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老子》连载第59期:【治人事天莫若啬】章

 花间一酒壶 2023-11-2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点此收听本章音频讲解


图片
《白话老子》59期:【治人事天莫若啬】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fú)唯啬(sè)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①(chóng)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
深根固柢(dǐ)
长生久视之道
重:这里乃不断增加、增多、增厚之意。重积德:一重一重积德,德厚。故读chóng

【解说】

这一章从头到尾,应用顶针的句法,一环扣着一环,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很舒服。

治人事天莫若啬
管理百姓、维护天地,莫过于储备、节俭。
治人事天的主角是谁?主角一定是圣人,可以是侯王,也可能是个上古时期的某个部落的领袖。
治人事天,说明圣人修之于天下,有两重境界:治人,对百姓;事天,对天地。而这两者的关键和共同点是什么呢?啬。没有比啬更加重要的。所以,解读啬,就要从治人事天这两方面去解读。也就是说要从有形、无形这两端,从形、神这两端去解读。
啬,从字形上看,上面为麦子,下面为仓库,大家可以参考左民安的《细说汉字》。《说文》:啬者,多入而少出;《韩非子·解老》:少费谓之啬。所以,啬的含义就是:多入为储备;少费为节俭。所以,啬的本意就是把粮食收藏到仓库,所以有储存、节约的双重意思,二合一。当然,啬不仅仅是储存粮食,还可以引申为,储存各种民生所需要的各种物资。
古人就很重视储存物质以应变。《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啬,历代注家还有一解,就是节约精气神。这就是啬的引申义。
河上公注解:啬,爱也。治国者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为放逸。河上公讲了啬的两个方面。
《韩非子·解老》: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知识也。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所以韩非子把圣人与众人的用神做了个对比。
治人事天是两个方面,那么解读啬就要从治人事天这两个方面着手。
治人,最基础的就是要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所以啬就是平时要多储备粮食、物资,少支出。
事天,具体含义就是指维护天地的正常运作。05章讲的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32章讲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如果有戾气恒亘在天地之间,自然就会影响到天地之间的橐籥机制;我们通过学习以前的章节,就知道圣人是言出法随的,言带着信,而信又以精气为载体,那么圣人就可以用他的言,把这个戾气给打散掉。所以,啬就是平时要蓄养精气神、少消耗精气神。印证老子全文,都是少言、希言、贵言。那么在关键时候才有精气神可用。精气神要蓄养,平时就要练气以养神凝精;要少消耗,就是要不执,以减少精神内耗。
而治人事天其实还可以统一来解,就是这两方面都离不开国家管理者的啬。也就是说国家管理者在平时要多储备少支出,而且自己的吃穿用度也应该很节俭,那么百姓自然就能够做到有饭吃有衣穿,自然就能安居乐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天地之间也就没有了戾气的存在了。

夫唯啬是谓早服
只有平时做到了啬,这才能够叫做早做准备。
早服,就是早早出力,早做准备。服,有出力的意思,比如现代汉语中的服务、服兵役、服马等等。62章: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这驷马的中间两匹就是服马,是主要出力的;左右两匹为骖马,是协助出力的。有些版本是早备,所以就把早服解读为:早早出力做好准备。那为什么要做准备?其实就是为了应对各种灾荒年,应对饥馑、瘟疫、战争等等,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粮食作物减产,那么这个时候以前储备的粮食和物质就起作用了。当然,从当时的领导人角度讲,他们都会比较懂得天地的气化,所以,他们的任务是还要应对天地气化不正常,比如瘟疫年份的戾气等等。而在过去生产力比较低下,物质不丰富,匮乏,所以平时就要啬,才能做到早服,早早准备,未雨绸缪。
58章讲:福兮祸之所伏。天地的变化也是一时风调雨顺,一时旱灾洪水等等。所以在精气神上的啬,那么就有一个含义:要深入修练,以窥探天地之气的变化以及时应对。所以我们来解读《老子》,就要看前后章节的内容,是否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以作连贯的解读。

早服谓之重积德
早准备,就叫做不断地积德。
什么叫做德?《易经》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什么含义?生,有生出来的含义;还有活下去的含义。人类在天地之间,从天得到了空气,从地得到了食物,在天地之间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人类还得到了无形的天场、地场的加持,所以人类才能够在天地之间生存、繁衍、发展、进化。这进化就包含了智慧的萌生与深化。
那么在遇到了旱灾、水灾、蝗虫,遇到了瘟疫之年,粮食大量减产,人类就有活不下去、大量死亡的危险。而作为一个国家管理人,如果没有洞烛先机,早早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准备好粮食、药物等等,那么他的人民就要大量死亡。所以,早早准备,做到让百姓有饭吃,让百姓有足够的医疗物资,那么百姓就能够存活下去。活下去就有了希望,那人类就可能在这一生中,完成了生命的进化。那他这一辈子就没有白来。这自然就是德。活人越多,德越高,这就是重积德。所以这就叫做: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一重一重积德,那么就没有前进方向上克服不了的困难。
什么叫做德?最早的甲骨文是彳亍之间有个方向,加个眼睛。说明德,就是领导人要能看到国家或者部落前进的正确的方向,并带领大家向前进。当然这也是生存的大义。
克是什么?就是克服前进方向上的各种困难,各种危机,走向繁荣昌盛。
《康熙字典》:又【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正直,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其实正直也是德的字面含义;刚克、柔克,把克分了两种情况。刚克,比如说:克敌制胜;柔克,比如说:克服内部的阻力和矛盾。说明,德,跟行有关,是需要采用不同的力量来克服相应的困难的,而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
《洪范》是《尚书》的一篇,《洪范》就是国家的管理大法。
能够做到重积德,领导有方,带领大家渡过重重危难,自然大家都心悦诚服,愿意追随,人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这就叫做: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就不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
58章: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正与善都有极,物极必反。但是唯有德是无极的,是没有边界的。唯德无极。为什么善有极,而德无极?善与德还是有所不同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善还不够纯粹,可能内心会还有贪欲,或者是愚善,所以容易走向反面。而德是为真德,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开始时就很纯粹而没有任何个人的贪欲在里面。有善就有恶,善恶落了对待,善是落了对待的一端的。而德是不落对待的。
这么一种很纯粹的德,所以它就能够直通人心,感召力非常强,所以,什么困难都可以带领大家来克服,那么,这个国家也好,或者是原始部落也好,它的成长就没有极限,自然也不会出现走向反面而衰亡的情况。
所以,这里的极,就可以有两解,一个是前进的方向上的极限;一个是德的极限。
当然,莫知其极还可以有一解,就是没有极,无极。他修到了无极,复归于无极。
我们前面说克是克服困难,但是其实老子并没有很具体地说克什么,所以,克也可以是克这个极。什么是极呢?极好象是我们能力的一种极限,一种玻璃天花板。这个极限就好象我们的成长会有一些个人先天上的限制,因为根器、教育、原生家庭等等带来的限制、局限、极限。有些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好像是自己给自己在心理上设了一个极限,设置一个成长的极限,把自己给困住了。所以,第一,是不要自己给自己设限;第二,即使是有一些无形的限制,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修德来克服,来突破?这样就做到了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谁也不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所以他就可以治理国家。
这里的莫知其极,可以理解为不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所以就有一种在他人看来的高深莫测。可以有国,可以以他的厚德,以他的道行来治理国家,他拥有了治理国家的能力、资格,或者说他可以成立国家。这几句话就好像是一个部落在圣人的领导下,逐渐成长壮大为一个国家的过程。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那么国家就能长久。
有国之母,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啬。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有国之母是德。而德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对百姓的慈爱、关爱,才能做到啬而爱人;而百姓自然心悦诚服,不需要特别的管理。无为而治,这个国家自然就能做到长久存在。
有了国人的爱戴,有了啬的另外一面即爱惜精气神,那么他的道行如同重积德而莫知其极,道德是如影随形的,进入到了高深的境界,也就自然到达了长久的境界。这就是道家修炼思想,以身为天下,身国同构的体现。

是谓:
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
这就是:
直根扎地深入,曼根抓地牢固;
把握住了长生久视的规律。
什么叫做根?什么叫做柢?树,有直根,有旁根。深根的根,显然就是直根,直着往下扎的那个主根;柢是什么呢?柢就是旁根。根深,就不容易被吹倒;柢固,就是旁根很多,很茂盛,自然就能抓得很牢。深根固柢,合起来讲,真正的深根就是道行深,对大道的感应深入,对天地气场的感通深入。固柢,就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无形的能量的加持。那么,做到了深根固柢,即使有什么困难、险阻,就好像有什么风吹雨打,这棵大树也不会被吹倒。是谓深根固柢:这就叫做深根固柢。
《韩非子·解老》曰: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说树木有直根、曼根是对的,但是从字面意思上看讲,韩非子也没有说对,似乎正好把曼根和直根说反了。
长生久视,指两个方面,一个是指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是指个人修行到了极致,即生命长久的存在,死而不亡。也就是07章讲的:天长地久,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他修成了。
这一章讲的都是国家领导人的修为,治国安邦的规律。那这一章我们读了之后,该怎么运用呢?我们不是国家领导人,不可能做到修之于天下。那应该怎么运用这一章?我讲讲我很粗浅的理解。深根,就是要做到对大道感应深,在修练上要先合于天地之气,再突破到返先天,返本;固柢,就是要行于大道,在现阶段要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传播到各个角落,去让更多的人受益。我相信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也是如此,这就是顺应了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那就能够得到无形的能量的支持,这就是固柢。那我们自然就把握住了长生久视的规律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