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乡的孩子们:聚焦县乡孩子的困境与未来

 平凡女子游书海 2023-11-21 发布于广东
(图片来源:当当网)

或许是我看书不多,但是这是我近几年看过的关于教育的一本最真实的书籍。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总是提倡学习,提倡看书,学习优秀的经验,学习优秀的案例,期望我们都能更好地成长。

然而,我们恰恰忽视了一个最真实的问题,我们生长的土地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向榜样学习了那些优秀的育人之道之后,却发现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每当这个时刻来临的时候,我们总会忍不住呼唤:什么时候我们可以遇见那些符合我们事情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呢?

《县乡的孩子们》这本书是一部全面揭示县城教育的运行状况,以及聚焦县乡学子困境与前途的调研报告,来自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杨华教授,以及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雷望红讲师,在书中更是以案例的模式呈现了当前县乡的学校运转,教师的想法,家长的诉求,学生的心态等一线的教育现状,也想以此探寻县城教育未来的方向。

虽然这本书是以社会学的角度来呈现县乡教育的变化情况,但是从内容看,涉及的县乡教育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研究的一大创新。中国的社会,县乡是很重要的构成群体,县乡教育对于中国教育的现状而言,更具代表性,而那里的孩子的未来,才是我们更多的人应该花心思去关注的一个社会层面问题。

(图片来源:当当网)

01 县乡的孩子,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

以前,我们总有一个困惑,那些国家推行的很多关于教育的政策的内容,放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好像没啥用,甚至是相反的。

可转念一想,国家既然把它当成一个政策推行出来了,那肯定是多方考量后的结果。所以肯定是对的。

所以后来,我好奇的是,那些考量的参照物是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些从毕业后就一直在乡镇教育一线的教育人来说,有些时候,我依旧不理解。打个比方,国家的“双减”政策。

我知道,国家推行这个政策,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的周末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学一些技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会考试的“小大人”。

然而,当这个政策在我们推行之后,我们顿时有点蒙。因为作为农村学校的孩子,我们作为教师的,我们原本更多的担心是来自他们对教育的忽视,甚至于连九年义务教育这个义务,我们都怕他们履行不了。这突然来了“双减”,到底又该如何呢?

曾经,我和我的同事们聊过一个话题,以前村里的篮球场那里,一到放学都是人,大家都在那里打球,嬉戏,锻炼身体。现在放学后,操场上空无一人。那么人呢?

这个时候,你要是深入到村落中,在某个家的门口,或者门口的空地上,总能见到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彼此也不说话,是在认真学习吗?走近一看,并不是,围在一起,默默地打着游戏呢。

其实,在农村学校,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那便是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参与度是很少的。很多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到了青春期的时候,爷爷奶奶根本就管不了。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任其“野蛮生长”了。

然而,这样的一群人,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确实占了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那是我们遥不可及,无法仰视的光,我们能做的便是脚踏实地,扎根在当前的这片土地上,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这群孩子也能正常生长。

(图片来源:当当网)

02 一线县乡教师,我们那些无能为力的地方

作为一名一线的农村教师,我们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能做的便是,秉持着教育的最高信仰,心无旁骛地,不悲不喜地,努力地做好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觉悟与认知,是需要我们经历很多事情之后才能领悟到的。

曾经,我们也想着努力把他们教好,让他们有能力去往更高的学校继续求学。却忘了当下的社会环境中,那些关于诗与远方的畅想,敌不过当下努力打工买一部手机的诱惑;

我们尝试着让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而他们却用“读书无用”四个字让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活在了虚拟的世界里;

当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老师该做的一切后,我们却要开始面对大部分家庭背后家庭教育缺失的现实。

而这些,却是最无能为力的。

曾经,我们遇到过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厌学,厌世,我们也曾试图拯救。当学生放下心中的戒备愿意与我们交流的时候,我们却了解到,很多事情的发生来自家里那个酗酒的父亲。这些,连他的奶奶和母亲都管不了,也改变不了。那么,我们又当如何呢?

缺失的家庭教育,躁动的社会氛围,还有教育本身的很多不公平之处,都是一线县乡教师课堂上众生平等之外的无能为力。

近几年还算好的,一些政策开始重视公校的价值了。不然的话,我们还得面临生源流失,无从教起的尴尬。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几年政策的改变,真的像这本书说的那般,未来,很多乡镇的公校都会倒闭。生源流失,家长对学校失去信任,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何去何从的思考了。

(图片来源:当当网)

03 那些我们总是翘首以盼的公平

教育,是国之大计。学生,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在今天,很多行业都设置了门槛,个人觉得,唯独教育这件事,不能有门槛。因为一旦有了门槛,那些从一出生开始就没办法选择自己家庭的学生,真的才是一辈子看不到希望。

然而,我们依旧得清醒地面对着当下教育中的某些不公平的现状。应该说,在当下,很多乡镇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在社会各方的关注下,渐渐的该有的都有了。剩下的,便是每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建设。

学校的软实力建设,既来自老师,也来自学生,更来自学校的方方面面。为什么乡镇的学校留不住老师呢?因为在同一年毕业的两个人,一个进了县乡学校,一个进了市级中学,五年或者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两个人的成长空间是不一样的。所以,县乡老师他们同样需要更多的关注,并且为他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制造机会。

而学生方面,其实县乡学校的倒闭,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走了,学校办不下去了。学生为何会走,按照一个地方的人口设置学校的存在,本身应该没有这个困扰的。然而,优生被掐尖带走,剩下的中等生努力了几年后,成果一般。家长们会觉得这所学校能力不行,所以家境好的便把孩子送往私校,甚至于为了教育,在某一个地方买了房。而剩下的,便是一些家里无法帮他们改命的学生了。

家庭层面,都说现在提倡家校联合。然而,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的尊师情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消失了。在今天,“校闹”更是让很多的老师不敢有所作为。就像书中提到的那般,这里的家长,抱着的是“操心不操劳”的态度,关于教育,或许他们当初读书的时候,也没多上心。如今成了父母,也不知道该如何上心了。以前是说“读书改变命运”,因为以前不好好读书是要去种田的,而今的社会,大片的农田都是被承包种植,一些家庭通过收租即可。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要读书就读书,不读书好像也没什么区别。何必要操那个心呢!

我们总提倡公平,现实却并非如此。中国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而更具代表性的还是一些乡镇的学校的发展状况和现状。我们还是很期待,有更多像这本书的作者们可以到处看看,然后找到更多解决当下面临问题的专业意见。当然,作为一名一线的从教者,我们自己也不能忘记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教育这个国之大计中,我们人人都是参与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