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跗骨窦入路“分步复位技术”治疗跟骨复杂关节内骨折

 Drseraph 2023-11-04 发布于山东

      跟骨骨折约占足部骨折的17%。目前手术是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主流。外侧'L'形入路因其易操作,且可直视下复位及固定,长期以来成为手术入路的首选。但是其切口长,损伤大,可能会增加皮肤感染和切口愈合等风险。跗骨窦入路因其皮肤并发症较少,越来越受术者青睐。但是此入路暴露范围小,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故对于部分缺乏经验的医生来说,可能会降低术中复位质量。鉴于此,本文介绍如下“分步复位技术”来实现在跗骨窦入路下良好复位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

       一,手术入路:患者取侧卧位,将患肢适当垫高,呈水平位,C臂机置于尾端,并倾斜一定角度以便术中拍摄跟骨轴位片。切口自外踝尖远端开始向前足延伸至第四跖骨基底部约5cm。直接经腓骨肌,达跗骨窦,小心保护腓骨肌腱鞘。同时注意不要损伤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在解剖切口近端时注意不要损伤跟腓韧带。在跟骨外侧壁和跟骨结节作充分的软组织分离,以便后期插入钢板。尤其是腓骨肌近端的软组织分离,以利于跟骨结节能够通过斯氏针牵开复位。打开跟骨外侧壁。如下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第一步,复位跟骨内侧壁:首先应该评估内侧壁是否稳定,约半数患者的内侧骨块存在移位。如果内侧骨块稳定,则进入下一步。若不稳定,应先复位并固定:距骨关节软骨面作为复位模板,将骨折块充分抬起,使之与距骨软骨面充分接触并对合。在C臂透视确定复位后,经距骨上方打入1.5mm克氏针临时固定内侧壁。克氏针从前向后,要么于胫前肌内侧,要么从趾长伸肌外侧打入,以免损伤经前血管神经束。此时,标准侧位片可评估内侧距下关节面。如下图:

图片

     三,第二步,复位跟骨结节骨块:跟骨骨折常表现为跟骨高度和Böhler角丢失,以及在跟腱内翻应力下的内翻畸形。这一步主要恢复跟骨高度及纠正内翻。通过跟骨结节后下部的微小切口,打入1枚5mm斯氏针,穿透双侧皮质,作为操纵杆来复位结节骨块。此时需要适度的纵向和外翻牵引。通过跟骨轴位片来评估对线对位情况。如果复位满意,从跟骨结节内下方分别打入2枚1.5mm克氏针将其与内侧骨块固定。然后拔除斯氏针。如下图:

图片

     四,第三步,复位距下关节面:打开外侧壁在直视下检查是否存在崁顿的小骨块,应该去除无法复位和不能承载关节面的小骨块。直视下复位骨块。通过拍摄标准侧位片来评估复位满意后,经软骨下骨打入1-2枚2.7mm拉力螺钉固定距下关节面骨块,并应打入内侧实现双皮质固定。将钉帽埋入骨面,以免妨碍钢板置入。轴位片来判断螺钉长度是否合适。必要时可植骨来支撑关节面,最后将外侧壁归位。(有时因为透视技术等问题,侧位片并不一定可靠,故通过距骨关节面模板来复位很重要。)如下图:

图片

     五,第四步,置入外侧钢板并固定:钢板后方覆盖跟骨结节,前方靠近关节面,但需避免将螺钉打入跟骰关节。钢板的中间段沿距下关节面放置。之前的跟骨结节后下方的斯氏针皮肤切口,此时可用来调整钢板位置。侧位透视钢板位置满意后,首先在钢板中段的加压螺钉孔打入1枚3.5mm加压螺钉,将钢板紧贴跟骨,且能够复位外侧壁。跟骨结节部螺钉可作小的辅助切口来完成。如下图:

图片

图片

     最后,关闭切口,皮下行3-0线间断缝合,缝皮建议用不可吸收线,将皮肤的风险降到最低。拆线可能超过2周。

      术后康复:术后支具固定足于中立位2周,从第3周开始主动和被动活动。8周之内避免负重。此时主要进行力量、本体觉、步态的训练。6个月后可正常活动。

        以往跗骨窦入路仅用于跟骨骨折 sanders Ⅱ型,通过分步复位技术,可对跟骨复杂的关节内骨折( sanders Ⅱ-Ⅳ型)进行解剖复位,并获得良好的功能。

参考文献:

1.Rayes J, Sharplin P, Maalouf P, Willms S, Dodd A. A Stepwise Minimally Invasive Sinus Tarsi Approach to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Technique Tip. Foot & Ankle International. 2023;44(6):565-573. doi:10.1177/107110072311657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