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的开窍点

 幽默的数据线 2023-11-13 发布于甘肃

      个人观点,学习《黄帝内经》的开窍金方有三点:

图片

       第一点、读懂四季轮回;即读懂阴阳循环变化的规律。

       按理说,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因为昼夜的更替,日月的更换,阴阳能量的变化便循环往复地存在着了。关键是,作为生活在自然母体中的人体,它可是时刻感应并同步着这种阴阳变化呢。

        众所周知,因为阳光辐射的关系,白天的上午为阳中之阳,白天的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这是阴阳变化的粗略划分。

       阴阳变化更细致的划分,在《易经》中有对应的八八六十四卦与之相对应,在医典中有十二个时辰对应的十二个经络与脏腑。

       这阴阳在各个时刻各自所占的比例与能量的不同,便决定了它们细分的根源,也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性能、功能、表现、权势、特点、生化等方面均各不相同。

       就这方面,一旦明白了一年四季变化的特点,也便能明白一日之阴阳变化的特点。明白了一日阴阳变化之特点,也便能明白一年四季变化的特点。

        我们了解天气阴阳之变化,就是为了了解与之时时相应的人体阴阳的变化。内外一致,为健康;反之,人体与自然主时的季节特点不同步,即为病也。

        中医的调理与治病,就是让人体恢复到与自然节律同步的健康状态。春收夏长,秋收冬藏,人体均有其相应脏腑的隐退与起用。

      故,这一点的了解,是入门中医之基础的基础。

图片

       二、明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则。

       ①自然界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相互感应的特点。

     《黄帝内经》中多章提到归类的问题。比如,酸甘苦辛咸五味,它们会自动投奔五行与自己相合的脏腑,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

       不仅仅是五味这样,五色、五谷、五音、五畜、五果、五官、五脏、五气、五方、五德、五令、五志等等,均会相互感应,同频共振,自然归类。

      为此,通过望闻问切,医家便能知一得知其他,由表及里,推理亦由此而得也。

       ②万物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类别,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相互成就的运动关系。

       众所周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过来说,无论万物如何复杂,它依旧是“一”中的某个部位,某个分支。而“一”永远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故,它内在的一切变化与分支,都离开这一平衡的总则。

       故有了五类物质的相生相克的存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相互平衡制约。

        例如,病气从心火至肺金,再从肺金至肝木,由肝木至脾土,由脾土至肾水,这说明病情在逐渐加重。若病气向反方向变化,则表明病势有所好转。

       当然,这是一般情况;因为特别的情志,会超越与突变病情。

       总之,以上两点,是深入学习中医的基本常识。不懂不管它们,学习中医则寸步难行。

图片

        三、大小环境,均有趋向并保持局部平衡的本性。

      《黄帝内经·素问》中详论了“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它讲到“神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虽说,这些天元纪方面的知识,更为广博玄幻。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人感应并调和着天地气运而生成。天地之运气,弱者感应着弱者,强者感应着强者,并必定保持着平衡。

       即弱火招弱水,强火招强水。天地两气总是保持着平衡状态。所以,一阴之厥阴对应着一阳之少阳,二阴之少阴对应着二阳之阳明,三阴之太阴对应着三阳之太阳。

        自然界中,有相克之气相随,亦有报复之复气来约束与平衡。比如,弱木遭遇金气的欺凌,接下来克制金气的火气,便会来抑制与报复金气。这就是一物降一物吧。愈猖獗,招来的复气愈烈。其尤太极拳,缓应缓,急应急,猛应猛。有因便有果,气候也是。

       大气如此,小气候如单位、家庭、个人亦均是如此。

       换言之,每一个相对健康的个人,都保持一种与大道相应的平衡态。

       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便能更清楚地认识环境或个体的各个因素,然后才能寻找调和平衡的方式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