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就是在不断的融合与分化中,走向人格独立。

 炼己者 2023-12-10 发布于陕西

在动力学的视角中,我们当婴儿呆在妈妈肚子里的那个时候,可以说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

那九个多月的体验作为我们的出厂设置,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成为我们最根本的向往和追求之一。

婴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了,你不用上班,不用和任何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甚至可以不用睁眼、不用吃饭、不用思考,你冻不着也热不着,你连烦恼是什么都不知道。

婴儿时期的体验奠定了我们对“圆满”这种感觉的原始定义,这种“圆满”也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很多宗教的最高追求(之一)。

譬如佛教中释迦牟尼最经典的原始教义就是在不断阐述「离苦」之道,苦就是不圆满,就是一种细微的、无时无刻不充斥于我们生命中的不满足之感。

人能够获得解脱,就是意识到自性「本自具足、不假外求」,那么当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你的确就是“具足”了一切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赤子”这一概念也非常推崇,他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人从后天返先天,就是要复归于「婴儿」。

所以,婴儿的体验,就非常类似于涅槃、解脱、无为、圆寂等等这些概念。

婴儿在母体中所感觉到的羊水以及母亲的存在,也就是现在很多灵性修行中推崇的大我、上帝、神之类的最初意向来源。

作为婴儿的你,只知道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反过来,也意味着你自己就是唯一的世界——而这个从外在包裹、滋养、带着你移动的存在,那一定是比你更大、超越于你的「“大”我」,这个大我创造了你的整个世界。

婴儿和母亲是融合在一起的,出生之后,一直到三岁之前,这个婴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先从心理上完成和母亲的基本分化。

图片

三岁之前分化的是否足够好,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因为这是婴儿第一次、也是最重大的一次分化,他如果能够和母亲分化的良好,那么这一次的经验也就成了他今后不断与其他人、其他事物分化的蓝本

如果最初的分化失败,那么一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伤性的体验,他会在心理上始终和内在的母亲一直“粘连”在一起,并且此后他会容易一直持续这种和别人过度“粘连”的模式,而无法和别人建立起清晰的边界,并且一旦他和别人这种模糊不清的粘连试图被清晰化时,他就会抓狂,这种状态就叫边缘性人格障碍。

二来失败的分化经历会成为他潜意识中的一个情结,他会无意识的不断进行强迫性重复,重复的试图和别人建立那种如同“母亲-婴儿”般完全合二为一的亲密关系。

但是我们当然可以想象的到,一个人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之后,他就在逻辑上再也不可能和别人建立起那种关系了,因为他作为一个成年人,也没有别的哪个人的肚子能够大到再把他塞进去。

所以,他对于亲密关系的这种极端理想化的期望无法实现,进过多次的受挫之后,他就很可能会对亲密关系产生强烈的回避,以此避免再次受伤。

如果这个人非常幸运的找到了一个足够有耐心的伴侣或者精神分析师,愿意接受他对于亲密关系那种极端理想化的投射,先陪他演一下这场“再次和妈妈融为一体”的戏,然后再慢慢的与他完成分化,那么他潜意识里的这个情结、或者说这场最初的“人生剧情”,才会被他放下。

人在出生之后,这个想要和母体融合、想要回到母亲子宫里的愿望会一直存在,只不过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形,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会有不同的表现。

在上学之前,我们会和包括妈妈在内的所有抚养者试图融合,但是由于这些比我们年龄大的人已经比我们多做了几十年的和别人分化的工作,所以他们普遍会比我们更加独立,所以在和这些早期抚养者的关系中,我们会不断的受挫,不断的经历被抚养者们推开的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足够温和,衔接的足够平滑,那这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好的经验,使我们今后和他人想要融合的愿望不那么强烈,当我们遭遇到了被拒绝丧失的时候,我们的人格也能够拥有足够的强度,让我们来承受这些。

接下来我们通常会在学校的环境中,和同学、朋友之类的这种同辈的群体中生存,这是一个和家庭完全不同的环境——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没有血缘关系,别人不像你的抚养者们一样具有照顾你的义务。

但是,我们仍旧会尝试与群体融合,我们会不断的在一个又一个的、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为了让“我”能够持续的保持在“我是这个团体的一部分”这样的状态里。

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融合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我们除了要继续完善我们的分化功能之外,还有其他的很多功能都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和形形色色的人的互动得以发展。

图片

再往后就到了我们的求偶阶段,这个时期我们会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就是步入了「婚恋」这种亲密关系。

「婚恋」就是人的第二次投胎。

因为婚恋是在人长大之后,所能够拥有的唯一可以让你获得的、极高浓度的可以模拟早期婴儿和妈妈的母婴共生状态的关系。

当你进入恋爱关系中时,你的身体会疯狂的分泌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血清素等等很多的激素,你的心理上会感觉你和这个人几乎就是一体的,你们愿意为彼此奉献自己的全部,当对方开心时你会开心,当对方痛苦时你会感觉受伤的似乎就是你自己。

恋爱早期的阶段是一个人能够通过关系体验到的融合状态的巅峰,然而这种状态不可持续,通常都是非常的短暂,一旦激情退却、各种现实的问题被摆在眼前、三观的矛盾开始产生,这种融合的幻想就被打破了。

很多人不能面对、也承受不了恋爱后融合幻象的破灭,这种破灭对他来说本质上就是早年时分化创伤的重现。

他会极端的试图想要让这种幻象被恢复,但是一旦他有了这种渴望并付诸行动,那么接下来就是促使他的恋爱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的开端。

因为他不愿意面对现实,不能够承担责任,无法意识到他和伴侣都是成年人,而是被分化创伤刺激着、退行到了非常幼稚的状态——他的言行举止都会越来越像一个智力低下的、唯我独尊的婴儿般,试图得到对方的爱抚和关注。

然而伴侣并不是他的妈妈,也没有回应他这种对于成年人来说不太好接受的退行性的需求,反而会让伴侣觉得他太不成熟、不是一个合适的结合对象。

而伴侣的不回应、不耐烦、对他爱意的退却,会更加的刺激他被抛弃的恐惧,他心理的退行程度会更深,以至于他的智力水平也下降的越来越低。

那么在这种低下的智力水平状态中,他就无法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的去思考,也无法像一个成年人一样,采取现实层面能够吸引异性的手段,而是只会采取没有得到回应的婴儿所用的办法,就是加剧哭闹的分贝,他会以为自己如果哭的再大声一点,就能让妈妈过来了。

但是显而易见,我们很明显的会知道这样只会让他的伴侣更快的下定和他分手的决心的。

如果一个人早年的分化经验实在是太糟糕的话,那么他在被伴侣抛弃之后,就会受伤的非常严重,甚至会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他也更容易会采取一些更加极端、更加激烈的求复合的方法,比如威胁对方自己要自杀、扬言不复合就鲨对方全家、或是抛弃了尊严跪下自扇耳光等等,这些行为都是非常恐怖的。

但是呢,只要一个人的人格本身没有非常巨大的问题,那么实际上随着经验和年龄的增长,这种婚恋关系中的「融合-分化」的过程他多经历几次,这反而会对他非常有好处。

甚至可以说对于心理基本正常的人而言,多谈几次恋爱分手的话,会比你花钱进行心理咨询让你成长的更快。

因为你短时间内频繁的经历了多次的「融合-分化」,你对这个过程更熟悉,你自己的人格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增强,每一次恋爱关系的终结,每一次的分化,都是一次让你意识到「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洗礼。

每一次像恋爱初期那样美好的融合共生关系的破灭,也都是让你潜意识最深处的幻想消失了一点,让你变得更加现实的试炼。

——当然,不要把变得现实理解为是一种不好的东西,你变得越来越现实,这并非意味着你丧失了人性、丧失了活力等等,恰恰相反,我认为一个人越是现实,他就越是和真实的世界“融合”的更深。

婴儿出生之后一直追求的是他自己脑子里的那个不可能存在的东西,他试图融合于一个虚假的世界,而拒斥真实的世界;

然而那个幻想中的理想乡其实是贫瘠的,在那个世界里只有让你温暖的觉受;

真实的世界却是丰富的,你越来越现实,不意味着你越来越冷漠,而是意味着你对温暖、冷漠、快乐、痛苦、敌人、和朋友都保持开放。

所有的幻想都会破灭,所以试图与任何虚假的、刻意营造的、自我感动之类的外物融合,唯一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但现实不会,现实就是持续存在的真实,很多时候你会感觉真实的世界并不有趣、而且它往往不符合你的心意,所以我们反而会在意识层面时常“主动”的想要和现实分化——然而唯有沉默的真实不会背叛你,也不会幻灭。

图片

在婚恋关系之后,我们还会持续和我们接下来认识的人、事、物保持不断的融合与分化的关系,但接下来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通常是我们在工作中扮演的社会角色,一个是我们的子女。

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也会不断的变化,不同的阶段里,你会从基层员工、到中层管理、再到高管等不断地晋升,当然你也可能早早地在年轻时就发财成为老板,你也可能在中年事业重新下滑到底层。

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让我们得以自我定义,但最终到了老年、或是一些意外发生,会让我们不得不和之前我们长久扮演的这些角色告别。

如果你之前的社会角色是世俗意义上比较成功的,那么当你和这个身份分化时,对有些人来说也会是一种中度或轻度的创伤——比如你之前是一个大领导,长期享受很多人的吹捧,一旦退休失去了权势就门庭冷落,那么这种落差感会让你不太好接受。

而子女则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在子女经济独立之前,他们会紧紧的依附于我们,在心理上子女与我们共生、是我们的所有物。

子女不断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清晰不断的越来越和我们分化的过程。

他们在青春期开始形成明确的自我人格时、他们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而是更多的和朋友、恋人交流、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忙于工作而减少了与我们的见面……

所以人生就是不断的得到和失去,只不过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把得到换成了融合,把失去换成了分化。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融合和分化都是在我们的生命中必然会不断的重复发生的,对于这两者我们都要接受,而不是抗拒。

你执着于融合,那就会让你一直很紧张的、像一只贪婪的饕餮一样试图收集无限多的东西,你会试图让更多的关系、成绩、性、金钱等包裹着你,来填补你的空虚、带给你安全感;

你执着于分化,是因为你害怕失败,你认为“所有得到的最终总会失去”,所以你用结果否定了过程的意义,也是为了规避一次次分化所必须要经历的痛苦,于是你最终经历了极其无趣的一生。

重要的是不要贪求融合,也不要害怕分化,而是接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你的人格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韧性——让每一次分化后的哀伤都成为把你敲打的更为强健的淬铁之锤,让你敢于追求任何你生命中遇到的有趣事物而不对其执着,这就是人格的独立。

 - END -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炼己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