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汗后烦渴——白虎加人参汤

 铁毛l 2023-11-09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太阳六十一: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汗出表解,而津液亡泄,里热则增,是宜白虎清里。而大汗之后,大作烦渴,而脉又洪大,是亡津而气亦泄也。津由气化,《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此当益气以生津,故加人参。《素问·评热论》:脉躁疾,不为汗衰者死,以精气消亡,无以渗灌其枯燥也。白虎而加人参,使清气降洒,化而为露,滋润枯涸,涤洗烦躁,莫善于此矣。

1  太阳三十一,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桂枝二越婢一汤。

本条六十一,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

肺燥失敛,则见浮洪,胃腑热燥,则脉见大;大汗亡津,肺胃热燥,气失收敛,则见洪大之脉。

论;感冒后的脉洪大烦渴,病在太阳者来路者,表解之后大胆放心用白虎加人参,无毒无害。

一,此为伤寒,不是温病,注意区别。虽然白虎加人参,也可以治温病。

二,此方可以参考《金匮》麦门冬汤,肺燥不敛证。肺为辛金,燥则失敛,因于亡津,所以咳逆上气。

太阳六十二: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吐下之后,气夺津伤,七八日不解,燥热内盛,而自里达表,表里俱热,热蒸窍泄,时时恶风,舌上干燥,而心内焦烦,欲饮水数升之多,主以人参白虎,清金而泻热,化气而生津也。

1  吐下之后,亡津而气也泄,是为气夺而津伤。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燥热外蒸,则表里俱热,皮毛窍开,故时时恶风,此是恶外寒之义。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肺胃热燥也。白虎加人汤主之。白虎清内热,人参益气而生津也。知母清肺泻火,甘草粳米,建中化气。

2   白虎人参汤——燥渴欲饮水数升,误下亡津,肺胃热燥之盛者

麦门冬汤———表实卫热,表解之后,肺燥失敛,火逆上气证。

太阳六十三: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伤其阴液,因复发汗,伤其阳津,表阳里阴,以此俱虚。表阳虚则阴气外束,里阴虚则阳气内郁,阳气内郁而不外达,其人因致昏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汗出则卫气外达,经脉和畅,阴退而阳宣也。表和之后,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1 太阳病,先下之亡津而伤里阴,故不能愈,后复发汗,汗出而亡表阳,表阳里阴俱虚,其人因致昏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表和故也。里之虚阴与表之虚阳,和于表也,表和自愈。得里未和者,是先下之亡津而胃肠偏燥也,下胃肠之偏燥,以和里虚之阴津。

2 太阳四十八,大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本条,先下之亡津而伤里阴,后发汗而亡表阳,表里之阳俱虚,虚阴虚阳,故致人昏冒,冒家汗出,则此虚阳虚阴欲自和也。故汗出冒解,汗出表和。

  本条重点,是以此表里俱虚而能自和,对比太阳九十九,须表里俱实,津液自和,便自汗而愈。此是表里俱实,阴阳自和也。

3 太阳之病,首以汗法为正,下法为逆。上两条是汗下后亡津内燥,本条是汗下后表里阳虚。同是汗下,阳虚与内燥却不相同,本条阳虚与内燥又同见。

论;冒者,昏冒,头晕,头眩,眩晕之义,如头戴帽。得里未和者,则利亡里阴(津液),而胃肠偏燥也,轻下胃肠之燥,以和里阴。本条下之,承气轻下,和里之义。下条言和胃气用调胃承气汤。余觉小承气汤也可,参考阳明二十条。

  太阳误下,利而亡津伤燥,对比后面误下败中而伤湿;利而败中亡阳,利而中虚火逆,皆是误下坏病。因人虚实不同,病风寒也不同。又有误下成结胸痞证之不同。一旦成坏,杂象百出。

太阳六十四: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阳虚之人,汗则亡阳,阴虚之人,汗则亡阴。汗后恶寒者,气泄而阳虚故也,故防入少阴,不恶寒,反恶热者,津伤而阳实故也,是已入阳明,将成大承气证,宜早以调胃承气和其胃气,预夺其实也。

1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此是汗出而阳气外泄也,(芍药甘草附子汤)。

    发汗后,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此是汗出亡津,胃腑热燥也。腑热外蒸,所以恶寒。胃为阳腑,燥热为实,以调胃承气汤,泻阳盛之实,以和阴虚。阴阳和,则病解。

2   阳虚之人,汗出亡阳,阳盛之人,汗出亡阴,此为一定之理。与五十七条汗下之后,阳虚伤阳,阳盛伤阴一理。提纲“实也”,胃燥腑实。

太阳六十五: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一被火热,血气流溢,而失其常度,外劫之火与内郁之阳,两相熏灼,其身发黄。上之阳盛则欲衄,下之阴虚则小便难。阴液阳津,俱至虚竭,身体则枯燥不润。阳气上燔,但头汗出,际颈而还。里气膹郁,而为胀满。肺气壅阻,而为微喘。火炎于上,口干而咽烂,其时或不大便。久则卫郁莫泄,浊气熏心,而为谵语。甚者胃气冲逆,而为呕哕,或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凡此诸证,总以表里壅遏,热无泄路,故郁闷懊憹烦乱如是。宜以辛凉之药,双泄表里。若小便利者,是阴气未绝,其人可治也。

此证湿热郁蒸,宜以麻黄、石膏泻其表热,大黄、芒硝泻其里热,半夏、生姜降其逆,猪苓、滑石渗其湿,表里双清,则神气慧爽矣。

1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者,阴弱营虚之贼风也。表阳之邪风被发汗之火热伤,则血气流溢,失其常度。表阳之风泄与外劫之火邪,是为两阳相熏灼,汗不能出,内郁为湿,湿热外蒸;其身发黄。表阳盛则卫气泄而上冲鼻窍,故欲衄血,里阴虚者,气陷内壅,不能疏泄,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者,外则火劫,则身体枯燥不润;火劫外逼,孔窍不开,经热上蒸,故头汗出,剂颈而还,身上无汗,营卫循行,失其常度,故内有腹满外见微喘,胃逆火炎,则口干咽烂,胃气不降,或不大便,浊气薰心,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里阴未竭,其人可治。

2 阳盛则欲衄者,是表阳之风盛,因火邪之外逼,是两阳相熏,则身发黄;火邪外逼,风盛内泄,风火相争而互搏,风强不泄,火邪之外闭,营卫内壅,卫气上冲,则欲上衄,此是阳盛而欲上衄之义。

阴虚小便难者,是表阳之风虚,因火邪之外逼,是两阳相熏,则身发黄;火阳外劫,营弱风虚,风火相争而互搏,风虚不泄,火邪之外闭,营卫内陷,则气内壅,故小便难。营卫之气,或上冲欲衄,或内陷不出而小便难,故为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也。

阴阳俱虚竭者,表阳虚竭,则火逼而身体枯燥不润,表闭不开,经阳上蒸,则头上汗出,剂颈而还,是身上无汗。里阴虚竭,风不外泄,营卫内陷,则腹胀满,肺逆而喘,火气失敛,则口干咽烂,胃逆不降,或不大便,久则卫气不泄,浊气薰心,而为谵语。甚者胃气冲逆,而为呕哕。阴阳俱虚,虚竭而内绝,则见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阴气未绝,其人可治也。凡此诸证,总以表里壅遏,热无泄路,故郁闷懊恼烦乱如是。外热而内燥,故师言治以辛凉,双解表里。

3 小便利者,是阴气未绝,此是里阳未绝,气化未绝之义,其人可治。表闭误治,里气未绝,故为可治。表闭误治,里气伤绝,必不可治。(六十七,必圃血)古人知外感,汗出则病愈,而不知有风寒之别,麻桂之方。故以火薰火烤火灼,以发其汗,未至汗出,反致伤人杀人也。现代伤寒普及,太阳当汗,人人皆知,不用火法,但现代中医,仍风寒不分而畏用汗法,即不会用汗法也不会误用火劫,与其冒险怕治坏,不如不治。而外感多以西医挂水,此中医之悲哀也。此可治者,师又为此坏病,列其方药,以救逆治。

论;本条阴阳俱盛,阴阳俱虚,上阳下阴,表阳里阴,阳津阴液,两阳相熏,阳浮外感,阴弱里虚,卫阳营阴,表阳外感,里阴本虚,阳气外盛,阴气未绝,火闭内壅,等阴阳之论都有研究了,此解供大家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