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重心悸、早搏30年,饮何药而愈?

 中医药方便 2023-11-20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末点击“在看”,传扬经方

图片

  《黄志平经方医案集》分享  案四十六

患者:某某,女,66初诊时间2023年10月10日。

主诉:心悸30余年

现病史:心悸30年,西医诊断为室性早搏,常年服用稳心颗粒,中西医治疗多年,效果不理想,遂来求诊。

刻下症:心悸,自觉平卧时加重,心悸时双耳部有抽动感,失眠、健忘、口干,有时口苦,饮食正常,大便正常,体瘦。

舌脉:舌淡胖,中前部有裂纹,苔白厚,湿润;脉弦数重按无力,脉搏每跳动10次出现结代以左侧为甚。

图片

(患者初诊及三诊时舌象)

诊断与治疗

一诊(2023.10.10)

辨证:少阴阴阳两虚

处方:炙甘草汤

用药:炙甘草25g  生地50g  麦冬20g  党参20g  火麻仁(打)15g  桂枝12g  阿胶(烊化)10g  生姜9片  大枣15枚(切)(7副)

医嘱:每副药加250ml黄酒一起煎煮。

二诊(2023.10.17)

药后反馈:心悸明显减轻,耳部抽动感频率降低,服药期间只发生2次。自觉有点上火。

处方:上方,“生地”增量至65g,“桂枝”减量至10g,继服7副。

三诊(2023.10.24)

药后反馈:心悸基本消失。

处方:上方,“生地”减量至45g,加“丹参”30g,继服7副。 

医者按
患者近30年的疾患,三诊后症状基本消失。

四诊信息分析:


01、舌淡胖,苔白厚,湿润——太阴虚寒证

02、心悸、失眠、健忘,自觉平卧时加重,舌中前部有裂纹,脉搏每跳动10次出现结代以左侧为甚——少阴阴阳两虚证

03、口干,有时口苦,心悸时双耳后有抽动感,脉弦数重按无力——少阳证(存疑)

患者主诉是“心悸”,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多个条文涉及到“心悸”,“心悸”的原因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水饮凌心为直接原因,如真武汤证、苓桂术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小柴胡汤证、四逆散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等;
另一类是以阴阳气血的虚衰为直接原因,如桂枝甘草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等。

【问题一】

图片

本案中患者有太阴虚寒证,且有一个“平卧时心悸加重”的情况,那么是不是水饮导致的心悸呢?

图片

笔者认为不是。水饮导致的心悸,一般以阵发性为特点,会出现胃胀、水肿、小便不利、呕吐等伴随症状,且不会出现结代脉,因此排除。

【问题二】

图片
患者有没有少阳热郁证?
图片

笔者认为没有。弦脉主痛、主饮,主气滞、血瘀;数脉主热亦主虚。在本案中,患者脉弦数重按无力伴结代,舌无热象,再结合主诉,认为这个“弦数脉”属虚证无疑,不应归为阳证热证。“口干”是气血亏虚不能濡养,时有口苦是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导致。因此排除。

【问题三】

图片
患者有一个特殊的症状,即“心悸时双耳部有抽动感”,如何解释?
图片

少阳属东方风木,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则虚风内动。耳部抽动的症状从病位上来说是少阳经上的症状,但从病性上来说却不是阳证热证,而是虚证,是阴血不足导致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若血脉得以充盈,耳部的抽动症状将随之消失。

【综上】

患者为太阴虚寒兼手少阴阴阳气血大虚。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血脉不养心,心虚则血行不畅,故见脉结代,而心悸。血脉虚燥,不能濡养,故失眠、咽干口燥,耳部抽动,体瘦。

【如何治疗?】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初诊依据主诉,处以“炙甘草汤”7副,补阴血,通阳气,先治疗主症,后期再调理脾胃。二诊,患者反馈有些上火,因此“桂枝”稍减量,增加“生地”用量。三诊,患者心悸症状基本消失,心脉长期运行涩滞,不免有一些瘀滞,因此加“丹参”活血以养血。

炙甘草汤组成:

炙甘草四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生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   麻子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出现过,相关条文:

1、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2、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 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

3、《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

“炙甘草汤”能补心脉之气血阴阳,尤能补心血(营阴),又名“复脉汤”,其配伍有几个特点:

一、大量滋阴药与酒同煎。炙甘草汤证乃阴阳气血俱虚,心中营血不足,心气也随之亏虚,心阳也虚。方中“生地黄”用量独大,且有“阿胶、麦冬、麻仁”等滋阴补血药,但阳气不足,血脉不利,恐滋阴药过于呆滞滋腻,因此加酒煎煮,加强阳气推行血脉的力量,宣通百脉,流行血气,则经络自然流贯,使药力能够快速发挥

二、重用甘药,意在缓急,健脾益气。脉结代、心动悸,这个心悸自觉症状是比较重的,因此是“动悸”。甘能补,能缓,因此方中以“炙甘草”为君,原方重用“大枣”30枚,取其甘缓之能,缓其急迫。黄帝内经》中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环上下,贯五脏六腑也”。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炙甘草、大枣”色外红而内黄,正和心脾之色,因而能健脾益气养血;伍以“人参”味甘,充元气,起阴气,阴阳双补;“桂枝”味辛甘,振心阳,畅卫阳;“生姜”味辛,宣通其郁滞,以助血脉之流通。脾胃健而气血生化旺盛,则血脉得充。

图片

(医案仅供交流学习,请勿照搬处方,使用务必请执业医师根据四诊信息辨证、处方。)


图片

        

-  本期编辑:丁丁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