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家代表作——商君书

 紫5551光8189GE 2023-11-23 发布于山东

法家代表作——商君书

那是在战国末期,有个卫国人叫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后来做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家臣。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他又补充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可惜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没有采纳。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时,用帝道之术游说,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还对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还不能接受,并再次对景监责备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仍旧没有被采用。最后一次见秦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商鞅此时已领会秦孝公的意图。景监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商鞅认为,“律法不行,是因为上流社会不遵守的缘故。”有一次秦国太子犯法,他处罚了太子的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后来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对他进行重罚。慢慢地,秦国人民越来越心悦诚服,国内家家富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

秦国实行变法之后,兵强马壮,准备东进扩展势力。公元前240年,齐、赵两国联合攻魏,商鞅认为机不可失,便率军攻打魏国。

魏国派公子印领兵抗秦。商鞅给公子印写信愿罢兵讲和,邀请他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公子印深信不疑。在赴饮宴之时,秦国伏兵一拥而上,将他抓起来,秦军趁势打法家代表作——商君书

那是在战国末期,有个卫国人叫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后来做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家臣。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他又补充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可惜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没有采纳。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时,用帝道之术游说,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还对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还不能接受,并再次对景监责备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仍旧没有被采用。最后一次见秦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商鞅此时已领会秦孝公的意图。景监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商鞅认为,“律法不行,是因为上流社会不遵守的缘故。”有一次秦国太子犯法,他处罚了太子的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后来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对他进行重罚。慢慢地,秦国人民越来越心悦诚服,国内家家富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

秦国实行变法之后,兵强马壮,准备东进扩展势力。公元前240年,齐、赵两国联合攻魏,商鞅认为机不可失,便率军攻打魏国。

魏国派公子印领兵抗秦。商鞅给公子印写信愿罢兵讲和,邀请他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公子印深信不疑。在赴饮宴之时,秦国伏兵一拥而上,将他抓起来,秦军趁势打败魏军,取得了胜利。

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商地15邑封给商鞅,因而商鞅号为商君。秦孝公病重期间,商鞅掌握秦国军政大权。据史书《战国策·秦策一》记载:秦孝公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商鞅没有接受。

法纪整肃对百姓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同时却触动了官僚的利益,尤其改革军功爵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秦国贵族怨恨。因此,商鞅每次出门,都需要卫士保护他。

秦孝公驾崩后,秦惠文王即位。这时,以前怨恨商鞅的公子虔告他谋反,商鞅被迫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

其实“连坐”法就是当初变法时,商鞅自己制定的。商鞅又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印,拒绝他入境。

商鞅的人生大起大落,他的政治策略也非同凡响,他把自己治国措施和思想言论汇集成《商君书》,也称《商子》。

《商君书》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战国后期颇为流行。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的做法。

《商君书》提出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书中的《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秦孝公及秦国大臣甘龙、杜挚争论变法的问题。

在当时,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君王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

甘龙认为:“因袭人民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民也能相安。”

法家代表作——商君书

那是在战国末期,有个卫国人叫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后来做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家臣。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他又补充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可惜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没有采纳。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时,用帝道之术游说,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还对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还不能接受,并再次对景监责备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仍旧没有被采用。最后一次见秦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商鞅此时已领会秦孝公的意图。景监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商鞅认为,“律法不行,是因为上流社会不遵守的缘故。”有一次秦国太子犯法,他处罚了太子的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后来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对他进行重罚。慢慢地,秦国人民越来越心悦诚服,国内家家富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

秦国实行变法之后,兵强马壮,准备东进扩展势力。公元前240年,齐、赵两国联合攻魏,商鞅认为机不可失,便率军攻打魏国。

魏国派公子印领兵抗秦。商鞅给公子印写信愿罢兵讲和,邀请他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公子印深信不疑。在赴饮宴之时,秦国伏兵一拥而上,将他抓起来,秦军趁势打败魏军,取得了胜利。

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商地15邑封给商鞅,因而商鞅号为商君。秦孝公病重期间,商鞅掌握秦国军政大权。据史书《战国策·秦策一》记载:秦孝公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商鞅没有接受。

法纪整肃对百姓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同时却触动了官僚的利益,尤其改革军功爵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秦国贵族怨恨。因此,商鞅每次出门,都需要卫士保护他。

秦孝公驾崩后,秦惠文王即位。这时,以前怨恨商鞅的公子虔告他谋反,商鞅被迫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

其实“连坐”法就是当初变法时,商鞅自己制定的。商鞅又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印,拒绝他入境。

商鞅的人生大起大落,他的政治策略也非同凡响,他把自己治国措施和思想言论汇集成《商君书》,也称《商子》。

《商君书》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战国后期颇为流行。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的做法。

《商君书》提出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书中的《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秦孝公及秦国大臣甘龙、杜挚争论变法的问题。

在当时,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君王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

甘龙认为:“因袭人民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民也能相安。”

对此,商鞅说:“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都成就了霸业。所以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

杜挚认为:“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就没有奸邪。”

商鞅则说:“古代的政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遵守谁的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代而制定,为国家谋利益,不必效法古人。”

《商君书》提出了重农重战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书中关于重农重战的论述最多,如“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等。

商鞅认为,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农战两项。他主张朝廷让人民拿剩余的粮食捐取官爵,农民就会卖力耕作。为此,他提出了20种督促人民耕垦土地的办法。认为国家按统一标准征收地税,农民负担的地税就公平了,国君讲求信用,百官不敢作弊,农民就会积极耕种土地。重农重战是法家治国的根本大计。

《商君书》第三个重点是重刑少赏的思想。加重刑罚,轻微奖赏是法家的重要思想。书中提出用刑罚来免除刑罚,国家就治;用刑罚来招致刑罚,国家就乱。对如何执行刑罚时,商鞅主张要统一刑罚,执行刑赏要一律平等,对谁都一样。

《商君书》第四个重点是重本抑末,所谓“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所谓“末”就是指的商业和手工业。这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商君书》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大问题,集中反映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法治思想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代也继承了秦代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以至于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人治主体。

法家代表作——商君书

那是在战国末期,有个卫国人叫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后来做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家臣。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他又补充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可惜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没有采纳。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时,用帝道之术游说,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还对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还不能接受,并再次对景监责备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仍旧没有被采用。最后一次见秦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商鞅此时已领会秦孝公的意图。景监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商鞅认为,“律法不行,是因为上流社会不遵守的缘故。”有一次秦国太子犯法,他处罚了太子的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后来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对他进行重罚。慢慢地,秦国人民越来越心悦诚服,国内家家富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

秦国实行变法之后,兵强马壮,准备东进扩展势力。公元前240年,齐、赵两国联合攻魏,商鞅认为机不可失,便率军攻打魏国。

魏国派公子印领兵抗秦。商鞅给公子印写信愿罢兵讲和,邀请他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公子印深信不疑。在赴饮宴之时,秦国伏兵一拥而上,将他抓起来,秦军趁势打败魏军,取得了胜利。

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商地15邑封给商鞅,因而商鞅号为商君。秦孝公病重期间,商鞅掌握秦国军政大权。据史书《战国策·秦策一》记载:秦孝公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商鞅没有接受。

法纪整肃对百姓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同时却触动了官僚的利益,尤其改革军功爵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秦国贵族怨恨。因此,商鞅每次出门,都需要卫士保护他。

秦孝公驾崩后,秦惠文王即位。这时,以前怨恨商鞅的公子虔告他谋反,商鞅被迫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

其实“连坐”法就是当初变法时,商鞅自己制定的。商鞅又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印,拒绝他入境。

商鞅的人生大起大落,他的政治策略也非同凡响,他把自己治国措施和思想言论汇集成《商君书》,也称《商子》。

《商君书》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战国后期颇为流行。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的做法。

《商君书》提出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书中的《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秦孝公及秦国大臣甘龙、杜挚争论变法的问题。

在当时,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君王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

甘龙认为:“因袭人民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民也能相安。”

对此,商鞅说:“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都成就了霸业。所以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

杜挚认为:“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就没有奸邪。”

商鞅则说:“古代的政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遵守谁的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代而制定,为国家谋利益,不必效法古人。”

《商君书》提出了重农重战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书中关于重农重战的论述最多,如“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等。

商鞅认为,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农战两项。他主张朝廷让人民拿剩余的粮食捐取官爵,农民就会卖力耕作。为此,他提出了20种督促人民耕垦土地的办法。认为国家按统一标准征收地税,农民负担的地税就公平了,国君讲求信用,百官不敢作弊,农民就会积极耕种土地。重农重战是法家治国的根本大计。

《商君书》第三个重点是重刑少赏的思想。加重刑罚,轻微奖赏是法家的重要思想。书中提出用刑罚来免除刑罚,国家就治;用刑罚来招致刑罚,国家就乱。对如何执行刑罚时,商鞅主张要统一刑罚,执行刑赏要一律平等,对谁都一样。

《商君书》第四个重点是重本抑末,所谓“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所谓“末”就是指的商业和手工业。这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商君书》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大问题,集中反映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法治思想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代也继承了秦代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以至于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人治主体。

[旁注]

李悝 (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他著有《李子》32篇,被列为“法家”之首。

吴起 (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著有《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我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道 古时指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王道学说的基本内容是指人民依礼而行,治国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王道思想包含3个方面,即保合诸夏、谐和万邦和驱除鞑虏。

《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33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内容之一,指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秦国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礼制 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我国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

法家代表作——商君书

那是在战国末期,有个卫国人叫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后来做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家臣。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他又补充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可惜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没有采纳。

后来,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时,用帝道之术游说,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还对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还不能接受,并再次对景监责备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仍旧没有被采用。最后一次见秦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商鞅此时已领会秦孝公的意图。景监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图在当今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商鞅认为,“律法不行,是因为上流社会不遵守的缘故。”有一次秦国太子犯法,他处罚了太子的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后来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对他进行重罚。慢慢地,秦国人民越来越心悦诚服,国内家家富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

秦国实行变法之后,兵强马壮,准备东进扩展势力。公元前240年,齐、赵两国联合攻魏,商鞅认为机不可失,便率军攻打魏国。

魏国派公子印领兵抗秦。商鞅给公子印写信愿罢兵讲和,邀请他来秦军约定地点会面,公子印深信不疑。在赴饮宴之时,秦国伏兵一拥而上,将他抓起来,秦军趁势打败魏军,取得了胜利。

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商地15邑封给商鞅,因而商鞅号为商君。秦孝公病重期间,商鞅掌握秦国军政大权。据史书《战国策·秦策一》记载:秦孝公病重时,曾打算把君位让给商鞅,商鞅没有接受。

法纪整肃对百姓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同时却触动了官僚的利益,尤其改革军功爵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秦国贵族怨恨。因此,商鞅每次出门,都需要卫士保护他。

秦孝公驾崩后,秦惠文王即位。这时,以前怨恨商鞅的公子虔告他谋反,商鞅被迫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

其实“连坐”法就是当初变法时,商鞅自己制定的。商鞅又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印,拒绝他入境。

商鞅的人生大起大落,他的政治策略也非同凡响,他把自己治国措施和思想言论汇集成《商君书》,也称《商子》。

《商君书》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战国后期颇为流行。书中主张依法治国、重农抑商、重战尚武、重刑轻赏,贬斥儒家学说、纵横家及游侠的做法。

《商君书》提出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书中的《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秦孝公及秦国大臣甘龙、杜挚争论变法的问题。

在当时,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君王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

甘龙认为:“因袭人民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民也能相安。”

对此,商鞅说:“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都成就了霸业。所以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

杜挚认为:“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就没有奸邪。”

商鞅则说:“古代的政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遵守谁的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代而制定,为国家谋利益,不必效法古人。”

《商君书》提出了重农重战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书中关于重农重战的论述最多,如“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等。

商鞅认为,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农战两项。他主张朝廷让人民拿剩余的粮食捐取官爵,农民就会卖力耕作。为此,他提出了20种督促人民耕垦土地的办法。认为国家按统一标准征收地税,农民负担的地税就公平了,国君讲求信用,百官不敢作弊,农民就会积极耕种土地。重农重战是法家治国的根本大计。

《商君书》第三个重点是重刑少赏的思想。加重刑罚,轻微奖赏是法家的重要思想。书中提出用刑罚来免除刑罚,国家就治;用刑罚来招致刑罚,国家就乱。对如何执行刑罚时,商鞅主张要统一刑罚,执行刑赏要一律平等,对谁都一样。

《商君书》第四个重点是重本抑末,所谓“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所谓“末”就是指的商业和手工业。这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商君书》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大问题,集中反映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法治思想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代也继承了秦代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以至于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人治主体。

[旁注]

李悝 (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他著有《李子》32篇,被列为“法家”之首。

吴起 (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著有《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我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道 古时指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王道学说的基本内容是指人民依礼而行,治国者爱民亲民,扶植小农经济,减轻农民负担。王道思想包含3个方面,即保合诸夏、谐和万邦和驱除鞑虏。

《战国策》 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33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军功爵制 商鞅变法内容之一,指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秦国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世卿世禄制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礼制 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我国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

秦孝公 (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战国时秦国国君。嬴姓,名渠梁。秦献公之子。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国力日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先秦 我国历史学名词。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此间我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有的学者将其视为中华文明的头颅,带有信仰、智慧等寓意。

[阅读链接]

商鞅改革之初,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10两金子。”大家都不敢相信,商鞅把赏金提到50两。仍旧没人敢去扛。这时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把木头扛起来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他50两金子。

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都认为商鞅说话讲信用。商鞅获得了人们的信任,这才公布了新法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