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数年后,再读《搞定》

 Frank_Chia 2023-11-25 发布于北京
《搞定》,说起这个书名,你可能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我们说起GTD, 也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你应该就明白我说的是什么。
图片
这本书有一个悖论:在书架上和各种推荐中,它是时间管理领域的必读书;但是如果严格来说,这本书讲述的不是时间管理,Getting Things Done,本质上讲的是个人成事的方法。
这本书第一版出版的时间是2001年,我看到这本书是在2007年左右,估计还是在某个QQ群里,找到的爱好者翻译的中文版本的PDF(当时简体中文版应该还没有上市)。翻译质量勉勉强强,但大致能够看明白其中的逻辑。
2016年的时候,作者又对这本书进行了更新,甚至可以说是重写。其中涉及到了数字技术的兴起,24*7的世界和对GTD全球化的思考。其中加入的GTD和认知科学,GTD精进之路的内容,读来很有启发。

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因为忙,我在日常工作中忙忙碌碌,但总感觉,工作还是做不完,工作成果也没有很好,关键是感觉自己的个人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当时我每周的工作时间都在70小时以上,而且至少有60个小时在电话上-帮助客户解决家用电脑的问题,小到鼠标键盘不能使用,大到设备故障导致电脑损毁。
工作时长吞噬了我大部分的时间,每次下班回家都不想说话,做什么都不感兴趣。
初遇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感觉-毕竟工作形式太过单一,基本上都是与人沟通的时间,这些时间其实很难打包,或者很难转移(现在好多了,AI,自动化的工具,微信等新通讯方式的成熟等,帮助客服团队减少了不少事)

图片

再次想起读这本书,是我开始从事销售运营类工作(差不多2008年),虽然电话和会议也不少,但绝非一直语音在线。这时候的工作,主要集中IT系统设计和测试,流程设计和监控,数据分析等。形式上有面对面沟通,邮件,会议等混杂形式。
虽然工作内容变化,但是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再一次出现了。
这时候我再次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想更好的GTD,但不是身心俱疲的那种。
同时,在浩如烟海的时间管理类书籍里面,这本书更侧重于实践的那一类-简单而言,就是拿来就能用,快速就上手。

我的GTD践行之旅

所以从2008年开始至今, 我一直在践行GTD方法,算算已经有15年了。
最开始的时候,我主要使用一些纸质的GTD清单,差不多长这样的。
我把所有工作的待办事项,都记录在纸质表格上,有新增事项或紧急事项就加入;每完成一个打勾一个。
图片
运行了一段时间(大概有小半年),我发现这种工具对于提升效率是有帮助的,但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数据统计和回顾比较艰难。
为了解决数据统计和回顾的问题,我开始用数字化工具来实践GTD,比如早期的Excel表格,后来的Todoist,Wunderlist(奇妙清单),到现在长期使用的滴答清单,还有偶尔使用的飞书多维表格。图片
工具的好处是,可以非常清晰地执行每一个过程,而且让“回顾”这件事轻而易举,就可以有效改善我的个人效能。
通过GTD的练习,我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职业赛道上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这些并非关键。
关键是,在此过程中,我建立起了对于自己工作能力的自信。明确了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
从而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了身心的自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自由。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的工作事项有清晰的认知,并能够很好地管理它-甚至还不是执行-就已经是走出了个人效率的第一步。
更不用说,把任务事项从待办清单上划掉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这是用纸质清单更容易真切感受到的)。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每一分钟、每一天你都无暇思考。你需要深思熟虑。
《搞定》

本书的主要目的

  1. 收集所有需要处理的信息,到一个独立的,条理分明的,可靠的系统中

  2. 指导自己在接受任务的前期,就进行分析和决策,以确保随时可执行或协调的下一步行动清单

  3. 管理和协调所有待办事项,履行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各种承诺。


现代人的最大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工作和事务本身,和几乎恒定的人类注意力和精力的矛盾。
所以,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我们需要GTD来协助。

GTD 3个关键原则

原则1:养成收集的习惯
原则2:确定“下一步行动”
原则3:学会关注结果

GTD的核心5步骤

  1. 收集(Capture)所有需要注意的事务和信息,清空大脑

  2. 理清(Clarify)每个项目的意义和相关措施,清空所有收件箱

  3. 组织(Organize) 整理结果,提出选项

  4. 思考回顾(Reflect),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

  5. 执行(Engage),选择最合适的行动


图片

2分钟法则:我是否可以在两分钟内处理完成?如果可以,马上行动。
如果不行,指派别人,或者延迟处理。

整体检视工作的6个层次(从天空,到地面)

5楼视野:目的和原则。
4楼视野:愿景。
3楼视野:目标。
2楼视野:关注点及责任范围。
1楼视野:当前项目。
地面:当前行动。

这本书(或是说GTD)为何长盛不衰?

因为每个人的效能改善,永无止境。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需要提升个人效能。
作者David Allen的很多观点,不依赖工具和技术(或者说不绑定相应的技术,如PPT, 网页工具或任何电脑软件)。
他的观点涉及更多自身注意力,情绪和创造力的永恒原则,探索的人的终极目标。
所以,GTD不依赖工具技术,但同时成为了很多工具的底层逻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