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低风险死亡的指标探讨

 lnkd刘88888l8 2023-11-11 发布于辽宁
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是DRG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出现低风险死亡的原因,排除病案首页填写的问题,就剩下医院的医疗安全医疗质量问题了。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里面也有这个指标(其实也是来自DRG分组器):
14.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
【指标属性】定量指标,国家监测指标。
【计量单位】百分比(%
【指标定义】
考核年度运用DRG分组器测算产生低风险组病例,其死亡率是指该组死亡的病例数占低风险组全部病例数量的比例。
【计算方法】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低风险组死亡例数/低风险组病例数×100%
【指标说明】
1)分子:低风险组死亡例数是指考核年度低风险组出院患者死亡人数之和。
2)分母:低风险组病例数是指考核年度低风险组出院人数之和。
3)利用各DRG病例的住院患者病死率对不同DRG进行死亡风险分级。        
【指标意义】    
体现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情况,也间接反映了医院的救治能力和临床诊疗过程管理水平。
【指标导向】逐步降低。
【指标来源】病案首页。
【指标解释】国家DRG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病案管理质量控制中心。   
另外我们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中也看到了类似的概念:
115个低风险病种          
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中,低风险病种患者住院死亡率是医院质量安全指标之一。这里没有说是低风险组,而是低风险病种,所以不考虑DRG入组,而是只看是不是属于该病种。接着文件也给出了115个低风险病种的ICD-10类目,所以这里评价的标准就比较简单粗暴,按照文件里面的低风险病种的ICD-10类目,不管其他诊断如何,只要主要诊断编码在这115个类目之中,该患者就属于低风险患者,如果该患者死亡,就属于低风险死亡(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这个评判标准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也容易导致误伤。
举个例子,让大家讨论一下。
如:患者因纵膈肿物入院治疗,住院期间行手术治疗,术中突发心脏骤停,抢救过程中出现心脏破损,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手术常规病理显示为“(前纵隔肿瘤)符合血管瘤(瘤体11.5×8.2×5.0cm)”。
按照常规思路,这个病人本次因纵膈肿物入院并行手术,那么就按照病理报告的血管瘤编码吧,编个“D18”。    
图片
  结果大事不好,D18妥妥的在115个病种目录里面。如果按照这个目录统计低风险死亡,那这个就是低风险死亡病例啊。
图片   
那咋办,看一下患者的直接死因其实应该是心脏破损导致的,那就根据这个术中并发症更加严重进行编码“S26 心脏损伤”进行编码,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进入低风险死亡了呢?
但是这样是不是合理,可能也是有一些争议吧,毕竟这也是一个损伤中毒码,也是属于比较敏感的一类编码。照编码原则,死亡患者的主诊断应该是患者的直接死因。
图片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评判标准合理还是不合理,既然115个低风险类目已经给出来了,按照医生和编码员的机智,应该也是可以适当的规避的。反正总的原则就那些,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做点微调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总之,DRG的低风险死亡的推断有些不好实现,但是按照115个低风险分类来推断和管控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所以可以退而求其次,根据这115个病种来实施,总归这是有国家标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