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及其诱发原因

 墨香文怡 2023-12-16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图1心电图分析:

   R1-R3:P波规律出现,在Ⅰ、Ⅱ、III、aVF、avL、V1-V6导联直立向上,avR导联向下,心房率约59bpm,由此判定其为窦性心动过缓

R4-R7:
1.P波规律出现(和窦P形态一致),位于交界性QRS之前、中心率<40bpm由此可知其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可见房室分离现象。
R4前有窦P但是PR间期<窦性PR间期,可排除房室传导。

     2.引起的长P-P间期互不相等,不是但接近正常窦性P-P间期的倍数,考虑窦性停搏

图片

图2心电图分析:

   R4-R7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

R1-R3:
1.P波规律出现(和窦P形态一致),位于交界性QRS之后、前心率<40bpm由此可知其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可见房室分离现象。
R3前有窦P但是PR间期<窦性PR间期,可排除房室传导。

     2.P-P间期逐渐缩短,考虑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3心电图分析:

    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

    R4、R8呈室上性,联律间期分别为1320、1477ms,窦P分别位于移QRS之前、中,考虑交界性逸搏

相关知识点:

、逸搏与逸搏心律

 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因传导障碍(如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或其它原因造成长的间歇时(如早搏后的代偿间歇),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节律点就会发出冲动来激动心室。若单个出现称逸搏,若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出现称逸搏心律。

 按发生部位称房性逸搏、房室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

 房室交界性逸搏最常见,室性逸搏次之,房性逸搏最少见。

  形态与相应的早搏形态一致,只是在长的间歇后出现,而早搏是提前出现的。

频率:

房性逸搏心律50-60次/分。

交界性逸搏心律40-60次/分。

室性逸搏心律25-40次/分(不同版本,略有差异)。

二、P'和QRS的位置关系

逆行 P'波可位于QRS前、中、后。P'与RP'间期的时间关系,取决于激动逆传或前传的速度和起搏点的位置。
如起搏点位于交界区上部,逆向传导激动心房的时间早于心室,P'波位于QRS之前。
又如起搏点位于交界区下部,心室最先激动,P'波位于QRS之后。
不论起搏点位于交界区何处,只要逆传速度快于前传速度,P'波就可位于QRS之前。
前传速度快于逆传速度,P'出现于QRS之后。

三、房室分离

   房室交界区是心脏传导系统的交通枢纽,窦性、房性、交界性激动下传心室,交界区下部或心室的激动逆行上传,都必须经过房室交界区。交界区不仅是隐匿传导、干扰最易发生的地方,也是分离的好发部位。

   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窦性或房性激动与交界性或室性激动在房室交界区发生绝对干扰所形成的分离,称为干扰性房室分离。

    伴有心房或心室夺获者,称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分离;

无夺获心搏者,称为完全干扰性房室分离。

四、窦性停搏

短暂窦性停搏貌似二度窦房阻滞。不同点在于窦性停搏引起的长P-P间期互不相等,不是正常窦性P-P间期的倍数。而二度窦房阻滞产生的长P-P间期是短P-P间期的简单倍数。

长时间的窦性停搏与完全性窦房阻滞又不易区别开来。一般认为,永久性窦性停搏前有短暂窦性停搏,心房起搏点也同时抑制,因而较少伴有房性逸搏及房性逸搏心律。

完全性窦房阻滞由二度以上窦房阻滞发展而来。心电图上可有房性逸搏及房性逸搏心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