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学忠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医案

 半夏缘 2023-11-29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刘甜,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研究生。邮箱:liu0617tian@163.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加味、鼻后滴漏综合征

摘要:患者张某,女,30岁,。以鼻后倒流2 年就诊。中医诊断:鼻鼽,中医辨证:痰湿蒙蔽清窍证,予以苓桂术甘汤加味温阳化饮,健脾祛湿,宣通鼻窍。

首诊2月24号

主诉:鼻后倒流2 年

现病史:患者张某,女,30岁,两年前患者开始出现鼻中大量清晰样分泌物下流感,咽痒,偶有咳嗽,并需常作吭喀动作以清除咽部之黏性分泌物,早晨吐出为黄色,平时都是白色分泌物,白天和晚上一样多,平时纸不离身,睡眠也严重影响,遇寒冷天气容易打喷嚏,流鼻涕,平时无鼻塞流涕。之前去省人民医院挂专家号的医生看,医生开了一些糖皮质激素类等抗炎免疫抑制剂西药,用了二十几天没啥效果,遂前来陈老处就诊。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不成形,2-3次/天,眠稍差。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偏淡,薄白苔,微腻,脉细弱。

西医诊断:鼻后滴漏综合征

中医诊断:鼻鼽

中医辨证:痰湿蒙蔽清窍证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祛湿

处方:苓桂术甘汤

茯苓60g      桂枝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6付,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3月3号:患者诉鼻部分泌物倒流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陈老考虑鼻窍不通,鼻涕无法向前流出时,则必向后流向咽壁,遂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小通草10g,丝瓜络20g,白芷20g祛痰通络,宣通鼻窍,党参30g健脾补气固表,具体药物如下:

茯苓60g      桂枝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小通草10g    丝瓜络20g     白芷20g      党参30g

6付,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3月14号:患者自诉服药2剂后,早晨起床后有20多分钟的空窗期不流鼻涕,且白天鼻子分泌物少了三分之一,晚上基本不流了,不像之前想吐分泌物了,大便也正常,患者感觉良好,直呼中药效果太明显了。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30g补气固表,具体药物如下:

茯苓60g      桂枝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小通草10g    丝瓜络20g     白芷20g      党参30g

黄芪30g

6付,加生姜3片,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3月21号:患者自述好了三分之二,效果明显,白天分泌物也明显减少,现在出门可以不用带纸了,十分高兴。患者诉平时体质弱,这两年期间先后得过带状疱疹和面瘫,已好转。陈老为巩固疗效,扶正固表,遂把生姜改为干姜30g,加强温阳化饮的效果,黄芪加为50g,补气固表扶正,

具体药物如下:

茯苓60g      桂枝30g      炒白术30g     炙甘草15g  

小通草10g     丝瓜络20g     白芷20g      党参30g

黄芪50g      干姜30g

6付,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次温服200ml 

按语:

   鼻后滴漏综合征:又称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床上主要是由耳鼻喉科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除了咳嗽症状外患者通常述咽喉部有滴漏感、口咽黏液附着、频繁清嗓、咽部不适或鼻痒、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引起鼻后滴漏综合征的常见疾病为慢性鼻炎(过敏性和非过敏性)、慢性鼻窦炎。在鼻腔、鼻窦炎症性疾病时,鼻及鼻窦黏膜具有同下呼吸道相似的炎症反应,它的感觉神经末梢含有气道刺激感觉神经、增加咳嗽反射敏感性、产生咳嗽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鼻和鼻窦分泌物的流滴入咽喉部或呼吸道,刺激此处咳嗽感受器产生冲动。通过神经反射使咳嗽反射处于超敏状态。中医古籍中尚无具体病名与之对应,但依据症状表现,鼻后滴漏综合征应属中医鼻鼽“鼻渊”“鼻窒”等范畴。《医学摘萃·杂症要诀·七窍病类》云: “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是以无降路矣。”《四圣心源·卷八》云:“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开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者也。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中医认为"鼻鼽"的发病与肺、脾、肾王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而肺、脾、肾三脏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鼻鼽的症状如“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与痰饮证的“肢体麻木”、“咳嗽”、“咯痰”、“局部有圆滑肿块”有着相似之处。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湿痰饮证的代表方,最早见于《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还见于《金匮要略》中,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证。鼻为肺之窍,是呼吸出入口户,鼻在阳位,且鼻在面部中央属土位,土喜温燥恶寒湿,易为水湿所犯。金代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及鼻鼽,认为鼻鼽的发病与阳气不足,不能外达有关,鼻粘膜属土属脾,所以鼻鼽治疗的关键是要"健脾培土,温补阳气"。方中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能消已聚之痰饮。以辛温之桂枝为臣,温阳以化痰饮。正如《金匮要略》所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培土制水、健脾祛湿,白术与茯苓相须为用,体现治生痰之源以治本;桂枝与白术同用,有温阳健脾之功。甘草本方其用有三:一配桂枝以辛甘化阳,助温补中阳之力;二配白术益气健脾,益土以制水;三调和诸药,兼佐使之用。四药合用,共奏温阳化饮、健脾祛湿的作用。

辨证思路:

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肺、鼻,并涉及咽喉。《医学心悟》言:“肺有两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脾为生痰之源,患者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湿浊上犯,痰湿蒙闭头面清窍,停聚于鼻窍,则鼻涕多;脾虚湿困,故便溏;舌体略胖、浅齿印,舌质偏淡,薄白苔,微腻,脉细弱为脾虚湿盛之象。予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祛湿。加生姜温阳。鼻窍作为孔窍器官,以通为用。鼻窍不通,清浊不分,易导致炎症反应物的产生和堆积,遂加入丝瓜络,小通草,白芷祛痰通络,宣通鼻窍。患者体虚,正气不足,肺卫不固,因受风感寒而鼻塞流涕,遂加党参和黄芪补气固表扶正。

体会:

鼻后滴漏综合征临床症状与过敏性鼻炎相似,易用抗过敏汤治疗,但陈老说此患者乃是因副鼻窦炎症反应物的产生和堆积,导致鼻流大量清涕,咽部不适。所以陈老认为本病要重视改善鼻窍内环境,立足以通鼻消除痰饮药为基础,则疾病自愈。陈老辨证精准,思维开阔,为我们治疗鼻部疾病提供了另外一条思路,值得后辈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