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太阳病变证-寒热错杂痞证之生姜泻心汤

 花无缺3myj1j3d 2023-10-27 发布于江苏

一、医案三则

1、岳美中医案之水饮食滞痞(慢性胃炎)

胡某某,男性。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当饱食后嗳生食气,所谓“干噫食臭”;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形体瘦削,面少光泽,认为是胃机能衰弱,食物停滞,腐败产气,增大容积,所谓“心下病硬”;胃中停水不去,有时下走肠间,所谓“腹中雷鸣”。以上种种见症,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因疏方予之:

生姜12克,炙甘草9克,党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黄连3克(忌用大量),半夏9克,大枣4枚(擘)。

以水8盅,煎至4盅,去渣再煎,取2盅,分2次温服。

服一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按语:

腹中雷鸣者,水饮下走肠间;干噫食臭者,饮食积滞胃

水饮、食滞结聚中焦,阻塞气机升降,而见心下痞硬,切合生姜泻心汤之证机,疏之即应。

2、李育龙医案之脘腹剧痛(摘自[陕西中医1993-7-309])

赵某,男,36岁。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剧痛6天,经多法治疗罔效,于1992年10月7日邀余诊治。

问其病史,素体虚弱,有胃病史8年余。近日外感发烧,查体温39℃,服克感敏解热镇痛药后,致使大汗淋漓,疲乏无力,时而烦躁,并出现腹痛腹胀,恶心,食入即吐。给服解痉止痛西药,反见病情加重,伴嗳气、泛酸。

曾于10月3日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胃扭转。因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药治疗。

刻诊: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弱无力,上腹胀满,卧较坐位舒服,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濡细略数

投生姜泻心汤:生姜、党参各12克,半夏、黄芩各10克,黄连、干姜、甘草各6克,大枣3枚。水煎2次,早晚分服。

服3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能进少量饮食,效不更方,续服5剂,另配香砂养胃丸,重在调理脾胃。1周后来诊,诸症消失,精神大振,饮食如常。

于10月17日上消化道钡透复查,提示上消化道示未见器质性病变,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

素体虚弱,外感风寒,服解热镇痛药,致大汗淋漓,损伤脾胃阳气,邪热乘虚入里形成寒热错杂证。运化失职,则停食留饮,以腹痛腹满、呕恶、噯气诸症迭现,恰合生姜泻心汤之证机,用之果效。

3、白松岭医案之低热不退(摘自[陕西中医1993-3-132])

张某,男,46岁,1992年4月8日就诊。诉低热月余,体温37.2℃~37.6℃之间,以上午为甚。伴见纳差颜面潮红,腹中雷鸣,便溏,日34次,舌质红、苔黄腻,脉濡,久用清热利湿之剂无效。综观其症,有湿热内蕴之象又有脾虚内停之征,辨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水饮内停。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和中。方用:

生姜、半夏、人参、黄连、黄芩各10克,千姜,炙甘草各6克,大枣6枚。水煎服,3剂。

服后自觉纳香,体温37℃,大便日1次,呈糊状。继服3剂而愈,半月复查未复发。

按语:

此例低热,久用清热利湿之剂,致脾胃虚弱,水饮内停,与湿热相互搏结,致低热不止,以生姜泻心汤温中健脾,清利湿热,发散水气,药中病机,岂能不愈。

二、中成药-香砂养胃丸

香砂养胃丸出自清·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

主要由木香、砂仁、白术、茯苓等12味中药组成,其方药组成是以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的基础方“香砂六君子汤”为主,减去人参,另加香附、枳实、豆蔻、藿香、厚朴、大枣等,使原方益气健脾、理气化痰功效更强。

主要用于因寒湿阻滞,脾胃运化无力,消化机能减弱所致的消化不良,如食后腹胀、不思饮食、嘈杂不适、呕吐酸水、肠鸣便溏、四肢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等症的治疗。

【处方】

木香210克、砂仁210克、白术300克、陈皮300克、茯苓300克、半夏(制)300克、香附(醋制)210克、枳实(炒)210克、豆蔻(去壳)210克、厚朴(姜炙)210克、广藿香210克、甘草90克。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和糖尿病胃轻瘫等属胃阳不足、湿阻气滞者。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