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情节-环境,从三要素来看《桥》

 新用户3207Q4Og 2023-11-03 发布于北京

人物-情节-环境,从三要素来看《桥》

我个人其实不太喜欢《桥》这篇课文,虽然主题很鲜明,在情节设置上很有短篇小说应有的推动和翻转,但在语言上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感觉这些语言一点儿都不自然,很做作,甚至与小说的风格不符。短篇小说,还是希望能够简洁一些。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按理说发洪水了,村支书自己不亲自组织撤离也要找村委帮助组织,结果村民们先往村南跑,再往村北跑,老支书一个人就在那儿站着——这是不是有点儿不太称职?

当然,这些不能跟学生说,只是简单讲一讲这课即可。所以,我采用直接梳理三要素的方式:

学生找出书中提到的人物,有四组:老汉、小伙子、村民、老太太。用不同线画出相应的细节描写后,可以看出,在小伙子的心目中,个人的生命是高于党性的,父亲的生命是高于自己的;在老汉心中,党性是高于一切的,村名的生命是高于儿子生命的,儿子生命是高于自己的。这样一对比,就能通过价值观的层次,看出人物形象了,因此要分析人物形象,需要通过联系的方式。学生也能发现文尾揭示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因为在洪水后祭祀,一般都是在洪水中去世的人,而洪水中只牺牲了两个人,就是老汉和小伙子。从这角度来看,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次对话,就更加能凸显他的人物形象了。

有个问题:老汉如果不揪出小伙子,村民们能不能发现?会不会有人质疑?学生回答,当时大家都很慌乱,而且老汉没揪出来时,没人说什么,应该是没人发现。就算有人发现了,老汉自己都没有提前走,也不会说什么。

老汉揪出小伙子,会不会影响从桥上撤离的效率?老汉揪出小伙子,村民们会不会停下脚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答案显而易见,如果老汉不揪出小伙子,村民们撤离可能还会快一些,那样可能包括村支书在内的人,就都能撤离了。在大家都在慌乱,而能够保持冷静的老汉是不会想不到这一点的,但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导致最后自己和儿子都丧生?学生也能发现,就是他内心对党员标准的严格遵守,哪怕牺牲,也不能撼动党员身份的光辉。

最后,村民扶着老太太来祭奠,也能看出大家对老汉和小伙子的缅怀。老汉没有白白牺牲,他用生命捍卫了党性的尊严。

通过几组联系比较,人物形象就凸显出来了。

在情节方面,小说同样设计得很巧妙。通过水势的不断增大,推动时间的紧迫。情节反复方面,老汉对党员身份的三次强化,把矛盾推向高潮——一是“党员排在后边”,说明党员应该服从这样的秩序;二是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提醒质疑的人注意自己的身份;三是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是越来越急,在党章第三条党员义务中明确指出: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入党时,党员都宣誓过: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怎么在自己提出这个顺序之后,居然有人会质疑?有人质疑,老汉平定了也就罢了,还有人偷偷摸摸地混在群众中,老汉也就更加愤怒了。所以老汉三次申明党性的过程,也是推动情节到高潮的方式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