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最合理的人类生存模式

 天下小粮仓 2023-11-17 发布于福建

在上世纪的下半叶读《道德经》,总觉得老子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因为他的许多观点,与当时的全球共识是对立的。那时,全球人都认为,以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为代表的“快速发展观”,是毋庸置疑的“思想正确”,以这样的认知来看老子的理想社会,自然不能接受。

但到了2023年的现在,快速发展观日益显露其自私、短视和虚伪的性质,在人们开始怀疑其“正确性”的时候读《道德经》,会发现“圣人被褐而怀玉”,曾被弃如敝履的理想,竟是最合理的人类生存模式。

老子是这样表述理想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许多人根据字面含义,误读了老子,以为老子反对任何发展,希望停留在原始社会。这样的思想当然是反动的,因为谋发展是人的本能。

我们来仔细分析这段话。

这段话其实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什伯之器”,指高效的工具。“重死”,即“畏死”,指安居乐业。字面意思是,不使用高效工具去追求快速发展,人们如能安居乐业,就不会去四处冒险,不出去冒险,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没用了。虽然建了军队,但不打仗军队有什么用呢?高效工具不使用,当然也不需要开发高效的算法,用简单的方式来计算和记事就行了。——这些字面意思,让许多人得出老子反对任何发展的结论。其实老子反对的不是发展,而是超自然的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理由有二,其一,谋发展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包括人类。谁也不会放着牛和铁器不用,用石头、木棍耕地的。如果老子反对这样的发展,说明他缺乏正常人性。一个拒绝发展、缺乏正常人性的人,几千年来却一直被正常人所研究,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其二,老子是辩证哲学的始祖,辩证法本身就是研究发展的学问。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周行而不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反者道之动”,这些话都在表述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果老子拒绝发展,他的“道”应该寂然不动,干嘛还要“法自然”、还要“周行”、还要“生一生二”的呢?

一个以辩证思维看待事物变化的哲人,是不可能反对发展变化的。但他为什么说上面那些拒绝先进的话呢?请注意,这段话是“意象”说理,所谓不用什伯之器,不用舟舆,不用甲兵,恢复结绳记事,都是“象”,其中蕴含的“意”,不是反对发展,而是反对快速发展,因为快速发展必然超越自然节律,打破“天人相应”的格局。

老子的发展观以“天人相应”为立足点,而人的发展本能如不加限制,一定会破坏“天人相应”,欲速则不达,给人类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灾难。老子通过反对用“什伯之器”的“象”,来表达反对超自然发展之“意”。

换言之,老子认为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节律,而“快速发展观”则对发展本能不加任何限制,追求“更快更强”。这就是老子与“快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与大自然同步发展,是老子理想社会的基本模式。

人类的发展本能,跟食色一样,也是动物性的。动物性本能都是纯利己的,不会考量他方利益。动物可以如此,因为没有智慧,只是消极地顺应自然。动物再怎么追求发展,也不可能获得超自然速度。人有智慧,人类如放任发展,一味利己,能创造许多超自然的发展奇迹,能轻而易举破坏“天人相应”格局,使人类自蹈死地。这是老子所忧虑的,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危机,证明老子的忧虑绝非杞人性质。

中国人信奉“天人相应观”,而西方人信奉“快速发展观”,是由不同的生存状态决定的。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收成必须遵循自然规定的时序,如想超前,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中国人早就懂这个道理。因此,农耕文明必然孕育“天人相应”理念。西方以游牧为主,没有顺应天时的必要,此处没有猎物,就去别的地方,找不到猎物,就抢别人的。这种生存方式必然促使人的发展本能发挥到极致,正常的发展就成了贪婪的攫取,“快速发展观”应运而生。这就是嗜血的资本主义与西方社会一拍即合的根本原因。但人类毕竟是地球生物圈的产物,快速发展观一定会于生物圈的运行机理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虽能得益于一时,最后一定会被抛弃。

但老子的理念在当今世界是走不通的,因为它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人类都走“天人相应”模式。但西方追求快速发展,先发展起来了,然后用“什伯之器”,把缓慢发展的社会打趴下了。不合理的快速发展观,打败了合理的发展观,这是历史悖论,或曰历史的辩证过程。但许多人却由此得出荒谬结论:说中国打不过西方,说明中国的文明是落后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个,都被落后的雅利安人所消灭,能说明雅利安社会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更文明、更先进吗?罗马是被汪达尔人消灭的,为何谁也不说汪达尔更文明呢?中国的确比西方落后,但仅仅在开发“什伯之器”上落后,对世界的宏观把握,对文明和人类使命的理解,中国远比西方先进。

中国差点被近代“雅利安人”——盎撒人所灭,是铁的事实。这个事实迫使中国不得不学西方的“什伯之器”,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路,也开始追求快速发展,以致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为什么是硬道理?因为面对西方人,发展太慢就要挨打。现代中国面临两个选项,一个是继续与自然同步发展,继续挨打,另一个是改弦更张,追求快速发展,结束挨打历史。两难之间,老子的“曲则全”理念占了上风,生存第一,中国必须快速发展起来,超过西方,先让自己不被奴役,然后再谈理想。这就是顺势而为,是“无为”,是中国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

我们虽然不得不选择快速发展,但不等于否定老子的理想社会。当世界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的时候,还是得回到老子指出的道路。就像用战争来消灭战争一样,用快速发展来消灭快速发展观。最近的巴以冲突,再次提醒各国,若要不被强国欺负,自己就得快速发展起来。在当今世界,让自己强大到没人敢欺负,是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当世界真正出现强而不霸的大国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有可能形成。

由此可见,中国快速发展的目的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是为了垄断奴役全球的能力,是为了攫取全球资源。中国是为了不让西方攫取,中国的终极目标,依然是“世界大同”,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手段变了,中国经过了屈辱的时代,不再拘泥于缓慢发展的“天人相应”格局。

这段话的第二层意思是,“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意,“小国寡民”,不要误解为老子的主张,老子只是指出一个客观事实:国家形成之初,没有例外,都是小国寡民。言外之意是,大国是自然形成的,各国要安于小国寡民,不搞扩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

这层意思可这样表述:国家形成之初,都是小国寡民,不要相互侵犯搞扩张,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百姓安居乐业,就不会发生侵略。

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说明这个国家做好了自己的事。安居乐俗的促成因素有两个,其一,有比较丰富的物质,其二,有安于现状的心态,缺一不可。后者尤为重要。如果一心想着“攫取”,再丰富的物质也不会使人“安居乐俗”。

各国人民都安居乐俗了,怎么会发生战争呢?挑起战争的原因永远只有一个,就是想多多攫取。

“鸡犬之声相闻”,表示百姓安居乐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许多人认为是指人际关系的“断绝往来”,这是望文生义的误解。人与人“断绝来往”,是因为有怨恨。各国人民安居乐俗,有什么怨恨宿仇?因此,“不相往来”不能解读为“断绝往来”。而是借助意象说理,表达各国互不侵犯、没有纠纷需要交涉的意思。

小结:许多注家以“小国寡民”来命名老子的理想社会,这是不准确的。老子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不超越自然节律的“缓慢发展”。任何事都“过犹不及”,拒绝发展,和超自然的快速发展,都对人类不利,都不合天道。老子以“天人相应”为基础,对人类发展提出了适当限制的要求。这无疑是最合理的生存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