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开人和人差距的,是认知 | 《认知觉醒》读后感

 阿国宝 2023-11-29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写在前面  

       成长的起点,是认知的觉醒,认知觉醒的起点,又在哪里呢——是对“愧疚,焦虑,急躁,愤怒,痛苦……”的觉知。当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时候,就必然会主动做出新的选择。缺乏觉知,即使每天锦衣玉食也可能感受不到幸福和喜悦,甚至被无聊、空虚和痛苦所困。所谓的消极负面,都是成长的提示与信号。极度坦诚地面对自己,承认、接纳、然后改变。

      审视自我,大约最应该保持的是欲望觉知,其实少即是多,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才能免于盲目奔波,才能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行动力最弱的时候,同一时间做很多事并非真正高效,而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才是专注、从容的人

PART 01

认知的觉醒,在于正确看待“感性”与“理性”

      人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从位置上看,理智脑在大脑的前额区,距离心脏的地方最远,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本能脑和情绪脑更能得到优先供血;从出现的年代来看,本能脑有大约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近2亿年的历史,理智脑250万年不到,理智脑的发育成熟度最低;从掌控神经元细胞数量上来看,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的神经元细胞,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比较低级,但是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运行速度快,而理智脑运行慢,运行时还耗能。

      综上所述,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这不是“缺陷”,而是“天性”。有时做不成事情,是因为“天性”太过强大,而成长,便是克服天性的过程。本能脑的强大运算能力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要让他驱动本能和情绪,而非取代他们。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人们的天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这便是焦虑产生的根源所在。换句话说,焦虑也是天性,我们没必要与天性较劲,而是应该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制,并设法改变。“耐心”可以说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可抑制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可谓得耐心者得天下。但人们对“耐心”这个概念的理解普遍倾向于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扛到底,总之就是用意志力去对抗。如果做不到,只能说明自己意志力不强。然而我们对“耐心”的理解过于肤浅,以至于大部分时间都在痛苦中挣扎。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让自己最为触动,而不是用脑去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理智的分析和计算无法解除内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觉知和洞察才能让答案浮出水面,而且正确的答案往往都是利他的。因为真正长久的人生意义,幸福只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理性思维虽然很高级,但在判断与选择方面可能并不具有优势。无法与迅速,敏捷的感性媲美,先用感性选择,再有理性思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选择时。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感性,它能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图片

PART 02

认知的觉醒,在于'知识获取'和'行为实践'的统一

      单纯的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以下“规律”便是书里告诉我们的“知识”:  

      认知规律,这个规律显示的是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飞速增长。我们需要冷静的面对前期缓慢的增长,并坚持到拐点。

      舒适区边缘规律,他解释的是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你是群体还是个人,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成长权重对比规律,显示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及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听从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也会事倍功半。这就告诉我们,停在表层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能盯住底层,深入实际改变,就能跳出盲目焦虑和浮躁。

      学习的平台期规律,这个规定表明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退步,但这是一个假象,到了某个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知道了以上这些“规律”知识,我们不会因为自己进步缓慢而沮丧,也不会因为别人成长迅速而焦虑,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预估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被动学习包括:听书、阅读、试听、演示等,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教授等。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让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逼迫自己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深度衔接新知识,再用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深度学习之道。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带来的“安全感”,要耗费更多的时间,面临更多的困难,甚至还会“倍受煎熬”,但只有深度学习,才能让人不浮躁,产生更多灵感,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这也就产生了深度之下的广度。

      高手们的学习,通常不满足于对新知识的获取,而更注重对新知识的“缝接”。这个“缝接”过程,就是“关联”。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对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如何获取关联能力?第一,对某件事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第二,输入足够多;第三,保持好奇心;第四,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者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的效率最大化,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

图片

PART 03

认知的觉醒,在于对自身的持续反思

      元认知就是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实际上,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元认知可以分为被动元认知和主动元认知。普通人通常只会在遇到问题时被迫启用这个能力,比如遭遇指责,批评时,才不得已去反思,纠正,处于顺境时,依然会顺着本性生活。而有些人即使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也会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从高处、深处、远处看待现在的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迷失,保持动力,不懈怠,保持平和,不冲动。

      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首先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反思自身的经历,其次,自身的经历更是一种独特的财富。如果说学习和反思是静态的,处于当下的动态的,就是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必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喜欢一件事而沉浸其中,忘记时间,不知疲倦,不管这件事是娱乐,消遣还是学习研究。但若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就不能依赖这种不稳定的自发状态,必须建立稳固、可靠的行为模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兴趣,还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核心困难。

      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通常会告诉自己要很努力,很拼,会给自己设立一个很高的标准,还会经常给自己打鸡血,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这是默认的思考模式,只是默认的,不代表就是科学的。这样多少有些急功近利。遵循“匹配规律”,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边缘,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拓展自己,同时愿意和时间做朋友,注定可以持续成长,充实自己,学习不只是一味的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如果我想要长久的热爱一件事,那就得允许自己有“不做”的自由,给自己的心灵,留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