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书】2622 《职场高效阅读》:职场人怎样提升阅读的速度和效果?

 长沙7喜 2023-11-20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为你解读的,是我在2023年2月出版的新书《职场高效阅读》。

我想先做个自我介绍。我是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也是一名创业者,我在我自己参与创立的互联网产品“在行”上,开设的话题是“如何在超忙的工作之余每年读书180本”。这也是我自己的现状,我在忙碌的工作之外,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坚持大量输入。在过去的6年里,我为数百位职场人做过一对一的阅读方法指导。

我梳理了大家最关注的阅读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学习和研究,找到科学的方法,再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了这本《职场高效阅读》。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阅读可以说是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最常见、成本最低的学习方法。其实人人都知道读书对自己很有益处,但是现实中,看看身边的朋友,一年能读完20本书的人都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阅读的方法有问题,大多数职场人还在用学生时代的阅读方法。而学生每天可以全身心地投入8小时以上用于学习,他们学习的目的往往是通过考试,而学习什么则是学校规划好的。而我们职场人,每天能有1小时的安静阅读时间就很难得了,我们没有考试的压力,也就常常会丧失阅读的动力,更重要的是,从来没人教过我们,如何有效地为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目。

总体来说,阻碍职场人阅读的原因,主要有四个,分别是:

“忙”,工作生活太忙,没时间、没精力阅读。

“慢”,所以经常读不完,进而读得越来越少。

“忘”,读过之后很快就会忘记。

“无用”,通过阅读学习到的知识,难以在自己的实际工作生活中使用。

最后两条,还会进一步让人觉得阅读对自己的提升有限,从而失去对后续阅读的兴趣。我写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职场人提升阅读的效率,解决阅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

要想提高阅读的效率,首先就要明确衡量阅读成效的标准。在我看来,职场人的阅读成效=可提高行动能力的信息增量。这里说的“行动”,就是我们可以用这些知识来改进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决策水平,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甚至影响其他人的行为、改变外部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的重点其实在于阅读之后,有多少知识能够真实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

接下来,我就“忙”“慢”“忘”“无用”,这些最常见的阅读中的问题,来帮你找到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来帮你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阅读速度?这应该是大多数人最感兴趣的问题。

在聊具体的方法之前,咱们得先说说,一个人的阅读速度应该是多少呢?

在一个研究中,未经快速阅读训练的中国初三学生,阅读速度为476字每分钟。根据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国高中生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不少于600字每分钟。而按照我自己的经验,经过快速阅读训练的人,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通常可以超过1000字每分钟。

每分钟1000字,相当于1小时6万字,大多数书的篇幅通常在10万—15万字,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2到3小时看完一本书。

我想这会儿你已经在心里评估自己的阅读速度了,看自己是初中速度、高中速度还是快速阅读的速度。如果你的阅读速度和1000字每分钟有差距,也别担心,通过一定量的练习,突破两个瓶颈,阅读速度就能提上来。

要突破的第一个瓶颈,我们得从一个实验讲起。科学家让实验对象注视一个满是文字的电脑屏幕,但实际上屏幕上的每个字母,都已经被替换成了字母X。科学家给被试者戴上眼动跟踪仪,随时探测被试者目光注视的焦点,计算机会在他们在屏幕上的注视焦点附近,用原来真实的字母重新替换字母X,但当注视焦点移到其他地方的时候,这些地方就又恢复为显示字母X。也就是电脑屏幕上实际有一个“移动窗口”,只有这个窗口内显示的是正常的字母,窗口外显示的全部是X,而且这个窗口会随着实验对象的视觉焦点自动移动。实验结果是,被试者完全没有发现科学家做的手脚,还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页正常完整的文本。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以为我们的视野在各处的清晰度是一样的,这是一种脑补产生的错觉。实际上,我们整个视野中能够区分文字,用于阅读的视野只有15度左右。这是因为,视觉细胞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只有我们称为“视网膜中央凹”的部分,才具有高密集度、高分辨率的视觉细胞,超过这个范围我们只能看清大概的轮廓,无法捕捉细节。这也就是说,我们一眼能看清的字数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有些阅读方法宣称“1秒钟看完一页书”,这纯属忽悠。

在汉语阅读中,我们一眼能看清的字数上限大概是10—12个字。既然我们一眼能看清的字数有限,那么我们要提高阅读速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升眼睛的注视焦点移动的效率。是让自己的注视焦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跳动,避免随意地乱动,就是快速阅读训练的第一步。在所有快速阅读方法中,都会使用手指或笔在纸面上滑动,来引导自己视觉焦点的移动,原因就在于此。

明白了制约阅读速度的第一个瓶颈:眼睛的生理极限,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瓶颈,大脑的文字处理速度。

在快速阅读中,会把默读,当做限制阅读速度最大的瓶颈。默读,是指不出声,但大脑中一直有一个声音把内容念出来。这正是未经训练的大多数人阅读时的状况。我们要大幅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就必须尽量不默读。但脑子里没有声音,我们真的可以理解内容吗?

我们知道人类所有的文字书写系统,都有两种不同的表达通路,一种是表音、一种是表意,比如汉字里有象形字和形声字之分。我们大脑里也同时存在两条信息加工通路,“语音通路”和“直接通路”。两条通路都从视觉文字图像出发,语音通路的理解过程是:视觉图像,到语音,再到含义;而直接通路的理解过程是:视觉图像直接到含义,跳过了语音环节。当我们阅读时,两条信息加工通路同时存在并相互补充。

如果读到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我们会用“语音通路”进行加工。比如,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么一个词“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我们会把这个词逐字仔细推敲一下,猜测其含义,然后对照上下文,想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对于常见词汇我们并不需要经过上述过程,可以直接从字形到含义,这就大大加快了读速。

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些由于中风或脑损伤,失去了快速提取字母发音信息能力的病人。这些病人在脑损伤之前可以正常阅读,但在损伤之后,他们已经无法顺利完成从字母到读音的转换。他们已经无法读出不常见的单词,比如:六分仪sextant。他们也不能读出或者理解新造出来的词汇,比如我们用表示“反向”的词根de-和表示“分开”的单词partition组合而成一个新的单词“departition”,这种词他们就无法读出来,也理解不了。或者我们编造一个不存在但符合拼读规则的新单词,他们也无法读出或者理解。这说明他们的“语音通路”已经被阻断了。然而他们仍然可以理解常用的高频词,如眼睛“eyes”,甚至包括那些并不符合普通拼读规则的高频词,比如妇女的复数“women”。而且他们偶尔还会将一些意义相近但拼写完全不同的词搞混,例如把火腿“ham”读成肉“meat”,把画家“painter”读成艺术家“artist”。这也就是说,这些患者已经基本失去了对字母读音进行加工的能力,但是他们仍然能识别书面文字。这也就证明了语音通路之外的“直接通路”是存在的。当从视觉到声音的通路被阻断的时候,信息仍然能够通过从视觉直接到意义的通路进行加工。

并且,一些不同脑区受损的患者,还能表现出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情况。有的患者无法直接提取意义,但还能慢慢拼读出所有单词。这些人可以阅读发音规则的单词,如香蕉“banana”,甚至可以读出新词,比如我们生造一个符合发音规则,但是无意义的词:“chicopar”。这些患者却几乎无法读出发音不规则的单词,他们会按照字母的标准拼读法来念这些不规则单词,比如一个患者会把足够“enough”读成“inog”,并且说他从来没听过这种奇怪的单词。很明显,这些患者的直接通路被阻断了,但语音通路却仍然可以正常运作。

这两类患者的对比表明,我们拥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阅读通路,对于常用字词我们常用直接通路理解,并非必须经过语音环节,但对于陌生的字词,我们往往需要动用语音环节。而语音环节速度慢,直接通路速度快。在阅读时,只要没有遇到生词,那么我们要提高阅读速度,就要尽量使用直接通路,降低语音通路的使用占比。换句话说,就是只阅读,不默读。

了解了制约阅读的两大瓶颈:眼动速度和大脑的阅读通路,我们就能比较好理解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了。

要让眼睛有节奏、有规律地运动,最好的办法是:用一个引导物去吸引自己的视线。我们控制引导物有规则地移动,是比较容易的,而控制眼睛相对更难一些。

最方便的引导物,就是我们的手指,你可能觉得用手指着文字读书有点傻,但是这个方法非常好用。因为相对于静止的文字,我们的眼睛天生就会更关注动的东西。

同时要抑制默读,最好的方法是加快速度,速度提高后,语音通路跟不上节奏,自然会被抑制。一旦你的速度慢下来,你的语音通路又会自动上线,此机制并不受我们意识的控制,是自然发生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主动检查自己是否在默读,如果是,那就可以用引导物强制自己提速。

我们可以用两分钟的时间,做一个练习感受一下。找一本你阅读起来不会感觉困难的书,完成接下来的四步。

第一步,伸出食指放在阅读内容每行的下面,移动食指引导视线。

第二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在默读,如果是,就加速移动手指,直到默读时无法跟上手指移动的速度。

第三步,如果感觉移动手指过快,完全看不懂内容,就放慢手指速度。

第四步,试验几次,找到这个手指移动的最佳速度。

这个练习并不是真的为了阅读书中的内容,而是帮助你找到手指移动速度的基准。所有的快速阅读训练,本质上都是在训练我们眼睛的运动节奏,以更高效的方式输入信息,同时大脑更主动地对阅读内容做出选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书中更重要的文字上,在相对次要的地方以更快的速度略过。

但无论如何,想掌握快速阅读技术,都需要经过持续一段时间的训练才可以实现,无法一蹴而就。而且练成之后,也需要不断阅读,加以实践巩固才行。本质上,读书也是一门手艺,看得书越多,看书的速度也自然会越快。

不过,如果你习惯在手机上阅读,那么我有一个小窍门,1秒钟就可以大幅提高阅读速度。你可以打开文稿中的图片,这是我的阅读App的截屏。你看,我把字体调到非常大,每行只有10个字左右。

图片

为什么这样设置呢?首先,这样可以避免眼睛注视焦点的左右向移动,当我们把字体调大到刚好一眼能读完一行的时候,只要你把注视焦点放在每行的中间位置,就可以把眼睛的移动线路,从“之”字形变成垂直向下的直线,这样我们视觉焦点移动的距离就大大缩短了,在眼睛移动的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速度自然就提高了。同时还可以节省出注视焦点从行尾回到行首无效的时间。其次,大字体,识别起来更容易,速度也更快,还能减缓眼部疲劳。

这只是一个小小改变,却对提升阅读速度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你务必要试试。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我来帮你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阅读后的记忆效率?

我想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

假如两个人,用相同的时间想要背诵一篇文章,A朗读了9遍,尝试背诵1遍,B朗读了5遍,然后尝试背诵5遍。两个人都花了10遍的时间,你觉得此时来测试二者的记忆效果,哪个人记忆效果好?

记住你的答案,我们来聊聊阅读的机理,你就知道谁的方法更有效了。

关于记忆,最著名的实验莫过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做的一个实验。他首先做了一个没有意义的生造词汇表,比如MEK、POQ,全部是一些实际不存在的词,每个词由3个字母组成,并且能拼成一个完整的读音,然后他就自己去背这个词汇表,过一段时间就测一下自己还记得多少。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人学过一个东西之后,20分钟就只能记下58%,一天之后只能记下33%,但6天之后还能记下25%,也就是说前面忘得很快,后面遗忘得慢。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这条曲线告诉我们,时间越长忘得越多。

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记忆远比艾宾浩斯的研究复杂得多,我们再看一个实验,在1913年,英国心理学家菲利普·巴拉德,先是教了一群学生一首叙事诗,然后5分钟后进行第一次考试,这很普通。重点是2天后,他又对孩子们搞了个突然袭击,再考一次试,孩子们毫无准备,但孩子们的平均成绩居然提高了10%。又过了几天,巴拉德又搞了一次突然袭击,结果很多孩子的成绩又提升了。这个结果令人震惊,没有做任何复习,孩子们学的东西竟然没有渐渐遗忘,反而还记得更清楚了。

巴拉德和艾宾浩斯两个实验的过程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但结论却完全相反,问题出在哪?

问题在于,记忆的材料是不同的。艾宾浩斯用的是无意义的音节,而巴拉德用的是有意义的一首叙事诗,大脑对这两种材料的记忆规律,是不一样的。

但这个只能解释叙事诗不容易忘,还不足以解释记忆内容上升这个神奇的现象。所以,后来的科学家又做了大量的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直到近几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两位神经科学家,罗伯特·比约克(Robert Bjork)和伊丽莎白·比约克(Elizabeth Bjork)夫妻,提出了“记忆失用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我们人的记忆能力分为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两部分。我们的存储能力非常强,而且记忆一旦形成,就只会增强,不会减弱。每一件我们刻意交代给记忆的东西都会被永久储存起来。但我们对记忆的提取能力,却是容量有限,并且不断衰退的。我们平时感受到的想不起来,只是无法提取,但如果出现了某个提示,有了提取线索,我们就能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要加强记忆,重要的不是在记,而是加强提取。我们对一个事情练习提取的次数越多,强度越大,你就记得越清楚。这也就解释了前面巴拉德实验,也就是说,考试实际是在帮助学生记忆,每次考试都是一次对记忆内容的提取练习,提取练习次数多了,自然记忆就会牢固,所以会出现记忆越考越多的情况。

更神奇的是,在一项研究中,被试者要先接受有关视觉神经科学的预先测试,然后再阅读一篇关于视觉神经科学的论文,之后再真正进行测试。结果他们的学习效率比那些先阅读,后测试,但时间阅读更长的学生,要提高10%—15%。

也就是说,哪怕你没有学过测试内容,你的提取注定失败,也能增强记忆,它能让大脑做好准备,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吸收信息。而且无论是对简单琐事的记忆,还是对复杂材料更深层次的理解,都是如此。

现在回到之前问你的那个问题,读9遍背1遍和读5遍背5遍,哪个记得更牢?答案是后一个。想要记忆效率高,相对于重复输入,多做提取练习效果好得多。

记忆失用理论还告诉我们,我们想要更好地记忆某个知识,关键在于为这个新知识增加更多、更牢固的提取线索。而这种线索,就是和我们原本已经牢固掌握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与一个知识关联的线索越多,提取也就越容易。所以我们还需要对新学到的知识点多做联想,看看这个知识点与我们已有的知识,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也能帮助我们记忆。

第三部分

我来帮你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让学到的知识更有用?

学以致用,是大多数职场人阅读的核心目标,所以阅读的整个过程,从选书、读书,到读后的消化、输出、存储和反思,每个步骤都应当围绕“致用”这个核心展开。

这其中最值得提升的,是选书。因为选书的水平,比阅读的速度、阅读的方法对学习成果的影响更大。无论我们阅读速度多快,书本身不合适,阅读收益都不会大。而选书这个环节,需要消耗的时间并不多,往往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所以提升选书的水平,是阅读的整个环节中,投资收益率最高的部分。

依据我的经验,目前职场人选书时遇到的最大的共性问题,是不能根据自己个人的实际需求去选书。

在选择阅读内容上,我们既不能完全凭兴趣,信马由缰、不成系统,也不能完全跟着风潮,听大V的推荐去读书,而是应该首先反思自己的工作、生活,先了解自己当下的知识瓶颈,然后再去选书。

我们可以经常反思一下:

自己在工作中是否遇到了瓶颈?这些瓶颈是否可以通过加强我们在某些领域的技能得到突破呢?

自己的工作表现是否都是完美无缺的?如果自己的工作还有提高的空间,是否可以通过研读相关的专著,帮助自己提高工作表现呢?

自己周围是否有绩效比自己强的同事?自己和他相比,哪里值得提升?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呢?

我们除了是一个职场人之外,我们还可能是丈夫或者妻子,是儿女或者父母,也一定是朋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专著,提升我们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能力呢?

总之最了解我们自己需要的人,是我们自己,选书这件事不能请别人代劳。

请注意,这里我不是反对读闲书,也不是反对去读对实际工作生活没有太多用处,但能拓宽视野的书。实际上,我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会看大量的小说还有文史、科普类书。我只是建议,要分清主次,看闲书、拓宽视野,要建立在你自己的专业知识已经比较完备的基础上。尤其对于处于职业生涯早期或者处于职业转型期的小伙伴来说,你的专业知识能力还不完备,这时候最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专业书的阅读上。

当我们的职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我们的专业能力已经比较强了之后,如果继续一味钻研专业类书,反而会发现没有什么新东西了,收益会下降,这时候读行业内的前沿论文或者行业内的最新的专业文章收益会更大。如果有一天,我们寻求的不再是“胜任”,而是“创新”,那才到了多读拓展类书籍的时候。这个顺序不能搞反了,如果专业能力不足的时候花太多时间做拓展类学习,一定是事倍功半,往往是书读了不少,但除了增加谈资,别无他用。

第四部分

我来帮你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怎么平衡工作和阅读的时间?

职场人,工作忙,家庭忙,还得保证休息和必要的娱乐,我们每天能投入到读书上的时间很少。比如我本人,每天能安静地坐下来专心读书的时间通常不超过30分钟,但我每天的阅读量通常远超一本书,是怎么做到的呢?我的方法是利用每天通勤路上的两小时和洗脸、刷牙、做家务等等的零碎时间阅读。在这些场景下,用眼睛看书往往不太方便,用耳朵来听书就方便得多。我每天通勤和零碎的时间大概有3个小时,如果按照每分钟400字的听书速度,3小时的阅读量可以达到7.2万字。

作为得到的用户,你肯定熟悉听书这个方法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希望你能坚持。

除了听书之外,对于职场人的阅读,还有一个重要的窍门,那就是不要在自己非常疲惫的状态下,强行读书。要做有深度的阅读,必须得投入足够的脑力,在疲惫困倦的情况下强撑着读书,效率会极其低下。此时不如先休息,睡一觉,上个闹钟,第二天早上提前一会儿起床来完成阅读。这样不会多用时间,但效果却会好得多。

除了提升精神状态之外,睡眠还可以帮我们提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的记忆,按持续时长来区别可以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工作记忆的存储量有限,并且持续时间很短。而长期记忆则可以持续很久,并且容量巨大。我们平时所说的遗忘,通常是指我们无法从长期记忆中提取某一想找的信息到工作记忆中。

早在1924年,心理学家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受试者学习一些无规律的音节,然后让部分人睡一觉,让另一部分人保持清醒。1小时后,对他们同时测试,结果是,醒着的一组,比睡觉的一组,遗忘得更多。这也就是说睡眠能够帮助我们把工作记忆固化为长期记忆,睡眠不好会直接影响长期记忆的形成。

2014年另一个实验是这样的,心理学家让被试者玩一款逻辑推理的游戏,游戏一关比一关难,直到被试者在某一关用时超过10分钟则游戏结束。游戏结束后,一半参与者会睡上90分钟,另一半则保持不睡。然后两组继续挑战游戏,实验结果是,睡了一觉的人,比没有休息的人更容易打通之前未能通过的关卡,这说明人们很可能在睡眠中酝酿出了通关的思路,睡眠帮助人们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灵感。

这些实验都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睡眠不仅可以促进记忆,还可促进创意的产生,让我们更容易发现清醒状态下发现不了的联系,更容易找到信息中蕴含的规律。所以,想要高效阅读,一定要睡好觉。

结语

到这里,这本《职场高效阅读》书中核心的方法,我就为你介绍完了。

通过前边分享的这些方法,你也能感受到,我想为你传达的阅读理念。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能借助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来找到切实有效帮助我们提升阅读效率的方法。这比市面上那些基于个人经验总结的技巧,会更有效,也会减少许多错误。

除此之外,相对于一些前辈的经典著作,本书特别强调方法论和互联网时代科技工具的结合,尽量让计算机来帮助我们提升效率。因为半个小时的时间有限,这部分的内容没有办法在音频中为你详细介绍,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推荐你去读一读原书。

最后,我需要特别说明,本书中包含大量实际操作类的技能,特别是在讨论快速阅读技巧的章节,技术性比较强,这些技能仅仅通过读完本书是无法学会的,需要你在阅读本书之后,经常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想要提升阅读效率,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阅读,才能最终实现。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在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走得更快。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朱晓华
转述:徐惟杰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本文转自得到APP,更好的学习体验请下载得到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