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 | 西音史 巴洛克时期(二)

 阿里山图书馆 2023-10-30 发布于北京

巴洛克时期

主要内容:

1、巴罗克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

2、早期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3、大型声乐体裁简况(本篇)

4、巴罗克时期的乐器与器乐(本篇)

5、巴罗克时期的主要音乐家

大型声乐套曲


图片

图片

一、清唱剧(oratorio)【重点名解】

清唱剧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富于戏剧性和史诗性。它和歌剧一样,也包括合唱、重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因清唱剧是一种只唱不演的所谓“清唱”形式,无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所以与歌剧相区别。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是清唱剧中的经典作品。

第一部清唱剧:1600年在意大利产生,由卡瓦莱里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

清唱剧实际上分为两种:一是使用拉丁文的清唱剧,以《圣经》为题材,属于宗教音乐,称为“拉丁清唱剧”;二是使用意大利文的清唱剧,面向公众,不局限于《圣经》题材,取材自由,因此被称为“世俗清唱剧”。到17世纪下半叶,前者逐渐消失,后者继续发展,并影响到德国等国。

二、康塔塔(cantata)【重点名解】

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在形式上,它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于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材,它常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通常康塔塔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庭社交场合表演的小型康塔塔(可以是一首咏叹调),称为室内康塔塔;第二类是有管弦乐队伴奏的,在特定场合下演唱的大型康塔塔。巴赫写作了大量的康塔塔,如《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等。

三、受难乐(passion)【重点名解】

受难乐是根据《新约圣经》“四福音书”中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述而写成的一种清唱剧。它产生在意大利,后来在德国的新教中得到发展。重要的受难乐作曲家是许兹,他的作品有《基督临终七言》、《耶稣复活的故事》等。巴赫使受难乐达到最高境界,著名作品有《马太受难曲》等。

图片

巴罗克时期的主要乐器有哪些?

图片

图片

巴罗克时期的主要乐器可以分为四大类:

1、键盘乐器:古钢琴、大键琴和管风琴。

2、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琉特琴在巴罗克时期逐渐失去原有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小提琴。

3、管乐器:较常见的是双簧管、低音管、长笛;铜管乐器中的法国号、小号、长号常常出现在大型的合奏中,但在独奏乐中较少见。

4、打击乐器:定音鼓是乐队中经常使用的乐器。

巴罗克时期乐器制作的发展情况

图片
图片

文艺复兴时期的乐器大多沿用至巴罗克时期,管风琴、古钢琴和提琴等乐器的制作在巴罗克时期进入到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

1、管风琴:管风琴制作在德国有突出的发展,最重要的制琴家族是齐尔伯曼和施尼特格。阿尔普·施尼特格(ArpSchnitger,1648~1719)在汉堡以南的诺恩费尔德制琴,他制作了近两百座各种尺寸的管风琴,大部分用纯律调音,逐渐用金属共鸣管取代木制管,键盘多达三至四排,音栓和脚键也增多了,音域可达四个八度;总的来说,管子的结构更加科学,琴键和琴栓的设计也更完善。

2、古钢琴:它有两种类型: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和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拨弦古钢琴产生于14—15世纪,有大小不同的各种样式,通过触键使一装置上的羽毛或皮革的舌状物拨弦而发声,音色尖锐而清晰,它也被称为羽管键琴,是巴罗克时期演奏通奏低音和音乐会独奏的主要乐器。击弦古钢琴更为古老,在12世纪就已出现,形状为长方形,声音是通过琴键另一端的铜制叶片击弦而发声,音色较柔和,音量较小,适合在家庭等小范围的场合进行室内演奏。

3、小提琴:意大利北部城市克雷莫纳的提琴制作业非常发达,云集了很多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族,其中的三大名家为:阿玛蒂、瓜乃里和斯特拉底瓦里。小提琴的制作工艺开始于16世纪,巴罗克时期制造的提琴音色柔美,声音洪亮,工艺精良,其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

图片

巴罗克时期器乐的发展


图片

图片

巴罗克时期器乐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1、博洛尼亚乐派:博洛尼亚是意大利北方的一个城市,17世纪中叶其重要性仅次于教皇辖地罗马。1450年在教皇批准下,博洛尼亚建立了第一所音乐学院,1666年又成立了爱乐学院(AccademiaFiharmonica),它吸引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前来创作和演奏,著名的博洛尼亚乐派由此诞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是维塔利和科雷里,他们对推动室内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确立了三重奏鸣曲形式;1689年,加布里埃利首次把大提琴从通奏低音乐器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件独奏乐器。

2、管风琴音乐:17世纪管风琴音乐最发达的地区是德国,大部分著名的管风琴作曲家都集中在信仰路德教的德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在信仰天主教的南方,管风琴的作用主要是为宗教仪式伴奏。管风琴音乐的独奏体裁主要有三种:①托卡塔②赋格曲③以众赞歌为基础的作品,此外还有少量的帕萨卡利亚和恰空舞曲。

3、古钢琴音乐与十二平均律

古钢琴音乐的体裁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主要是托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赋格曲、变奏曲(帕萨卡利亚和恰空)、主题与变奏、组曲、奏鸣曲(大约1690年以后)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主题与变奏、组曲两种。17世纪下半叶,作曲家们开始用一个原创的主题来写变奏曲,主题往往短小如歌,在陈述之后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这种体裁的作品在18世纪逐渐增多,并且成为多乐章作品中的一个乐章(多为第二乐章)。组曲也是在17世纪下半叶定型的,它源自意大利的室内奏鸣曲,由四种风格的舞曲组成,它们是:阿勒曼德(allemande)、库朗特(courant)、萨拉班德(sarabande)、基格(gigue)。

关于十二平均律,人们曾经在琉特琴、维奥尔琴等乐器上进行过十二平均律的实践,约17世纪30年代弗雷斯科巴尔迪在键盘乐器上采用平均律;后来巴罗克时期强调“调的性格”作用,认为不同的调性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而忽略了平均律的应用;直到巴赫创作了著名的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TheWell-TemperedClavier)后,十二平均律才在键盘上广泛应用。

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sonata)


图片
图片

奏鸣曲源于意大利文“sonare”,有鸣响之意。16世纪的奏鸣曲泛指一切乐曲,巴罗克时期的奏鸣曲通常由几件乐器演奏,属于室内乐,音乐家们喜好创作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一般是两个小提琴分别演奏两行谱和两个通奏低音乐器演奏一行谱,共三行谱的合奏);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一般以键盘乐器为主,也有以小提琴为主,加上通奏低音乐器)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

17世纪以后奏鸣曲的分类:根据使用场合可分为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和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两种。前者比较严肃,由“慢-快-慢-快”四乐章组成,多用于宗教仪式,是古典奏鸣曲的前身;后者具世俗性,带有舞曲风格,常常在宫廷和私人客厅中演奏,为古典组曲的前身。

特征:一般为四至六个乐章,每个乐章的速度和内容都具有对比性,通常由“慢-快-慢-快”结构组成。

图片

巴罗克时期的协奏曲(Concerto)


图片

图片

协奏曲(Concerto)有竞赛、协同合作的含义,最早产生于17世纪末,是巴罗克时期最重要的器乐形式。其类型有:

(1)大协奏曲(Concertogrosso):当时最重要的管弦乐体裁,由二或三件乐器构成一个独奏组(Concertino)与合奏部分(tutti)进行协奏,也是小组独奏乐器和大组乐器相互对比的竞奏。该体裁源于意大利作曲家斯特拉德拉的《多乐章交响曲》,在托雷利(G.Torelli)手中得以确立;维瓦尔第有许多精彩的大协奏曲作品,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大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

(2)乐队协奏曲或协奏交响曲(SinfoniaConcertante):在大协奏曲之后发展起来的多乐章协奏曲体裁,其特征是:乐队中的某个乐器既起到独奏的作用,又充当合奏的角色,其中发挥华丽技巧的某个乐器与合奏部分常常形成对比竞争风格,该体裁尤其强调协奏部分。托雷利确立了这种体裁形式,在18世纪中期前后,乐队协奏曲逐渐融入到早期交响曲之中。

(3)独奏协奏曲(SoloCancerto):协奏曲体裁中最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一件乐器与管弦乐队进行协奏的体裁。托雷利于1698年创作的独奏协奏曲奠定了这种体裁形式的地位。维瓦尔迪在《四季》中充分发挥独奏小提琴的作用,对古典独奏协奏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巴洛克时期其他器乐体裁


图片
图片

1、托卡塔(toccata)

托卡塔意为触键,最早见于16世纪的琉特琴谱,16世纪末应用于键盘乐器,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它的技巧性比较高,特别是脚键的运用;经常采用模进、模仿对位的手法进行写作;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和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开始,并与随后比较严格的赋格段落形成对比,因此托卡塔也被称为“带赋格的前奏曲”。

2、赋格曲(Fugue)

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它是17世纪在利切卡尔和坎佐纳等音乐体裁上发展起来的。赋格曲有二至六个声部,一般常见的是三或四声部,一首完整的赋格曲由主题、答句、对句及插入句四个部分组成。赋格曲的代表作曲家是巴赫,他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将该体裁发展到了顶峰。

3、前奏曲(prelude)

前奏曲本身的含义是引子和序曲。17世纪之前,它指的是在声乐曲前作为伴奏的引子部分;17世纪初成为独立的小曲,但还是作为整套作品前的一个段落,起活动手指或导入乐曲主要部分的作用。当时的圣咏前奏曲(ChoralePrelude)是巴罗克时期管风琴音乐中最重要的、使用于教会的器乐曲。前奏曲到18世纪后才成为篇幅不大、曲式自由、带有即兴性质的独立小品,其中以管风琴的前奏曲居多,以巴赫的作品为代表。

4、组曲(DanceSuite)【重点名解】

组曲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之分。

古组曲是18世纪中叶前流行的组曲,通常由德国的阿勒曼德(Allemande),法国的库朗特(Courant),西班牙的萨拉班德(Sarabande),英国的基格(Gigue)四种舞曲组成。它们在速度上形成慢-快-更慢-更快的对比,用同一调性构成,后两首舞曲之间还可加入一首或几首其他舞曲。著名的古组曲有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德国组曲》。

现代组曲的构成:一是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出若干段辑成组曲,如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二是由文学、绘画、民间传说、神话、民俗风情等内容构思而成的组曲,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德》,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拉威尔的《鹅妈妈》等。

图片
图片

关于作者:音乐学小站是一个储存、传播音乐学知识的地方,将会努力打造成一个小宝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