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卒中日|卒中识别早,干细胞救治效果好

 刘俊波 2023-10-30 发布于海南

2023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卒中识别早,救治效果好!”,通过世界卒中日主题宣传活动,提高脑卒中防治知识等信息传播可及性,有效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观看视频  


01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脑出血)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缺血(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残疾甚至生命危险。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患者一旦发生脑卒中,会依次进入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这三个时期。

一、急性期

不同的患者,急性期的持续时间并不一致,轻型卒中患者可短至1周,重型卒中患者可长至1个月。通俗点讲,急性期一般指从卒中患者发病到出院的这段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脑卒中的抢救时间尤其宝贵,每延误1分钟,就会有19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140亿个突触和7.5英里的神经纤维损失。而每耽搁1小时的救治时间,则会使大脑变老3.6年。

二、恢复期

卒中患者出院后便开始进入恢复期,因个人体质和病情差异,不同卒中患者的恢复期不同,恢复期一般持续几个月。但应知道的是,脑卒中发生后的前3个月对卒中恢复至关重要。

三、后遗症期

卒中治疗及恢复不彻底,便会留下偏瘫、面瘫、痴呆等后遗症,这意味着卒中患者开始步入后遗症期。虽然患者已经出现了不可挽回的后遗症,但是也不能放弃,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卒中后遗症。


0

2

脑卒中的流行趋势及危险因素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目前,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为最常见的病死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中国脑卒中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114.8/10万人,发病率为246.8/10万人,病死率为114.8/10万人。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每年270/10万人,病死率为26%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大量饮酒、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因素、脑卒中家族史等。

0

3

脑卒中的传统治疗手段存在不足

























脑卒中患者脑组织在短时间内缺血缺氧并坏死(或内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导致神经元减少,轴突连接中断,局部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影响脑组织损伤的自我修复,丧失局部脑功能和神经组织。

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策略包括急性期溶栓、血管再通和神经保护等。其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FDA批准的唯一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药物,如果在缺血性脑中风发作4.5小时内静脉注射tPA,就能够发挥最佳治疗效果,但一旦错过治疗窗口,则会导致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手术取出血栓是缺血性脑中风的一种替代疗法,但是其治疗窗口限制在中风后6-24小时,而且面临着出血、凝血异常、颅内出血等手术后遗症。

大多数的中风病人都不能进行tPA治疗,或者不具备手术溶栓的条件,且这些常规的治疗方法对于在脑梗死区域已经坏死的神经细胞无能为力,有50%~70%的患者会出现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活负担,造成身心的巨大痛苦。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发生事件后3-4小时的急性期,尽管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干预缺血半暗带、减少死亡率及残障率的目的,但目前临床可选用的药物品种不多、治疗效果尚不满意、适用范围有限,且而对于脑卒中后的恢复期,医学上尚未有行之有效的疗法。

0

4

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分化为神经元或其支持结构,为移植治疗脑卒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其中所涉及的基本机制包括抗凋亡、抗炎、促进血管和神经的再生、形成新的神经细胞和神经回路、抗氧化和血脑屏障的保护。

近年来干细胞疗法的快速发展,为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治疗带来了希望。并且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可采用干细胞治疗;急性期移植可阻断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发挥抗炎、神经保护作用; 慢性期内源性修复最活跃,此期间内移植干细胞可较大地促进患者神经修复。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自主行为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对脑卒中的预后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案例1:近期国外一篇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运动恢复》的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发表在Stroke杂志,表明干细胞治疗中风是一种可行方法。


目 的:分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缺血性中风后运动恢复的疗效。

方 法:本次试验共选取了54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配到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移植组和对照组。最终只有31名MSCs移植组患者和13名对照组患者被纳入该神经影像学分析。

在干预前和随机分组进行干预90天后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估运动功能;并进行神经影像学分析,包括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患者大脑皮质脊髓束和患侧内囊后肢的损伤程度,以及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测量大脑的功能连接强度、效率和密度。

该试验根据 CONSORT(试验报告统一标准)声明进行注册和报告。已获得所有患者和/或其一级亲属的书面知情同意书。

结 果:

①运动功能评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MSCs组的Fugl-Meyer评估评分的改善比例显著更高。

②神经影像学变化:在神经影像学分析中,MSC组从DTI获得的皮质脊髓束和内囊后肢FA值没有降低,这一现象表明,基于干细胞的治疗可能调节脑卒中引起的神经变性。

rsfMRI测量表明MSC组双侧大脑半球间的连接显著增加,连接强度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却显著减少,连接强度也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可能直接涉及受损半球。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研究表明,重度卒中患者从亚急性期到慢性期,rsfMRI测量指标可能很难有积极变化。然而在本次研究中,MSCs组的半球间连通性和同侧连通性显着增加。半球间连通性的变化显示出明显的群体差异。

结论:上述研究表明MSCs对中风后的运动网络重组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直接作用于受损病灶区域,减少退化和导致积极的网络重组来帮助促进中风后的运动恢复。

案例2:2012年,解放军第251医院进行了更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脑出血患者 45 例按照入院单双日分为 2 组,治疗组 22 例,对照组 23 例。所有患者常规处理10-18天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治疗组通过介入途径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康复治疗。

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长达 12 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后移植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无特殊不良反应,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可达到功能恢复的较好效果。

总结:随着干细胞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各医学领域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干细胞疗法不仅仅具有改善病人运动和神经功能的治疗效果,更是将慢性脑卒中的治疗窗口延长,为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型的解决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病人受益于这项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