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政教育的“三程”融合路径

 渐华 2023-12-13 发布于山东

高中思政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当前,部分思政课程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研究,忽视社会对学生内心世界带来的影响,导致教学内容单一化,思政育人水平不甚理想。因此,在普通高中思政教育过程中实施“三程”融合,即思政教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用课程思政引领思政课程的发展十分必要。那么,如何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思政教育“三程”融合?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我“从单向育人到全面育人、从单一课程转向多元课程、从单一方法转向系统观念”3个实践维度,构建了“一体三翼”体系化育人路径。

从单向育人转向全面育人。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三程”融合的重点不仅要关注学生自身知识掌握的客观状况,还要关注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个人思维理念的转变与优化状况。教师要通过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打造思政教育与情感沟通的“主阵地”,注重学生思想理念和价值情感培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课堂并融入学生的“情感认同”,进而实现思政教学活动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此外,思政课堂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引导,更是培养文化艺术素养的主战场。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引入多学科资源,让思政课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教学元素,凸显教学特色,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思政教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形成具体感知。比如,让阅读成为促进思政教学的一大载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开展红色文化教学时,倡导从高一开始持续组织全校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红岩》《平凡的世界》《红色家书》《毛泽东诗词》《党史》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从“同读一本书”活动延伸出来的红色文艺会演、红歌合唱比赛、“红色千人诵读”等活动也是开展思政教育、有效育人的不二法门。

从单一课程转向多元课程。“三程”融合倡导打开思政小课堂,用“行走的思政课”连接社会大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具有多元性——通过参观、实践和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行走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思想政治素养。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家机关、军事基地等,了解国家的治理方式和国防建设;也可以参观企业、社区等,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多元的参观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增强自己的综合素养。“行走的思政课”具有互动性——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导游、专家进行交流,提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获得更直观、更深入的解答。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行走的思政课”具有实践性——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观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社会的现实问题,了解到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我们以“美育治校”为理念,将美育融入大思政教育,每年都会组织高二学生进行研学实践,带领他们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知名高校学习、参观,感受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的造型美、视觉美和空间艺术美;组建学生合唱团,走进省、市艺术节和高校音乐学院合唱节,感受音乐的旋律美、意境美;走进国家博物馆、省市博物馆,感悟古建筑的设计美、环境美,文物的内在美、形象美。

从单一方法转向系统观念。学校要充分利用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地方特色文化,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产生教育教学生产力,才能打造理想的思政课堂,提升育人效果,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多角度、全方位传递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注重内容与形式、言与意的高度融合,注重对课文情感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去读、去品、去思、去悟,讲好故事、感受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而给学生厚植“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对新时代普通高中思政教育“三程”融合路径的实践探讨,可以促使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育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推动不同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形成一体化思政教育格局,这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兴国县第三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12月13日第5版

作者:赵万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