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168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7-24 发布于浙江

第168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则当解,复不解,而热结在里。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本因吐下后,邪气乘虚内陷为结热,若无表热而纯为里热,则邪热结而为实;此以表热未罢,时时恶风。若邪气纯在表,则恶风无时;若邪气纯在里,则更不恶风。以时时恶风,知表里俱有热也。邪热结而为实者,则无大渴;邪热散漫则渴。今虽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未为结实,邪气散漫,熏蒸焦膈,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与白虎加人参汤,散热生津。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为多也。时时恶风,当是时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论中谓发热无汗,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读者细玩经文自知。

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以致热结在里,时汗恶风者,结热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结热在里已彰也。故曰表里俱热,宜白虎加人汤主之。以白虎能外解肌热,内清里热也。加人参者,因汗吐下后,津亡气弱,借此以益气生津也。

大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热,表多里少,故不渴也。白虎汤治阳明表里俱热,里多表少,故大渴也。

今大渴燥烦,时汗恶风,是热在阳明又兼太阳也。而用白虎汤者,以阳明里热证多,太阳表热证少也。若无汗微渴,则为太阳表证多,即表里大热,又当用大青龙汤矣。

【 集注 】

喻昌 曰:玩此条本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己自酌量,惟热结在里,所以表热不除,况加大渴饮水,安得不以清热为急耶!

程知 曰: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以汗、吐、下后不解,故邪气乘虚结为里热;惟结热在里,所以表热不除,有恶风证也。大渴引饮,里热炽盛,安得不以白虎急解之。石膏辛寒,能清里热,兼散表热也;惟其在汗、吐、下后,故必加人参以顾其正气也。

汪琥 曰:与白虎汤加人参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要之,此汤惟正气虚而邪气微者宜之;若邪气甚者,不敢轻加人参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七八日尚不解者,当汗不汗,反行吐下,是治之逆也。吐则津液亡于上,下则津液亡于下。表虽不解,热已入于里矣。太阳主表,阳明主里,表里俱热,是两阳并病也。恶风为太阳表证未罢,然时时恶风,则有时不恶,表将解矣,与背微恶寒同。烦躁、舌干、大渴为阳明证,欲饮水数升,里热结而不散,急当救里以滋津液。里和表亦解,故不须两解之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吐下之后,气夺津伤,七八日不解,燥热内盛, 而自里达表,表里俱热 ,热蒸窍泄,时时恶风,舌上干燥,而心内焦烦,欲饮水数升之多,主以人参白虎,清金而泻热,化气而生津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吐下后,阴液伤耗,七八日不解,已踰一候,病气当传阳明。太阳标热结在中脘,而表热依然不解,

此为太阳阳明合病。时时恶风者,表热甚而皮毛开泄,外风乘之而不能受也,此为太阳未解之明证。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中脘之阳热,因津液少而益炽,此为病传阳明之明证。惟仲师主以人参白虎汤,有似专治里热而不关太阳者,不知 石膏之质中含硫养,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用之,近人张锡纯之言可信也。但石膏性本微寒,欲彻表里之热者,最少亦需鸡子大一枚,否则无济,若煅而用之,则尤为谬妄(《伤寒》《金匮》用石膏方治并属生用,多至鸡子大小六枚,甚有用至二十四枚至半斤者,非以其微寒力薄乎!惟漆匠胶入殓后之棺盖则用煅石膏,取其凝固收涩也。然则白虎汤所以彻表里之热者,取其清凉透肌乎!抑取其凝固收涩乎!此又不辨自明也。更以豆腐验之,投煅石膏于煮沸之豆浆,则凝而成腐矣)。

去其清凉透肌之性,一变为凝固收涩之败质,致胸膈间热痰,结而成痞,吾不知其何以谢病家也。盖白虎汤方治,要为偏于阳热而设,且以吐下伤津液之后,始用人参,故同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表病重于里热者,则宜桂枝加葛根汤,阳明里热重于太阳者,则宜白虎加人参汤。夫各有所当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条是讲 阳明热证兼有气阴两伤 的证治。

病从伤寒而来,中间经过若吐,吐则津液亡于上,若下,下则津液亡于下。吐、下伤亡阳明的、胃家的津液。这个病未好,时间是七八日不解,延续到七八天这个病还没有好。

热结在里,这个结字不要当凝结讲,当作集结讲。由于吐下,胃中的津液受损,在表的邪热就乘着这样的一个机会集结在里。里是对于表而言,邪离开了太阳之表,而入阳

明之里了。病变的部位不属于太阳而属于阳明了。阳明的热,热结在里,集结在里。这个热如果未炼结成实,还未达到燥屎凝结的程度,仍然是阳明胃气的燥热,所以它就要表里俱。头一句话叫热结在里,第二句语叫表里俱热,这样体会就好理解了。热邪在里,但是气达于外,就是邪热弥漫周身,充斥表里。

显而易见,这个热不是炼结在肠胃,不是承气汤证的燥结之结,而是太阳的表邪集结在阳明的一个问题,所以 这个就是阳明病的热证,而不是阳明病的实证 ,这个要分清了。时时恶风,意在言外,当有汗出而多、腠理不固的这样的一个证候,因为表里俱热,热邪腾达,腠理开泄,津液外越,所以就有汗出。

因为阳明病多汗,腠理不能固密。它是一个开泄的,所以时时而恶风。恶风和恶寒是个互词,下边这一条就讲背部微恶寒。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它的热甚,热甚伤津,津液就外渗,就有汗出。

热也能伤气,所以气也伤了,津液也伤了,就出现气阴两伤的症状。

津液受伤,而热邪还不去,所以大渴,舌上干燥而烦,出现一些燥热伤津液的症状。热要伤气,所以就有时时恶风这样的症状。时时恶风有两个机理,一个是热伤气,一个是腠理不能够固密,两个因素都有。恶风是伤了气,渴是伤了津液,两个对比之下是哪个重哪个轻?伤津液伤得厉害。我们说白虎汤证有四大症状,其中有个大渴。大渴的话从哪里来?就是《伤寒论》这一条有个大渴,大渴就不是小渴。怎么如道他大渴?是欲饮水数升者,患者不喝水则已,一喝水就得喝那么好几升,这个渴就是大渴了。

渴,就有一个干燥的症状,他有一个津液干涸的症状,所以他才饮水自救,他才要喝水。舌上干燥而烦,这个人舌上干燥,舌头上干燥,这句话说得科学性相当的强。人口里干燥,以哪儿为突出?主要在舌上干燥了,这才真叫干燥。怎么知道舌头干燥?这里有自觉症状,有他觉症状。自觉症状就是说是患者感觉舌头上干,他觉症状是当医生的要看舌苔,一看舌苔,舌面上头没有津液,是干的。这样行不行啊?不行。医生得把手洗干净,用手指头摸一摸,一摸,干的。看是视觉,用手指头摸一摸,这叫触诊。这样干才说得上干燥。

烦有两个意思,烦者甚也,就是舌上的干燥和渴不是一般的,而很严重,所以骨头节疼痛叫烦疼,疼得很厉害,所以这个烦不当作心烦来体会,当作病情很重。有的注家就不解释为心烦,舌上干燥而烦,干燥得很严董,很厉害。但是白虎汤证确有心烦,下边我们就讲了口燥渴,心烦。因为四大症状大烦、大热、大渴、脉洪大,所以白虎汤证它有心烦,难道说那样的燥渴,他就不心烦吗?就把心烦排除出去了?那也不可能的。所以这一个烦既有燥渴严重的意义,也有心烦的意义。因为内有热,胃有热,所以他心就发烦。由此看来,这个病是阳明热邪弥漫周身,周身大热。

伤了津液,伤了气,气阴两伤,津液的干燥到了严重的地步,怎么治疗?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用 白虎汤清热生津,加人参,既能助气,又能够生津。单纯的白虎汤就不行

了,因为有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得加人参,人参既能够补气,又能够滋生津液,这是张仲景用药的—个规律。比如小柴胡汤有口渴的,去半夏,加栝蒌根,另外人参的剂量得要增加。

为什么要增加

人参的剂量?因为人参这个药

又能够补气,又能够助阴,

《神农本草经》说人参,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它为什么说补五脏?因为五脏为阴,五脏属于阴的,所以人参这个药有补阴的作用,当然它也能补气,能补肺脾之气。如果热甚津枯而气分衰了,气为阳,津液为阴,阳生阴长,阳杀阴长,不把肺胃之气扶起来,津液是不好滋生的。光用知母行不行?那是不行的,

所以要加上人参。茯苓四逆汤证是阴阳两虚,四逆汤补阳,茯苓、人参补阴, 这是张仲景那个时候用药的一些思想、一些规律。有的时候和近代的一些药书、本草有一些不同。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太阳伤寒若吐,若下,是皆属误治啊,寻其理,邪热内入而结于里,病七八天不解,热结在里嘛,热实于里它必

定要反应到外头来,所以方才我们讲

的身无大热, 那么如果这个热里实的厉害,它一定蒸于外,所以说表里俱热

,身大热,这个白虎汤就是治身大热的,但是它没有到蒸蒸汗出这个地步。

时时恶风,就是人体热感觉外边的风寒来袭,也是时时怕风。大渴,渴的厉害,“舌上干燥而烦”,这是石膏证。舌上干

燥,同时感觉发烦, 咱们讲大青龙汤,不汗出而烦躁,那就是里热的石膏证的反应。欲饮水数升。那么热伤了津液,热就想喝水,再伤了津液他就更想喝水,所以欲饮水数升,就是现在喝几碗才痛快,这个要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那么后人也认为时时恶风,它是有表证,石膏解表是错的,后头它要解释。

这个就是白虎汤加人参,他这个人参这个药我们头前讲过,心下痞硬,它是胃虚,胃虚它就不能行津液,我们人身上的津液啊化生于胃,胃虚它的津液就不能行了,它不能纳食了,吃了他也不消化,这个津液当然就不能补溢上来,那么热伤了津液,胃再虚,所以白虎汤加人参,非亢进胃气,才能恢复津液,古人方子就这样,后人方子就加麦冬、生地了, 滋阴,光滋阴胃要是不好是白搭, 所以在白虎汤的基础上,有石膏、知母,这个药很寒啦,足以去热。那么这个津液不生不行啊,所以它加人参,我们看看《伤寒》《金匮》这两个合起来看白虎汤,白虎汤都不渴,可是全是舌干,口舌咽干,那么

大渴的时候它都加人参,以致于在用药上它有一个很好的诠释,不是说遇到渴就得滋阴

大渴的你在寒药里面加人参鼓舞胃气就行了, 这个方子也是这样的,知母、石膏。这个知母啊,也是寒性的药物,它解烦,那么这个白虎汤这个烦的相当厉害了,它祛热的作用也挺强,与石膏并用更能祛寒,可是你用寒药,也顾全胃呀,所以它用甘草、粳米,这个地方都相当好,咱们治病就当大医,用苦寒就是苦寒,用辛温就是辛温,这个石膏这个药最伤胃了,要是大量吃石膏,不想养胃的法了,那食欲很快就减下来了,但它又用甘草、粳米,粳米,熟了就成米汤,它起粘化作用,它使胃不受伤,光能祛热,所以古人它这个方剂啊妙不可言,它不伤胃,那么要是这个大渴饮饮呢,它就要加人参了,它底下解释,所以这个它不是表证。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伤寒,若吐,若下后”?

答:㈠张仲景既论“伤寒”,又论“若吐,若下后”的目的是强调病是表里兼证,以里证为主。㈡辨识“若吐”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可吐证;二是类似可吐证,辨治必须切中病变证机,不能被假象所迷惑。㈢辨识“若下后”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可下证;二是类似可下证,辨治用药都要恰到好处,否则即会引起病证发生其他变化。

②怎样理解“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答:㈠张仲景论“七八日不解”的临床意义有三,一是太阳病于七八日易于发生变化;二是强调辨治表里兼证宜早不宜迟;三是辨治疾病既要认识现有病证表现,又要了解病变日数。㈡张仲景论“热结在里”的目的是强调病变部位在里,病变证机是热。㈢辨识“表里俱热”,即里热是病变本质,表热是症状表现,突出辨症状表现与病变证机有本质不同。㈣辨识“时时恶风”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盛而伤气,气伤及卫而不能固护于外。再则辨阳明热盛证“时时恶风”有类似太阳病恶风、或恶寒,应重视鉴别诊断。㈤辨识“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的病变证机是阳明热盛而伤津,津亏不能滋养,其治宜白虎加人参汤。

李翰卿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六十六
【方义】
此清阳明经热兼补虚之方。
【主治】
阳明经病,大热,大汗,大渴,喜冷,恶热,口舌干燥,一般同白虎证,但脉洪大而力不足,或兼芤,或洪大无伦者。
【药品】
人参一至二钱 生石膏三钱至一两 知母二至五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粳米二至五钱
【煎服法】
水二至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按:人参也可另煎兑服。石膏用量多者,煎成后,分若干次频频服之为宜。
【用药大意】
白虎汤清热生津,人参强心补虚。
【禁忌证】
(1)表不解,恶风寒无汗者,忌之。
按:恶风寒本是表不解的主要症状,但在有汗和口舌干燥、喜饮冷的情况下,或“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都不得谓之表不解。因为此为内热太盛,自觉室温较低而有背微恶寒或时时恶风之感觉。
(2)脉洪大有力者忌之。因内热太盛,心气不虚,不需人参之补。
(3)舌红者忌之。因热已入营血,需配合清营凉血之品。

【类似方剂参考】
(1)白虎汤:此治阳明经热而心气不虚之方。
(2)玉女煎:此清热兼凉血之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