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四性”特征的法律规定梳理

 邓世运刑事律师 2023-12-12 发布于广东

《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许可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网络、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信息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上述四个条件,被称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四性“特征,即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和社会性。

01

非法性

《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条“关于非法集资的'非法性’认定依据问题”规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认定非法集资的“非法性”,应当以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对于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仅作原则性规定的,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精神并参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的部门规章或者国家有关金融管理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予以认定。

02

公开性

《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关于'向社会公开宣传的认定问题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二项中的“向社会公开宣传”,包括以各种途径向社会公众传播吸收资金的信息,以及明知吸收资金的信息向社会公众扩散而予以放任等情形。

03

利诱性

《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04

社会性

《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条“关于'社会公众的认定问题”规定,

下列情形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的“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一)在向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吸收资金的过程中,明知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而予以放任的;

(二)以吸收资金为目的,将社会人员吸收为单位内部人员,并向其吸收资金的。[i]


脚注

[i]《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增加一种情形:向社会公开宣传,同时向不特定对象、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吸收资金的,向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吸收的资金应当与向不特定对象吸收的资金一并记入犯罪数额。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