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文分享|病理检测指标p53大揭秘(二)

 付刚8bid499jz5 2023-10-25 发布于河南
7
免疫组化P53的表达模式

作为肿瘤抑制因子来说,TP53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其大量突变是错义突变。其他肿瘤抑制因子中,大部分突变都是移码突变或无义突变,会导致蛋白表达的完全缺失,具体如BAP1、SMAD4、ATRX。TP53的错义突变导致蛋白构型改变,因此其半衰期延长;这种构型的改变会掩盖正常泛素化的位点,因此蛋白无法通过蛋白酶降解。相反,野生型p53的半衰期相对短,估计为10-20分钟,已经进化为能够对细胞应激做出动态反应。

免疫组化p53主要有三种表达情况:错义型,null型,野生型。详见表1。

表1.免疫组化p53表达模式

图片

图片

图1.免疫组化p53表达的主要模式,具体包括无义突变模式、null模式、野生型模式。本图所有照片均来自一例Barrett相关异型增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标本。(A)错义突变模式,也称为过表达模式;表现为弥漫、强阳性着色,掩盖了细胞核的细节;不同器官系统中的错义突变模式判断有不同的阈值,详见表1;(B)null模式,也称为缺失模式,表现为完全不着色,而背景为野生型着色,可作为内对照;(C、D)野生型模式,表现为比null模式强、但比错义模式弱的任意程度细胞核着色;其着色程度从弱至强均可,与增生程度相对应。图(C)中,鳞状上皮基底层为强于下方柱状上皮的野生型着色;图(D)中,食管黏膜下腺体中散在单个弱阳性的细胞。

图片

图2.本例为肺的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转移至肝脏,免疫组化p53为胞质着色,仅散在细胞核有着色。胞质着色的模式一般是TP53细胞核定位结构域突变所致,少见情况下见于四聚体化结构域的突变、或细胞核排除序列(nuclear exclusion sequence)的突变。不过,本例确定有TP53的DNA结合结构域突变I254fs,变异等位基因频率90%。

图片

图3.本图示外阴鳞状上皮病变中p53免疫组化的独特模式。(A)少数(约5%)分化型外阴上皮内肿瘤会呈基底层过表达模式,及基底细胞>80%表现为强阳性着色;这一模式与TP53突变有关,且可能是终末分化现象的表现;(B)相邻非病变的鳞状黏膜表现为散在、弱着色的野生型模式;(C)高危型HPV介导的鳞状细胞病变呈基底层不着色、中层上皮完整着色的模式,这可能反应了E6致癌蛋白介导的p53降解;(D)本例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p16免疫组化呈异质性着色;(E)相邻鳞状黏膜中的p16免疫组化不表达;(F)高危型HPV介导的病变中,p16免疫组化呈团块状着色。

图片

图4.不确定着色模式,偶有病例会表现为这样的免疫组化结果。(A)本例为10余年来经过多线治疗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具体如单纯栓塞、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卡培他滨/替莫唑胺治疗;本例Ki-67增殖指数为42%;(B)免疫组化p53呈中至强阳性,但着色的细胞核数量要比一般常见情况下少;本例送二代测序,结果表明有TP53的R280T突变,变异等位基因频率50%。

图片图5.终末分化情况下的免疫组化p53。具有错义突变着色模式的TP53突变型上皮性肿瘤中,其表达常存在从基底到表面的逐渐减少。图中为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的免疫组化p53染色实例。这种终末分化现象也见于野生型着色模式,如null模式,不要评估为表面上皮的不着色,具体如Barrett食管或炎症性肠病时。TP53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成熟髓系成分也并无p53的过表达,可能是终末分化的另一种表现。

图片

图6.免疫组化p53质控。(A)结肠癌中的错义突变表达模式;这是本文原作者所在实验室用于阳性外对照的,从对照的角度来说是错误的;一般来说,低水平表达的阳性组织对照要优于高水平表达的阳性组织对照。(B)本文作者所在实验室用于多项免疫组化检测的多个组织对照,具体包括扁桃体、结肠等;建议用低表达的标本做对照;(C)扁桃体隐窝上皮中,有野生型的弱阳性着色;在生发中心细胞中也有罕见着色;(D)本图结肠隐窝中,无p53着色;其实隐窝基底部应散在着色细胞。这种无着色的情况可能提示固定欠佳,但也可能是检测体系未达到最优状态的提示。大部分未达到最优状态的p53免疫组化检测中,都会有阳性信号、但太弱,这时可能会难以区分null型着色和野生型着色。(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华夏病理网微信公众号(ID:HPIN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