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人文稿-29下-随笔

 南山草人 2023-12-15 发布于浙江

(五)其它

我从山东回来不久,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甲朋友问我说,什么是佛教?我思考了半天,只好这样回答三句话:(一)佛教教我们做个善良的人、多做好事善事,教我们修心养性(二)修心就是把自己不正确的言行、观念、意识修正过来,修一颗清净自在无执著、慈悲善良无私无我的心(三)这样的一颗心怎么修呢?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这样吧我们现在就把自己推到垂暮之年,一个垂暮之年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心境?──就是把名利全放下!可是这仅仅是迈出第一步。

乙朋友问我说,怎么学?我说,简单说就是做到不住相,不执著色相,根尘俱空,放下一切的一切,包括放下你自己的“你”。佛教的《金刚经》主张修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做到“扫相破执”,扫除一切色相,破除一切执著。“佛”是一种境界,是“觉”、是“智慧”,不是物质,它没有色相、没有物质形态。

好了,现在就谈对佛教正法的一点理解吧。在谈之前,先要说明一下关于“鬼神崇拜”的事情。关于对鬼神的崇拜,不是佛教,而是其它宗教,其它宗教都信奉神的创造力和神的主宰力,而佛教是无神论者。佛教也没有“创世主”的理念,甚至不希望弟子、信众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只希望徒众们好好地去实践佛陀的言教。实践了,就等于拜佛、敬佛了。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是教导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告诉我们善恶结果都得自己担当的道理。

可以说,佛教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似宗教非宗教,似哲学非哲学。如果把它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硬扯在一块比较,佛教是唯心的。但是,哲学上“唯心”与佛教“唯心” 是两回事,不能把它们扯在一块。赵朴初先生说:从广义上说,佛教是宗教;从狭义上说,佛教一种学说言教。佛教是从释迦佛祖大慈大悲、正等正觉智慧中流露出来的,是充满慈悲、智慧、光明和慰藉的学教。

我认为,如果你光研经读典,不躬行实践,不坚持实修、实证,等于盲人摸象,或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信仰会处在动摇之中。当然,学佛修证首先要读懂、领会经义,让佛法来指导修证,这是学与修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

对佛法的一点理

我的理解不一定很确,抛砖引玉,以利佛法至善至美地传承,请允我谈点肤浅理解,希望善知识多批评正。

)认识世间自我

释迦佛祖首先认识世间人生真谛后,教导我们也要先去认识世间人生诸苦――人会因体弱多病,缠绵病榻而痛苦;会因衣食无着,操劳不休而痛苦;会因容颜渐老,青春不再而痛苦;会因感情挫折,无法排遣而痛苦;会因想出人头地,却无法实现而痛苦;会因生意惨淡,看人家发财而痛苦;会因仕途不畅,看同僚发达而痛苦。人还有遭恶人欺诈陷害苦、生老病死苦、奔波劳累苦、相爱离别苦、怨家仇人相见苦、求不得心之所爱所乐苦;还有内心傍徨、忧伤、悲愤、恐惧、妒嫉等等苦……

而佛祖同时告诉我们,所有这些等等苦只是痛苦的现象,并痛苦的根源。那么产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呢?痛苦的根源就是自身的“无明”(迷惑,执虚妄)——“执著”(贪婪,执色相)——“造业”(造业,生烦恼)——“苦果”(于是得苦果)。

人生无明,就是指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前因和后果?没有能力控制住自己的心念;没有能力控制住自己时而烦恼、时而欢喜时而快乐、时而忧愁等情绪的无常变化;没有能力真正分清宇宙人生中什么是虚妄,什么是真实甚至弄是非颠倒。

是非颠倒了,便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持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享乐主义者,只知道及时行乐,奢侈浪费,甚至生活腐化;不信因果的人,会去干违法乱纪、违背道德良心的勾当。他们不知道,一旦果报成熟,灾难、痛苦就会来临。我们现在(或今生)的福报来自过去(或前世)的积德,如果现在不积德,等过去的福报享用完了,厄运就会到来。所谓有权不可用尽、有势不可使尽、有事不可干尽、有话不可说尽、有福不可享尽,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光享受福报而不去积阴德,一旦福报享尽,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也就枯竭了。

正因为人有无明与迷惑,便养成了不良习气。如吸毒,开始出于好奇或出于精神空虚而寻找刺激,结果染上毒瘾,陷入深渊不能自拔到那时才真正知道,毒品会使自己的心身受到极大摧残。

不良习气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后患,让小祸酿成大祸。如赌博,往往是由不务正业引发;如盗窃,往往是从贪小便宜开始;如诈骗,往往是由好逸恶劳滋生,等等。

由于人生有许多的无明和迷惑,所以会执著于生前与身后的一切如对生命色身的执著对权力地位的执著对财富荣誉的执著对异性恋情的执著、对家庭亲人的执著等等。人生最根本的执著就对色身自我的执著。人往往会时时处处为我着想,以自我为中心,一言一行都会反映出强烈的自我,即佛所说的“我执”。执色身为自我,孰不知色身乃四大物质之假合,身上本没有一处地方可以代表真正的“自我”。

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佛法所说的“身为苦本” 的原理。人生正是由于对自我和色相的执著,产生许多爱恨情仇,一生中摆脱不了无尽的牵挂和众多的烦恼,还会给自己带来种种失意、失望、甚至痛苦绝望。

人为了实现这些执著的欲望,就会挖空心思、施行手段去造形形色色的“业”。业有“善业”和“恶业”之分,贪欲过盛的人就会去造恶业。佛教把恶业归纳为“十恶行”,即:1、杀生――指恶意杀灭世间有情生命;2、偷盗――包括诈骗、窃取、侵吞、霸占等行为;3、邪淫――指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4、妄语――指说诳语,胡言乱语,说假话去欺骗别人等等;5、离间语――以两舌或故意歪曲事实挑拔离间他人关系;6、粗恶语――指以恶口诽谤、击、讽刺、挖苦、伤害别人;7、杂秽语――也称绮语,指带着私利目的对人恭维、谄曲,包括对人诲淫诲盗,用色情言语调情,发表邪论等等;8、贪欲――指非分占有、贪取,不知足而贪得无厌;9、嗔恚――指常恼火、发怒,憎恨别人,甚至起伤害之心,做事不作退步想;10、邪见―― 是指昧于事理而不明是非,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不相信因果等。

“十恶行”相的是“十善行”,与它们相应的还有“无记行”(无善亦无恶,不会带来善恶果的行为)。佛教是主张行善道、得善果的。人如果执著欲行恶道,不但将来会得到恶的报应其实在行恶道的前后,就已经给自己带来烦恼与痛苦,因为行恶道本身就是一种烦恼与痛苦。

佛经上提到,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内有大小八万四千多种尘劳烦恼,不同层次生命有不同层次的烦恼。其中根本烦恼有六种,为首的就是“贪心”,佛教称“贪心所”。人会贪著身体(我执)、贪著生命、贪著财富、贪著名誉、贪著权力、贪著地位、贪著事业、贪著美味、贪著美色等等,总之会贪著一切的一切。当贪著变为贪婪时,人的行为就会失去控制,为了满足私欲而胡作非为,去造恶业,最终获得恶的报。

)放下妄想执著

佛教的世界观是“缘起性空”“缘起”是佛法的核心思想,缘是指客观条件,世界万事万物的生生灭灭,都是应缘而起。佛经上讲“四缘生诸法”,就是把众缘概括为四种缘,指出万事万物都是由这四种缘和合成。四缘:(一)因缘――是指事物生起最为直接的条件。比如能孵出小鸡的蛋,这个蛋就是因缘。(二)增上缘――是指能促成事物成长的外在条件。比如鸡蛋孵成小鸡需要温度,这温度就是增上缘。(三)所缘缘――是指所缘的外境,外境是心法(心识)生起的缘(条件),比如耳识生起声境,这声境就是所缘缘。(四)等无间缘―――在心识活动过程中,心念的显现是一念紧接一念的,是无间断的,而这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无间缘。所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各种条件结合而生有,并且永远处于无常变化中。

“性空”是指凡依靠众缘合而有的事物,都是没有真实的“自体”。眼前的这个“自体”是个虚幻的假相,因为他是众缘和合所成,本性是空的,我们看到的是个假相的“他”,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以人为例,佛教说人体是由水(液体)、土(固体)、火(温度)、风(气体)等四大元素组成。生物学家说,一个成年人的身体,是由大约60兆个细胞组成。现代化学说,一个成年人的身体,是由16%的碳、8%的氢、3%的氮、1.5%的钙、1%的磷、70%的水、以及0.5%的其它元素组合成。可想而,人是由“水、碳、氢、氮、钙、磷”等物质元素组成,离开这些物质,人存在。所以人体生起的色相是个假相,即自体性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我)。

于是可以推想:我们平时所认知的“自我”是虚妄的,即不是真实的我;我们平时执著“自我”,是一种“妄想”。既然平时我们的执著是种妄想,所执著的东西是虚妄的,那我们就应该放弃妄想和执著。

然,放弃执著不是叫我们消极面对一切,恰恰相反,是要求我们积极修行,修一颗清净、自在、不住相、大公无私、大慈大悲的心,从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佛性,找到真我,于是积极面对“真我”求精进、证涅槃。

佛教唯识认为,在人的神识中有一种识叫“阿赖耶识”类似于其它宗教说的灵魂,在这亦可认作轮回主体,我们平时做过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会在阿赖耶识里播下相应的“种子”。作恶播下恶的种子,行善播下善的种子,这些种子一旦机缘成熟,它就会发育、生长、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一种“业力”在起作用。业力会应证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规律,最终这些或恶或善的业力会与六道轮回发生关系。现世作恶多,下世就会变畜生、饿鬼、下地狱;现世行善多,下世就会变人、天人、阿修罗。佛教认为生命形态的变化流转,取决于阿赖耶识中的业力,而阿赖耶识作为生命的主体,始终跟随新的生命形态而流转。所以,修掉“贪、嗔、痴”,实现“戒、定、慧”是人生最佳选择。

证菩提求解脱

修行除了认识到“缘起性空”道理和“三世因果”规外,还要认识到“世事无常”自然法则,并坚持“不住于相”理念,从而树立出离的信心,最终证菩提实现解脱。

世事无常的法则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人的生老病死就是最根本的无常;我们的社会是无常的,改朝换代是最根本的无常;我们的财富是无常的,“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还有“富不过三代”这些话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我们的世界也是无常的,世界会经历“成――住――坏――空”过程,这一轮的人类和人类文明会一轮的过程中走向灭亡……

人本来就生存在无常之中,当我们认识到无常的自然法则后,还有什么值得如此执著,还有什么值得心心随境转、事事执著相呢?当我们用智慧去透视世间与人生,知道因果、了解无常、认识万物性空了不可得后,才会断绝对一切事物的执著,才会避免一生中由执著给自己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得解脱。

学佛修心,就是给自己的心找到依托,把心安顿好,让心无挂碍,让心出离世俗,出离颠倒妄想,最终息灭各种妄想。我们也就在息灭各种妄想的过程中,去逐渐认识自,找到真我”。在我们内心深处,除妄想执著,显如来智慧德相,所谓“佛性”在当下便找到了自己清净心性和真正生命形态。

学佛就是依照佛的教导去修心养性,找到自己清净心性保持一颗菩提心永不退转,修行到家便得大自在。有个公案:灵训禅师去请教归宗和尚,问:“如何是佛?”归宗和尚说:“我告诉你,恐怕你会不相信。”灵训禅师说:“您大和尚的开示,我岂能不信?”归宗和尚说:“那我就告诉你你就是!

人学佛,第一道门槛尚未跨过,尚属门外汉,以上言论倘有谬误或得罪界内,敬请诸位批评赐教。

南山草人-2008.09-云烟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