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古开新的颜真卿,行书取法了谁呢?盘点颜真卿行书大全

 鸿墨轩3dec 2023-11-21 发布于内蒙古
首发2023-10-29 16:04·愚书观艺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 ) 。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被后世誉为“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

承古开新 承载先人的智慧 开拓新的未来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卷 纸本 墨书 28.2x77厘米

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所

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姪文稿〉之作,时年鲁公五十岁。评论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映于翰墨,本卷最为论书者所乐举。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本卷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当是存世鲁公手书第一名墨迹。

《刘中使帖》台北博物馆藏 册页 纸本 墨书 28.5x43.1厘米

刘中使帖册,又称《瀛州帖》,书于大历十年(775年)。刘中使,名刘清潭。大历十年(公元七九四)投降朝廷的前安禄山、史思明部将田承嗣又发动叛乱,占据瀛州等地,又派卢子期围瀛州,朝廷派兵攻击,吴希光投降,卢子期被擒押解京师,于十一月处死。当时颜真卿年已六十七岁,时在湖州任上,听到唐军两次军事胜利消息传来,情绪激昂,书写了此手札。手札中未提卢子期处死,故应是是年十一月前写的。  

这件作品,历来为书家们所重。元代鲜于枢评论说:“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张晏也称赞说:“观其运笔点画,端有闻捷慷慨效忠之态”。 明代文徵明认为在颜书存世墨迹中“此帖为最”。全帖气势磅礴, 笔力纵横矫健,呈现出一股英气豪爽之风度,运笔强劲秀拔,字与字之间的转笔处,时有牵丝实连,时有笔断意不断,运笔流畅,一气呵成。“耳”字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借此线条一抒为快。且情无尽,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线条更加遒逸联绵。第五行二字相联,六行三字相联,七行四字相联,又似情激不已。董其昌称其“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

释文: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

此帖久负盛名,然细考其点画则平铺齐力;其使转则虬曲多姿,颇有宋人米芾所作大字气象。再较之争座位、祭侄二稿,面目实不相似,则此《刘中使帖》或与张旭《古诗四帖》同为宋人所作。

《祭伯父文稿》 手卷 纸本 墨书 26x96厘米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又称《告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自署书于乾元元年(758年) ,行草书,文稿一篇。凡36行,计410字,现藏上海博物馆。此稿与《祭侄稿》、《争座位帖》世称“三稿”。

《祭伯父文稿》公元758年作,是年之前,因其侄颜季明横遭杀戮,且归葬时已失身躯,仅存头颅。颜真卿疾席渗怛,哀思郁勃,悲愤交加,血泪并进,挥笔写下了《祭侄文稿》。

当下祭侄哀绪尚存,其伯父又遭残害,抚今追昔,痛心疾首,又捉笔写下了《祭伯父文稿》。其意亦不在书写之间,而顿挫纵横,一泻千里,终为千古绝唱。

此稿在用笔上中锋运转,以沉着凛然为崇尚,不取侧锋之妍,故溢盈篆箱气息。且一任纵笔,无意于工拙,不计其布置。然每字活泼圆动,行气贯串,全篇风神洒脱。王世贞曾以此帖与《祭侄季明文稿》比较,云:“此帖与祭季明侄稿法同而顿挫郁勃似少逊之,然风神奕奕,则祭季明侄稿似不及也。”

《争座位帖》西安碑林博物馆 38x370厘米

《争座位帖》又称《论座帖》,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刻石于西安碑林,但原迹已佚,此帖为二玄社复印本。《争座位帖》为颜真卿在代宗广德二年十一月致定襄王郭英义的信件手稿,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此稿信笔疾书,苍劲古雅,真迹虽佚,拓本亦为世人所珍。

《裴将军诗》浙江省博物馆藏 拓本 43x427厘米

此帖又称《送裴将军北伐诗卷》,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刻本,浙江省博物馆藏。此帖楷、行、草相混而书,书法大小、长短、肥瘦、斜正变化多端,间杂隶书笔法,气雄力厚。

颜真卿《湖州贴》故宫博物院藏 册页 纸本 墨书 17.6x17.4厘米

释文: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诸州水并凑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没溺。赖刘尚书□抚,以此人心差安,不然,仅不可安耳。真卿白。 

此帖为传颜真卿所书的一通信札,讲述湖州地区发生水灾,百姓得到安抚一事。根据书写的内容和史料推测,书写时间应在唐大历七年(772年)以后,即颜真卿任职湖州刺史期间。但经专家鉴定,此帖非颜氏所书,理由如下:其一,书写所用纸张为加粉砑光的竹料纸,而这种纸在宋代才出现。其二,在书写风格方面作者用笔圆转连绵,侧媚多姿,墨色华润,与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的悲切、《争座位帖》的激昂意态迥别,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意。因此可推断此帖为宋人之仿本

《颜真卿三表帖》中《让宪部尚书表》

《颜真卿三表帖》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其中《让宪部尚书表》为唐肃宗授颜真卿为宪部(即刑部)尚书时,颜真卿自薄自谦、表示辞让的奏章。时间早于《祭侄文稿》(758年)一年,为安史之乱爆发后17个月后。

颜真卿在此表中对自己因固守平原而被擢升,表示谦让,以为此乃人臣本分。而对弃郡却抱着戴罪的心理,要求朝廷“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则有必赏之令”。

全文共 615字。因现存刻石多种,分居各地,未能得到书法史学界重视,原因之一就是版本大同小异,以拓传拓,以讹传讹,颇失颜书风貌,未能显现颜书风韵。

不论笔法与刻工与《争座位稿》大相径庭。应列为颜真卿行书不可多得的代表作品。虽为残卷,不失为一件难得的对颜真卿书法艺术研究文献的重要补充。

整卷所拓字口锋芒清晰,尤笔意连带处,如墨迹初唐书法,多为劲健隽逸的风格取向。艺术表现的舒展恣意,丰茂浑厚,以雄代秀,以俗代雅,外紧内松,重心平稳,气势开张的艺术特征。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按此拓末昕署之年款推之,为鲁公38岁时所作,早《多宝塔》六年,早《祭侄稿》十二年,早《争坐帖》十八年,传世鲁公书迹未见有早于是年者。唯天宝建元,改“年”为“载”,此署“天宝五年”,行笔亦未若鲁公它书之精敛,或乃后人仿鲁公之笔。然观其行气错落奇正,如溶金泻地,虽有一二稚嫩之笔,而绝非文、董以后人所能仿佛;文亦多与传世之本不同,非按本钞录者可比。视虞(世南)之《汝南公主墓志》,褚遂良之《阴符经》同为不可多得之艺林珍品。手此一卷于探讨书沦,研习笔法,皆不无俾益。

唐代书风,初唐以清丽秀雅,雍容和穆为贵,至中唐为之一变。张旭长史创立狂草,颠形诡异纵逸不羁,醉后落笔尤神奇莫测。

颜真卿尚书从张旭问笔法,其正书雄伟,蚕头雁尾别具一格,行草如溶金泻地气势浩荡,笔势易相背为相向,行笔易收敛为拓放,结字器宇宽广,忠义郁勃之气凛然,以粗犷豪纵之体,力扫时尚纤丽蕴藉之风,耳目为之一新,后人誉之谓鲁公变法,而所变者实是笔势与风格也。

此两家皆刻意创新,与书学有功,而又深究笔法者。非唯笔法精熟,焉能随心所欲,故欲发展唯有创新,欲创新唯有继承,此亦千古不二法门。

总 结 承古开新

颜真卿早期学的“二王”笔法,取法众多,可谓融百家之长,开创新的书法道路

他对二王、褚遂良,张旭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别具一格,行草如溶金泻地气势浩荡,笔势易相背为相向,行笔易收敛为拓放,结字器宇宽广,忠义郁勃之气凛然,以粗犷豪纵之体,力扫时尚纤丽蕴藉之风,耳目为之一新,后人誉之谓鲁公变法,而所变者实是笔势与风格也。

开创外拓的笔法,是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座书法山峰,史称“亚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