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欺凌调研报告

 松兹明月 2023-12-10 发布于江苏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一个全国性的调查:32.5%的在校中小学生遭遇过校园欺凌,6.1%是“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按照全国1.38亿学生推算,即有4400多万学生“偶尔被欺负”,800多万学生“经常被欺负”。如今随着校园欺凌事件的接连曝光,校园欺凌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

校园欺凌的形成和演化是漫长的,对于受害者身心的影响也是持久的。本调查小组在沈阳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沈阳市云益青少年服务发展中心通过对沈阳10个社区与校园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拒绝欺凌,法治童行’工作坊,让青少年了解到什么是欺凌,遇见欺凌怎么办。同时又对青少年通过问卷与个案跟踪的形式,调查欺凌现象在受访学生中所占比率,什么种类的欺凌在学生中常见。青少年遇见欺凌现象他们的感受是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解决?欺凌现象的存在对他有什么样的影响。10个社区及社区20个学校各年级学生的调查回访,我们想要了解事件过程、处理方式以及该事件对受害者的长期影响。通过以上的调研活动我们想要制作调研报告,对我们下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调研对象遇见欺凌的种类

本次调查以讲座和问卷法为主个案跟踪为辅,问卷以社区与社区青少年为主在各个社区与社区的学校共计发放397份。   397名学生中,共有270名学生表示遭遇过此类现象,127名学生表示没有遇到过,其48人表示自身受过校园欺凌。而在现场的调查中,有9成以上的同学表示都曾在校园里遭受过同学的辱骂(和上面的数据相互矛盾)、讽刺、挖苦、孤立、冷漠、威胁、恐吓等精神暴力,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校园欺凌的受害者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精神伤害,这种欺凌形式隐蔽性强但危害性大,因此往往无法得到外界(老师、家长、媒体等)重视,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受害者的伤害会日益加深。在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形式的调查数据上发现,超四成的学生经历或旁观过身体伤害(主要表现为踢、打、拧、推、踩、扇耳光等),更有受害者被迫当着同学的面下跪。

案例:2019年5月14日大概下午3点发生的,和平一校长白岛一分校6年二班,上课期间老师不在教室,同学都在写卷子,我的孩子(母亲)黄某某11岁男孩也在写卷子,打人的孩子王某某搁两座,他交卷子,他被其他同学拌了一下,它撞黄某某身上,走了。让他道歉,他没有道歉,这个时候回来。王某某打了一拳我孩子前额头,黄某某后脑撞在墙上,我的孩子没有还手。

问:现在有什么症状?

答:现在孩子已经失意,忘记以前学到的知识,100以内加减法都不会,以前学习在班里前几名,现在学习出现极大困难,智力严重受损。

问:打了几拳,打了什么部位?

答: 王思诺打了一拳我孩子前额头,黄远博后脑撞在墙上,我的孩子没有还手。

问: 发生这个事情老师在现场吗?

答: 老师没在教室老师开会去了,没在现场。

问: 当时被打家长怎么发现的?

答:黄远博和他母亲说我被王思诺打了,黑板有他的名,要写200字检讨书,前额有红肿。

问:什么时候和以前不一样。

答:第二天孩子不吃饭,打蔫,头疼,要吐。

问:去医院拍ct

答:医院问昏迷没有,昏迷才能住院治疗。

问:医院诊断是什么?

答:2019 6 17日门诊诊断,闭合性颅脑损伤轻型。

   我们接触这个案例,积极介入,给家长提供法律解答与帮助,针对受欺凌的孩子找到老师来辅导。这样的案件还有几件

二、形成校园欺凌的成因: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主因。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年龄尚幼时,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比较深刻的影响。过去大量的实例证明,孩子的行为是自己父母行为的镜像。家庭中常有攻击性行为,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把攻击性行为带到学校中来。这一些在小学低年级更为明显。这在本次调研中,也得到了印证。本次调研中发现,排名第一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对或家庭暴力影响”与排名第四的“对黑恶势力、暴力的认同与膜拜”,都与家庭教育背景相关。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造成的后果清除起来也非常困难。

  对于随迁学生来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固然带来了便利,但也让他们过早地见识到父母生存的艰辛。这样的生存环境,既让他们在面对欺凌时更多选择退让,又使他们在反抗暴力时迸发出更大的破坏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较为明显的叛逆期,而在学校教育期间要经历两次,分别是小学低年级段(7-9岁)和初中阶段(13-15岁)。叛逆期的学生自我意识特别强,往往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反感各方面对自己的约束,自控能力较弱;二是常常将自己与约束自己的力量对立起来,甚至为了突出自己的主体性而故意忽视和挑战规则。所以,那些通过自己的暴力反抗而获得所谓“成功”的暴力型影视作品,能让叛逆期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他们有天然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身体的发育,学生已经有了较为强壮的肢体。这给他们践行“暴力理想”提供了物质条件。

  如果学校及教师没有认为到这一规律,并运用心理学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合理的引导,这些学生将自发地按规律发展。

 四、解决建议:对受益群体带来的改变与影响

让青少年了解校园欺凌知识,知道遇见校园欺凌,怎么面对很重要。对减少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很重要。

案例1 很生气,因为我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人知道我的小名叫球球。就天天叫我狗球,我觉得这个外号好恶心呀.

案例2 我们学校有一个叫郑好的人,他非常讨厌,有一天,我看见操场上围着一大堆人,就过去看了看,发现郑好正在欺负我们班的王明志。他下手非常狠。我很愤怒,他这样的行为已经不止一两次了,居然欺负到王明志身上来了,王明志平时很老实,欺负这样的人,我觉得他并不厉害。

案例3 几个同学在走廊里骑在一个同学身上,并攻击下部。而且还骂了他,很长时间才走。

案例4 我在二年级时的一段时间没有同学跟我玩。我当时即伤心又愤怒。我在当时也只能自娱自乐。我也求过他们和我玩。甚至有一两次我还因为这件是告诉过老师。可是他们还不和我玩一直到了3年级时才和我玩。

经过法律培训同学们自己对欺凌的一些感悟:

1、每班的班主任发现自己班的学生欺凌别人或被别人欺凌的话要马上处理。

2、严厉处罚校园暴力,对经常对同学实施暴力的学生处罚。

3、期望别人不要欺凌别人,要有这样的同学,应该受到老师以及家长们的各方面的教育,而我们不要去欺凌别人,这样是不正确的。

4、去告诉老师,不对自己造成伤害,先服从对方,再去向大人求助。

5、要尽量逃离,报警或请老师、家长来解决。

6、当我遇见欺凌时,我会去安慰被欺凌的同学,并去教训那些欺凌同学的人。

7、保持镇定不理睬欺凌行为,拒绝欺凌告诉成年人。

8、跟该人理论,尽量不打人,不骂人,跟他讲打架后的后果,如果造成伤害,第一时间找侵害人的家长。向老师、家人甚至治安警察求助,不跟欺凌者在一起,尽量离开第一现场。尽量不跟欺凌者发生冲突。

欺凌事件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且身体暴力行为多伴随精神暴力行为发生。更严峻的是,半数以上的受害者曾遭受反复的、长时间的欺凌。

总结

任何暴力行为的产生其原因都不是简单的某种心理,暴力是由社会、家庭、个体心理行为、经济、政治、文化、媒体宣传等多方面共同塑造的,解决青少年暴力的方式也因从多角度入手。我们回访学校老师特别支持普法工作进校园,让孩子从小就要树立规则意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自己做错的事情要承担责任,付出代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