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痉湿暍病脉证治--风湿

 经方人生 2023-11-14 发布于四川

医圣开头就说明风湿病的治法,“法当汗出而解”

----------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

说得相当直截了当。

“风湿相搏”,这说的是病因,湿邪和风邪相合了,侵犯了肌肉、关节,尤其是“一身尽疼痛”,全身都疼。

这个“尽”字是个范围副词,是肌肉、关节哪都疼痛,疼遍了,为什么?

风湿犯表,侵犯肌肉、关节,疼痛的原因是因为湿为阴邪,它肯定要阻遏阳气,使阳气不通,因此“不通则痛”。这个“一身尽疼痛”为主要症状,点出了病因,“风湿相搏”。主症“一身尽疼痛”。

“法当汗出而解”,这说的是治法,肯定是用汗法。

但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后面那句话“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我用了汗法了,结果这病没好,什么原因?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在结构上非常地清晰,然后,回答了影响汗法不愈的两种因素,什么因素呢?气候因素,“值天阴雨不止”,这是多雨的季节,说明外界环境是外湿偏盛,对于在关节、肌肉间的湿邪,不利于宣泄。有风湿腿痛的人最敏感,他腿一痛就知道天要下雨了。

第二个因素是汗不得法。他用的什么法?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用了大汗法,这是不对的,大汗法的弊病就是“但风气去,湿气在”,风去湿存,风邪是祛除了,湿邪留下了。

“但风气去,湿气在”,为什么会这样?

风邪和湿邪的邪气属性不一样,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出去快。湿邪为浊邪,其性重浊、粘滞,不容易速去,不是说一下子就给祛除了,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外湿的正治法,汗法是毫无疑问,怎么能使这个发汗法保证“风湿俱去”呢?下面他回答了,“若治风湿者,发其汗”,还是得发汗,发微汗。

服桂枝汤后医圣怎么说的,说“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这是最好的发汗法。“不可令如水流漓”,既伤阴又亡阳。微汗法,不仅是对桂枝汤汤这样要求的,就是麻黄汤这样的发汗峻剂,也不可如水流漓,一定是微汗法。这是汗法的基本原则,不单是对风湿病、外湿病要求,只要是汗法,都是这样的要求。因为它时时要顾护阳气,注重对阴津的保护,所以汗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微汗法。

麻黄加术汤,这是针对寒湿在表,属于表实的证治,方后注说“覆取微似汗”,喝了汤药,你得盖好被,本来就在受着湿邪,可能兼挟风寒,别再因为发汗,再受外邪。所以,盖上被,使他微微的、连续不断地出小汗。

防己黄芪汤,这是针对风湿在表,属于表虚的情况,医圣也说让患者把被子盖好,然后微汗。

总之,在出汗的方法上,要“温覆”,让患者把被盖好。汗出的范围,要“遍身漐漐汗出”,“遍身”即包括手足,特别是在关节上,把这汗出好,遍身汗出,手足俱周。汗出的时间,两个小时,汗出潮乎乎的即可。

为什么“微汗法”就能保证“风湿俱去”呢?

湿邪为阴邪,靠什么来推动呢?一定要靠阳气。大汗法使阳气大泄,咱就别让它阳气大泄,让它缓缓地流行于肌肉、关节之间,这种阳气要“内蒸而不骤泄”,使湿邪无地以容。“微汗法”就能达到这样作用,直达病所肌肉、关节之间,都有阳气在充满流行,凡是湿邪停留的地方,阳气都能到达,推动它慢慢地宣泄出来。

“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微发其汗”,不管是汗法,还是利小便法,是给湿邪以出路。但是,最终是要通其阳气,振奋其阳气,因为他素体上就阳气不通、不足,所以,“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

为什么要调其营卫?

湿邪不管是和风邪相合,还是和寒邪相合,它侵犯的部位是肌肉、关节、体表,所以它影响了营卫的功能,营卫若不和,它又容易招致外邪,所以,通其阳气,调其营卫,它就是能够保证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包括肌腠,充满流行,使湿邪无地以容,没有存留的地方。然后,让它随之慢慢地得以宣泄出去,还能够营卫通畅,使阳气也被通畅,我们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通畅气血,同时也通畅津液,令湿邪和风邪随之而解。

风湿病难不难治?在东北,它可真是多发病、常见病。临床上确实,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个法则真就有效,就怕病久缠绵,今天西药,明天中药,今天找这个大夫,明天找那个大夫,另外,自己又不注意加以护理。我们说了,要“随其所得”,那你怎么护理?他就怕湿、怕寒凉,那你就得保护,给以温热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