

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战争,封建制度完全瓦解,就是进一步的释放。

拿破仑战争失败,法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后话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奥兰治亲王,一直按照那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借钱,又没有国会去处理这些债务,那用不了多久,又会像斯图亚特王朝一样,搞的民穷财尽,国会说不定又会发动政变。

君主立宪也没法成功,英国就不是现在的英国了,世界格局包括近代金融体系,肯定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而如果没有这些金融制度,英国这种立宪君主制也不会成功。

这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故意设计出来的。

英美体系,我们以事后的视角去看,不说什么先见之明后见之明。

你看他的优越性,当然,解释清楚是很难的,你说是因为法律也好、制度也好,什么主义也好。

包括那些盛极一时的世界性帝国,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共同利益。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不是说互相矛盾相互冲突,制造对立。

仅凭这一点在世界竞争中就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