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爱花生牛轧糖

 食品与生活 2023-11-04 发布于上海

在品种繁多、口味各异的糖果家族中,花生牛轧糖是我的最爱。它蕴含着母亲浓郁的爱,诱人的奶香也储存了我童年时的美好回忆。

在那个物资匮乏、节衣缩食的年代,糖果算是稀罕物,而软糖更是难觅。儿时我们还玩过一个“换糖交易”的游戏,一颗软糖往往能换取两三颗硬糖。

那年我正值垂髫之年。除夕夜,操持家务的母亲小心翼翼地往瓷盘内倒了一些蓝白相间、国际象棋棋盘图案般包装的方块糖果,见我“贪婪”地“觊觎”着八仙桌上的果盘,生怕我意志薄弱禁不住诱惑,便告诫我:“可不许偷吃噢,等到明天你大姨她们来了再吃!” 

母亲的话哪有实打实的糖果管用,趁母亲去厨房做菜的当口,我偷偷从盘里拿了一颗,迅速剥去糖纸,放进嘴里,轻轻一咬,花生果仁浓郁的奶香顿时溢满口腔,我不由惊叹:乖乖,这么好吃!从此,这种用纸裹着的糖果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母亲告诉我,这种糖叫花生牛轧糖! 

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母亲才会买点花生牛轧糖,知道我爱吃,她在分配糖果时对哥哥、姐姐实行限量供应,对我则敞开供应。僧多粥少,更多的时候,我只能在梦里咀嚼它的奶香。

踏上工作岗位后,物资供应大有改观,“财务自由”成就了“糖果自由”,吃花生牛轧糖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大快朵颐,就像西北大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我平均每周要吃1千克的花生牛轧糖,家人戏言:“你呀,吃糖好比吃泡泡糖!” 

因为太爱花生牛轧糖了,我对它的“前世今生”也作了一番探究。

“牛轧糖”是英语“nougat”的音译,据考证,牛轧糖源自法国,而传统牛轧糖的生产地以西班牙为主,主要成分为烤杏仁,其次为蜜糖和蛋白。从档案馆留存的糖纸上看,进口至中国销售的牛轧糖多称“鸟结糖”“纽结糖”,而“中国化”的花生牛轧糖则诞生于1949年前的华山糖果厂。蓝白方格的包装、注册商标为“百花牌”的花生牛轧糖,选用优质花生与牛奶加工而成,一经推出便俘获众多国人的味蕾,成为天南海北竞相追捧的畅销产品。解放后,花生牛轧糖在国内历次展销会上受到广泛好评,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和轻工业部的优质产品。

20世纪90年代末,华山糖果厂并入上海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从此,“百花牌”花生牛轧糖、“大白兔”奶糖、“天山”话梅糖成为冠生园食品公司引以为傲的“三剑客”。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生产的花生牛轧糖相继面世,“福派园”“徐福记”“金冠”等知名糖果企业都生产花生牛轧糖。其间,我也品尝过一些厂家生产、设计风格模仿得一模一样的花生牛轧糖,可毕竟是“李鬼”,一是非常黏牙,二是浓烈的奶香犹如劣质的香水,完全不是我喜爱的那款花生牛轧糖。

我还是对外面包着一层用番薯粉、玉米粉或小麦粉等制成的、俗称“糯米纸”的海派花生牛轧糖一往情深,毕竟它承载了太多的美好记忆。

这几年我的血糖指标逐年攀升,医生再三告诫要减少糖的摄入量,使我对花生牛轧糖“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一次去某大型超市,只见糖果柜前,我熟悉的花生牛轧糖堆成了小山,躲在一隅。我趁妻不注意买了一点,放一粒在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记忆中那种直抵心扉的醇浓奶香似乎渐行渐远……我有点怅然若失,难道钟爱的那种味道只能在记忆中找寻? 

有一年,妻因公去我国台湾考察,带回几包“糖村”牌花生牛轧糖。撕开糖纸,轻轻一咬,口感扎实、奶油醇香、甜而不腻,咀嚼间回味无穷:嗯,这才是暌违已久的滋味呢!妻担心我贪吃,规定我每天只能吃一颗。只怪我意志太薄弱,一袋250克的花生牛轧糖如风卷残云般,不一会儿就被我“消灭”了。

记得有位美食家曾这么评价花生牛轧糖: “人开心时可以吃,不开心时也可以吃。开心的时候吃,甜蜜可以被分享;不开心的时候吃,感觉有人陪伴在自己身边。”我想,此番感悟用在花生牛轧糖上堪称点睛之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